绿林网

遥远的温泉读后感摘抄

遥远的温泉读后感摘抄

《遥远的温泉》是一本由阿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远的温泉》读后感(一):想象、缅怀、时光

这是一个关于缅怀,关于想象,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故事,也是在现代化和国家体制蔓延至每一寸土地的背景下,身处其中的个体发出的时代之声。弱势的文明在强大政治力量下的无可奈何,身处其中的群体在冲击和矛盾中对未来充满迷茫,对过去满心怀念,在不自由中对自由的想象以及被禁锢驯化,再也无法企及从前的自由,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停止渴望与想象,就像作者浪漫的表达。

“过去,人们常常四处漫游。去拜圣山,去朝佛,去做生意,去寻找好马快枪,去奔赴爱情或了结仇恨。”(9)

“记忆就像是一个更宽广的世界,那么多东西掉进去,仍然覆盖不住那些最早的记忆。”(48)

“我的前辈们确实不是坐着汽车来洗温泉的,而且是在有了汽车以后失去了四处行走的自由。当然后来又恢复了四处行走的自由,但是禁锢太久之后,他们的灵魂已经像山间的石头一样静止,而不是一眼泉水渴望奔突与流浪了”(52)

“我来这里,是为了我少年时代构成的自由浪漫图景的遥远的温泉。在故乡的热泉边上。花脸贡波斯甲给了我们一种美好的向往,对一种风景的向往,对一种业已消逝的生活方式的浪漫想象。那时候,我们不能随意在大地上行走,所以,那种想象是对行走的渴望。当我们可以自由行走时,这也变成了一种对过去时代的诗意想象。”(97)

《遥远的温泉》读后感(二):假期书单|个位数的价钱带我入藏

从二手书店购入了阿来的小说《遥远的温泉》,花了三天的闲暇时间读完,被书中许多「藏化」的比喻所吸引沉溺,好像当真入藏一遍。

书小小一本,有着蓝灰色封面,作者从自己的幼年记忆写到成年后,中间穿插着今日境况。书中分为两节,分别是《遥远的温泉》与《宝刀》,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质各不相同,然而两篇主旨是相似的,一方地域文化在时代潮水中的消亡。

书中的温泉也好、宝刀也好,皆不过是过去某种时代精神的象征。贡波斯甲与刘晋藏,则作为温泉与宝刀的象征。而“我”不过是一个懵懂的,受此震撼与吸引而难以涉入的局外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甚而有些过于极端。“我”乃至整个时代人群对于女性地位的偏见,一些对于“神”的玄幻之说,贡波斯甲身上因病而生的花纹,刘晋藏锋芒毕露的性格.......书中每个人物之存在皆成为时代的一部分。我于是借着故事时间线的延展建构出一个立体的社会模型,每个人都因自身的历史变得复杂而丰满,故事的不圆满不再是缺憾,而成为某种历史必然性,何以再去怨叹。

在书的尾端,记录了自己刚刚结束阅读的想法:

温泉、宝刀……

是关于信仰的故事。

是关于在时代洪流中,信仰逐渐失落的故事。

贡巴、韩月,从来与“我”不同,他们能够为自己,投入时代的潮水。

贡波斯甲、刘晋藏,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我”,他们是旧时代的象征,也代表着希望、勇气与最淳朴的欲望。

《遥远的温泉》读后感(三):我看到他灵魂的忧伤

《遥远的温泉》

阿来(中国)

中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1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532154562

我在阿来的作品中找到的,是一种忧郁的伤逝,是一种在时代背景下对不可挽回、不可把握的失去的惆怅,带着民族的奇异色彩,也带着个人的伤感气质,仔细品察又能发觉,作者书写时却并不表现过分激越的悲愤,更多的表达为一种命运的叹谓。

《遥远的温泉》围绕着两个词:“走出去”和“望回来”。在少年时代,“走出去”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遥远的温泉寄托着一种浪漫的柔情,代表着美的召唤,这召唤脱胎于现实的混乱不堪;而在青年时代,“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可是等到真正靠近曾经向往的远方之后,发现的依然是现实对美好的侵蚀,于是,“望回来”成为不断掺杂的一种情感,他伤心于现实、痛心于破坏,自然淳朴的美之向往成为功利和道德的牺牲品,他流露出痛心疾首的悲叹;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文中还有第三个时间段,就是作者写作的此刻,二〇〇一年的四月,已经跨入中年、可以算是功成名就的讲述者(也就是作者的化身)置身异国,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他都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回望,这部分描写并不多,只是偶尔夹在行文中起一种连接的作用,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得冷静、平和,带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再那样尖刻和愤怒。我想阿来的内心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反抗者的角色,就像现实世界里的他,游走在文艺政商之间,能够写出妙笔文章,也能够在体制里混得风生水起。

他用命运的眼光来看待得失和消失,这种态度在《宝刀》当中更是明显。《宝刀》不再具有强烈的藏族背景,却带着十分神秘的传奇色彩,用这种风格讲述了一段都市的恋情纠葛和一个“浪子”的事迹。在生活突然插入一段神奇的插曲之后,刘晋藏得到了宝刀,妻得到了自由,舅舅得到了解脱,铁匠得到了儿子,而“我”则失去了一切,“我”最后在大城市的宾馆打开“比砖头还厚的电话号码簿”,看到的一个庞杂错乱的网络,是命运触角的纵横,“我”试图寻找什么东西——一个朋友、一把宝刀、或者一个女人、再或者是自己,但是这一切都已经随着命运不断分叉的网线消失在了远方的某个触角中。小说戛然而止,讲述者的生命也在茫然和沉沦中停止。

他并不反抗,他接受,他消化,当他回望时,他就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2017年5月3日

我看到他忧伤的灵魂

每天都要读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