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是一本由姬中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一):中国社会的新事物--社工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从书名就看出来了,作者虽然是这个行业的元老人物,但是尚未到“不惑”的境界。不过,究竟骨子里就是个叛逆青年,还是会随着阅历而“不惑”“知天命”,谁也说不准,大概作者自己也说不准。

我很佩服作者的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身为作家的那种率直。干成事业可能的确需要作者笔下那些官员的圆滑和老练,但是作者总是忍不住很直率地表达出来一些情绪,好像菜品里面的柠檬汁儿,非常提味儿。如果这本书全都是那些无奈的现实,真的就令人郁闷了。倒不是作者的文笔不好,而是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这本书还有一点比较好,就是促人思考。我读书的时候就总在想,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难道只能在夹缝里生存吗?忍不住还替他们想出路,哈哈哈哈。

是本很好的书,语言直率,但是充满正能量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二):生命不息,梦想不止

生命不息,梦想不止

------油泼鲤鱼/评《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这个书与我现在看过的很多书都不一样,原来以为作者会阐述很多听起来很大其实没有实际意义的大道理。打开一看,还真的不是呢。

我一直以为作者会说一些自己工作的劳累,又要劝说大家努力工作,拿自己现在努力的成绩向大家传授道理,其实这种也没错,只是这样的话现在听太多了,而且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大家都在努力工作,都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都想圆了自己的梦想。

看到这本书,我学到了更多知识,知道更多,知道社会学专业,并且其背后所涉及的领域,还有对应的社会领域,社工、义工。以及这个与这个世界的某些格格不入,在大家眼中的差别存在。本身已经在积极的做志愿者,付出辛苦和汗水,可是却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随便可以找到的人,轻视了这个工作的价值。这慢慢成了一种分歧。

由于社工的工作属性,接触到我们一般很难接触到的人,乡镇,农村,看到很多我们无法从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事实,我们无法理解,却深深震撼。但是这种差异存在还是有,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也很难马上向所有人普及这个现象。

但是,我所从这本书里学到的已经是一种普及,已是在消除这种差异存在。对于社工,我很佩服,说不定哪天,我哪会去尝试一下,走进这个我不曾涉及的领域。或许还会有很多人在看到我这本书之后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又多了起来。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三):我爱这个世界

罗永浩在“一个创业者的故事”系列的最后一场表达了这样一个思维和想法:我爱这个世界。这个思维的表达对我的触动很大,在一个饱受争议又颇有性格特点的“名人”身上,爱世界、爱祖国、爱社会等类似口语是出自有“情怀”和“有思想的人大多是不合群”的的罗永浩之口,确实让我明白了“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的另一面:我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做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的时候我们有许多抱怨、许多憎恶,当身居高位又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心境又谁人能知呢?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是讲述社工的方方面面的,姬中宪最出名的一本书是《阑尾》,定位奇特,惜字如金,可见一斑。《阑尾》一书也是讲述社会底层人物之间的故事,有黑色幽默,也有睿智思考,更多的是对底层人物生活面貌的一种深刻理解。在这本《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中,则更多的表现“社工”这一个主题角色进行深入的素描,勾勒出来的是一种人的基本面貌:真实、诚恳、有血性的活生生的人。

社工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低贱”的工作,在普通人眼中就是那些去福利院做好事的人,或者去贫民窟送食物的人……,产生这样误解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发展和治理,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种互敬互爱的机制还未形成。我们看过很多港片里,一些人犯了不太严重的错误的时候,便会惩罚TA去做X小时的社工,这样的情节恐怕记忆尤深。做社工对反省自身所犯的错误的醒悟,比“处以罚金”效果要明显的多。而社工的工作到底是什么,这本书中无时不刻不在阐述着。社工的核心思维是什么?我觉得是互敬互爱。

前几年流行的一本书叫《哈佛女孩刘亦婷》,之后出现过很多类似的书籍;后来就有人总结了去美国读书的种种经验,其中便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指标:志愿者(社工)和个人表现出来的真诚与纯洁性的社会活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暂且不论你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如何,你是否有意愿在你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他人、给予这个社会你所能够付出的热心和真情?单纯的以“思想端正”这样的评语显然不足以验证一个人的诚恳程度,如若思想端正又能表现在行动上,那么基本能够表达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诚恳之心,能够对这个社会有所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本善”被正确的引导,社工的价值被真正释放出来。

近几年很多人去考社会学研究的硕士,美其名曰社会研究硕士,其实是研究西方理论和观点,按部就班的搭建西方存在的社区服务制度体系。北京在十一月份还在大量招收高学历人士应聘社工,其目的很明确,提高社工的学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社会服务工作中去,在最基层去体会社区服务的本质。社会工作是一个复杂又具体的工作,在现代中国发展的时期有很多困难和险阻,学习和理解这本书非常重要。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四):任重而道远

作者姬中宪,此书《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这是他近来的杂文随笔集。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却始终围着社工来展来。那其实在读此书之前,我对于社工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终究是为什么没有与世界言和?那什么是社工?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书中。

作者从大学调济专业讲起,作为大学里的专业“社工”,很多人都不了解具体是干什么,而在校期间大家所观注,也非专业性的。直到毕业。现在学校的专业五花八门,这营养学,这艺术经济类,名字好听,学费不菲,只是毕业后干什么,十有八九都说不上来。这很普遍,却也很可悲,培养出来的专业的人,都不知道以后干什么,而像作者说的,能力太强,适应性强,各行各业均可胜任。那还用分什么专业,直接跟小学一样,一起上得了。

