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十二碗心灵鸡汤

我第一次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在上大一或是大二的时候,那时候草草读了几封,就让它沉睡在了我的kindle里。前一段时间,整理kindle无意间看到这篇,又拿起来在通勤路上读,觉得文字隽永,议论条理清晰,果断买了实体版,细细品读。

老实说,十二封信要比增补的几篇文章写得更好。也许朱先生在写十二封信时,人在国外,旁观者清,文字淡雅,娓娓道来,而增补的几篇则是写于国内,操心过急,语言也变得啰嗦,反而看得人有些不耐了。

大三的时候,我听叶杨教授的讲座,他推荐两个中文作家的文笔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阿城,一个则是受桐城派熏陶的朱光潜先生。十二封信许是写给青年人看的原因,语言真挚朴素,用词恰到好处,有时候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一个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人来说,朱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阵春雨,滋润着我干涸贫瘠的中文。

说完文字,再说内容。首先,朱先生可谓学贯中西,写信时旁征博引,让人羡慕。其次,逻辑清晰,没有散文杂乱无章的缺点,每一封信讨论一个内容,从朋友到升学,许多见解十分独到,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先生提出多元宇宙的观点,世界有美学的宇宙,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学宇宙以美和丑为标准,道德宇宙以善和恶为标准,科学宇宙以真和假为标准。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自由独立,无有高下之分。先生的很多观点也照应着今日。读的时候,时常感慨,民国时国人的毛病,至今依旧存在。比如在升学问题中,先生说学术界只关注名校留洋这些标签,真才实学倒是其次了,现在不也是这样嘛?

十二封信确实是适合青年人读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信积极向上,三观正确,不失为年轻人好的指引。然而,增补内容中有些还是让我觉得不够深刻,比如朱先生论自杀,虽然角度新颖,但是层面和出路还是浅了些。也许自己对死亡思考过很多,也幻想过死亡,那种浸入骨髓的悲哀和一时涌起的难以名状的绝望不是念叨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可以缓和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此身、此时、此刻

前两天看《朱光潜谈美》,仿佛上了一堂美学鉴赏公开课,期间想了许多,在美学上自然是获益匪浅。这萦绕其中的还有一种莫名熟悉感和相遇的喜悦之情,当时没有想明白,今天看完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明白了。

1、

我深受蒋勋的美学理念影响。

当我看见附录的《无言之美》便想起了蒋勋曾经说过大意为“天地每天都在做美的功课,但是它没有说。这是庄子讲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蒋勋有一本书叫《写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像是呢喃低语、细腻安静,文风温柔的不得了。而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像娓娓道来、直白平实、厚重轻快,字里行间干净利落。

朱光潜的系列书叫《谈美》《谈修养》《谈美书简》《谈读书》,蒋勋的系列书叫《孤独十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吴哥之美》《美的沉思》,怎么看起来都像是同出一辙的“好盆友”

朱自清曾盛赞朱光潜的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

蒋勋的文字在我心目中是,像风轻云淡,从容极了。

像是久石让和宫崎骏,像是林海和石进,像是朱光潜和蒋勋,一定能成为好朋友吧。

2、

《谈现实与立志》中老先生说,自己的生活信条是‘三此主义’,即是“此身”“此时”“此刻”。突然想起了去年柴静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尾声的时候她说“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想到这里,我又回去看了一遍这个纪录片,依然热血澎湃、热泪盈眶。(尽管对此纪录片网上有很多批判的声音,也不乏对柴静个人的人身攻击和道德绑架。对这种瞎比比的人只嫌弃眼后方的空间不够大,白眼转不过来。you can you up 呀。)

我喜欢柴静,她让我看见温柔与力量可以共存一身。

3、记录阅读感受:

(1)《谈读书》一文语言真诚亲切,大白话文。真想是个坐在对面的朋友跟你聊聊心里话,当他说道“凡人越老越麻木”,忍不住为句话的精准点赞。

(2)朱老先生在《谈动》中教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表达、释放情绪,让负性情绪如水龙头的自来水一般自然流淌。晋人陶侃搬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古代独守闺房的女人把绿豆和红豆混在一起,分别拣择来治愈失眠的方法。

(3)《谈静》中想起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可以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中菊。”这种灵气和悟性,不禁为这个才貌俱佳的女子暗自点赞。

(4)《谈文章》中我看到的中心思想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个也是我相信的事情,每次写几个字总能一改再改,隔几天再看会有不一样的看法,隔上一年半载又有新的思路。香港作家董桥曾说过大意是,我不曾辜负过笔下的任何一个字。听起来有点洁癖和强迫症,怎么可能不辜负每一个字呢?在我看来是怎么写都觉得可以更好,怎么写都觉得是辜负。因此,修修改改也挺好的,说明有进步空间嘛。不够好也不要紧呀,做到了当下能写到的最好即可。尽人事以待天命。

(5)“你说过第101次要辞职了,我知道你并不是真的要走。”在看《谈摆脱》莫名就想起这句话。纠结是最大的内耗,埋怨很费力气和时间的。

(6)前几个月朋友给我展示了蒙台梭利的“寂静游戏”,当时被这个游戏深深的打动,却不知为何。而书中老先生也介绍到蒙台梭利幼儿园的这个游戏,文章名为:无言之美。顿悟。(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感受到蒙台梭利的魅力和有趣。深受鼓舞呀。)

4、

蔡元培说,以美育代替宗教。

I think so!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以后会时常去读的 感触颇深

以下为一些使我动容的老先生的话。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

谈读书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眼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时节,便会凋谢。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オ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

谈情与理

第一,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生活是很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感情,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我们试想生活中无美术,无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热的情感与坚决信仰),无爱情,还有什么意义?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另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便另是一个人生,绝不是吃饭交媾就可以了事的。

P50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感情,纵使理智能支配感情,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是不理想的。

谈摆脱

p54 “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岐路,心境既多痛苦,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的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需要“摆脱得开”。消极的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P55 p56十年多来,说了许多废话,看了许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许多没有目标的路,多尝试,少成功,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大节固不用说,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众忙的为什么?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来,这都是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谈人生与我

P66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无言之美》

谈理想与事实

P108 最误事的是不顾事实而空谈理想。什么叫做“理想”?它不外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可望而不可攀,可幻想而不可实现的完美”;另一种是“一个问题的最完美的答案”或是“可能范围内的最圆满的办法”。

P109现代青年每遇心里怀着一个“理想”时,应该自己反省一遍,看他是否属于我们所说的两种理想中的哪一种。如果它属于前一种,,而他要实现它,那么,他就是迂腐荒诞、狂妄、浮躁、糊涂,没有别的话。如果它属于后一种,他就应该有决心毅力,有方法程次,按部就班的去使它实现。他不应该因为理想与事实冲突而生苦恼或怨天尤人。

P110事没有人做,结果才闹成人没有事做。在任何社会,有一分能力总可以做一分事。做不出事来,那是自己没有能力,用不着怨天尤人。

谈敬

P116一种伟大的精神在人间能不朽,就全靠这一颗虔诚的心。“敬”是对于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眷恋,人类到失去虔诚情感的时候,就不会作向上的企图,使生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读书笔记和心得

谈读书

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出来,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合理分配读书的时间。学校的课程虽然门类众多,但范围太狭窄,需要课外去研读与自己心性相近的书籍,要将兴趣和研究分清楚,不要将兴趣束缚住了。书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新旧之分,对于书籍的选择,一方面是靠别人的推荐,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寻找还挑选。读书需要反复读和做笔记。

谈动

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谈特谈,谈文学,谈哲学,谈理想,但是一旦情绪受到了影响,整个人就都无法平静下来,这是缺乏修养,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不动心”的地步,所以在烦闷之时,要让自己动起来,要有事可做,可以是打扫,可以是写诗,可以是喝酒,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悲剧比喜剧更能让人产生快意。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烦恼,以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去看待烦恼

谈静

人生的乐趣一半在于活动,另一半在于感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感受也不同,感受力有强有弱。我们要想从生活中领略出趣味,需保持心界的空灵,心越静,越不容易受到干扰,如果你能保持心界的空灵,即使在喧闹的街道上,你也能抛开一切,寻得一片净土。和懂得静,有趣味的人相处,即使默然相对,也能心领神会,获得朋友之间那种感情的共鸣与欢愉。