作者作为中国第一代专职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尴尬,所处的困境,但是即使是这样,作者依然坚持了下来。记得作者说他在一个小屋里的时候,常常有人来问,是不是交有线费用的,因为那个交有线费用的办公室就是他们楼上,后来他都习惯有人问,就用手指楼上,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等到那个真正来找他的人。或许是慢了,或是许是等的时间不够,总之该来的总会来。作者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实际,却又是无法说明的问题,如社工属于公务员吗?是事业编制吗?工次有多少?这恐怕是实下大多人所关心所关注的。毕竟现在公务员就是好工作,好收入,稳定,利于娶妻嫁人。再次,事业编制的也行啊。等等。哪怕再不行,工资高也行。作者说了以后说不定连外来务工人员都不需要社工帮助了,因为社工还不如外来挣得多。

作者作为中国第一代专职社工,笔下的文字是冷的,他不避一切,只写真实所见,不能称为所见了,已经是作者也遇真事而已。那些做报告听得好,规划前程做好,一劲点头,称赞的,却在实施申请费用的时候,左推右推,经费不足,费用有限等等。幸亏这是社工在做这些,都是如此之难。试想一个老百姓去这些部门办点事,哪怕是照着流程准备,不跑上四五趟,是备不齐的,何况是级级审批,更不知何年何月。至于结果,恐怕也不是常人所能等的。

这些事情,作者冷眼看,冷笔写,他都常常困惑于大方向,大事情,专业人都困惑,更何于常人。事事都要停下来,思考,想想,该如何走,如何做,为什么,内心最初的想法是什么,而不是被繁华的都市迷了初心。在如此当下,能冷静地选择社工这么一个道路艰苦的,前景美好,道路却在雾里让人看不清楚,没有一颗火热的心,恐怕是难以坚持下来。而能如此把这写出来,却没有浮夸的写些其他,而让大家看到,这十分可贵。纵然仍是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曾了解社工,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有人在做,就终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只是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读后感(五):有这样一群人——社工

有这样一群人——社工

文/烟波浩渺1980

很多人在没读过此书之前,多数人都会混淆“社工”和“志愿者”之间的概念是什么。我问过同事们,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社工就是志愿者吧。

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说起这个词我能想到也只能是志愿者,而且是没有收入,奉献的是爱心和热情,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类人。

于是我网络搜索了关于“社工”的词条,顺便涨涨知识。

社工,是指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当我读过这本姬中宪的杂文随笔集,渐渐的了解关于社工一些事情,例如他们的工作性质、范围、收入等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社工中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都给你一一道来,当然作为一个70年末的人来说,社工工作是他奋斗的目标,你在书中个文章会看到他被调剂不得以学习的社会学专业,他的迷茫、坚持、困惑直到最后想通关节,把社工工作和社会连接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社工和加入到社工,他和他的同事们做出来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

文中包含四个部分:一、不在场的主角——中国式社工的心路历程,也是一段段真切的人生故事

二、成长的烦恼——细数社工界“家事”,直面公益行业的麻辣话题

三、汶川至雅安_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雅安地震,中国社工的亲历与反思

四、“两个中国”_嬉笑怒骂,情真意切,放眼“天下事”,写出“这一代人的爱与愁”

从这几个大标题中我非常关注第三部分,看过之后就是非常感动,有人会认为(如书中所指的导演)社工拿工资做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尚了,其实呢。这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思考的问题,拿了工作做着公益事业就可以被看低了吗?当在汶川地震救灾时候社工们身穿的黄色马甲,被人们称作“黄金甲”,他们所到之处虽然没有帮助人们盖房子,但是给人带来的是修复社会关系的事情,顺便也没忘记做公益的事业,仅是战斗在那片震后的地方三年的时间,也足够让人记住他们的可敬之处了。但是往往他们还不求名,各种媒体报道的也并不多。当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时,无法去评说他们的是是非非,当你慢慢了解之后,会为他们感动。以作者为代表的社工群体,除了身份是社工,他们还是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了,也会有悲喜哀愁,也会知道“父母在不远游”的心里纠结,扎根在上海,谋求社工活动的稳定发展,是多么执着的一件事情。他会感谢遇到的所有好人,不痛快了照样国骂一番,也会质疑奥运场馆为什么不让工人留京等等敏感问题。

“社会工作者”这是一个我们平日里不会见到的工作种类,很多人大学都是被调剂才勉强加入社会学的学习,当毕业后人才流失也特别严重,不仅是中国如此,在美国社工流失率也是这样,让作者心里稍稍安慰。不能安慰的是当时的体制不健全,各方人士不得不了解,让很多人萌生作此行业的退意。但是困难中前行,总有痴迷的一类人,这就是以作者自己为代表的,一直在此行业内坚持的社工人士。

姬中宪在文章中非常犀利的总结到,这一代社工所经历的:

一是非自愿性进入专业;

二是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是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暧昧关系;

四是专业与职业的分离。

除了专业知识的不能很好的与社会融合,毕业后的定位也不知在何方,所以就有了“歧路在何方”的疑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是作者成为社工组织办公室唯一成员时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了还有收入问题,在体制下非企业的环境下,社工的收入不能多想,肯定不会高,于是作者为了收入这一问题,做了细致的思考,并提出建议:要么给予社工做项目的自由,要么给出工作时间的自由。

文章中很多犀利的话题,仅从标题上就看得出来,例如:低收入的社工是可耻的;让一部分社工先富起来;名不正、言不顺的社工。

本书是姬中宪中从事社工工作多年以来的撰写的文章的集合,涉及的内容包括从学校的专业、社会工作和日常的生活感想感悟,都与社工的主题相关联的。从文中看来作者敢想敢做,写文章时用笔力加深日常的思考,用作者和社工的双重身份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社工的大门。

借用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社工工作还将上下求索。

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