谈中学生和社会运动

在其位尽其责,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目的便是读书,而以后,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做到做什么说什么,做好分内事,不要空谈。

谈十字街头

艺术,学术走向大众化,现实化,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人与人接触,问题就会产生,是从大众还是保持自我,是做100个人中的99个人还是中那唯一的一个,既不要盲旧,也不要盲新,要保持自由的自我。

谈多元宇宙

所谓标准并不具备唯一性,有的事物的标准不能用到另一事物,一个人的标准也不能强加给另一个人,不论是道德,科学,艺术,还是恋爱,都是如此。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恋爱是心灵的交融,感情的共鸣,不应让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影响一分一毫。不要因为一时之欲而贸然承诺感情。

谈升学与选课

学校里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和和爱的益友,做学问也好,做事业也好,都靠的是自己,与资格无关。对于选课,不要一味迎合社会而不顾自己的兴趣,那样的人生是痛苦的,是无趣的,就学生阶段而言,我们涉及的知识面要广,要培养多种兴趣,基础不广,专也专不到多远,学问这东西先博大才能精深,因此基础很重要。在精力有限范围内谋求多方面的发展。

谈作文

写文章一定要反复琢磨,修改,模仿和创造都不可缺少。要想文章写的生动,描写文和记叙文必不可少,着方面写好了,议论文自然不在话下。

谈情与理

人生来就是感性动物,不要让理想控制了感性,顺应人的天性和自然。

谈摆脱

有所得比有所舍,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吗,放弃某些东西是必要的,不要在关键时踌躇不决,最终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现在的人都太注重效率,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所以我们要去赞扬那些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谈人生与我

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人与万物平等。我们可以站在前台和台后,在前台时,要去努力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要参与到生活中去。站在台后,我们要去发掘人生的趣味,发现人生的悲与喜,发现完美世界中的不完美,既不奢求分享胜利的喜悦,也不嘲笑失败者的努力,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无言之美

要含蓄得去表达情感,有时沉默比表达更耐人寻味,爱情摆在肚子里比摆在口头上来的恳切。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出,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以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此”的失望

悼夏孟刚

悲观的人生,有两条路,一是绝世,二是绝我,绝世一是明知人世悲患多端而生命终归于尽,乃力图生前欢乐,以诙谐的眼光看游戏似的世事,这是以玩世为绝世的,二是遁入空门,为未来修行,这是以逃世为绝世的,绝我则是把涉及我的一切忧苦欢乐的观念一刀斩断。绝我而不绝世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谈现实与立志

一个人如果有自信力和奋斗的决心,无论环境如何困难,总可以打出一条生路来,“有志者事竟成”,我们要选定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要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绝不拖到明天,这里的事情这里完成,绝不拖到那里,自己的事自己完成,绝不依靠别人。

在混乱中创秩序

要有条路,懂得整理,能从混乱的素材中,以某个东西为线,连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创出一个形式来。现在中国人的大病就是不下手做整理的功夫,只望着目前的紊乱发呆,或是怨天尤人。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就都是平等的。大处着眼,下处着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民族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的一切病症都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因循苟且,看见应该做的事不去做,人的生命在于运动,民族的生命力在于活力,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格,什么事就都有办法解决,我们,思想的松懈往往是由于精神的缺乏,而精神的缺乏又是由于长期缺乏运动造成的。

游戏与娱乐

要有丰富的娱乐生活,这些活动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能开拓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的,能调剂生活的单调,求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麻痹和放纵。而且这些娱乐的方式还需要多种多样。

谈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想象中的欲望的满足,而事实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指定出来的合理的规划和目标,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读书,干哪一行职业,也都可以得到若干经验学问。我们的问题是,职业很多,只是受过教育的人不屑于做小事,事没有人做,自然没事可做。事做不出来,那是自己没有能力,不要怨天尤人。中国青年的毛病在于洁身自好而不能团结,但是如果做的这件事是有益于集体的事,不妨参与进来。

谈敬

敬是一种礼貌,一种信仰,是一种从内心中而发的想去做某种事情,而不是整天只会空口喊些口号。

第一次拜读朱光潜老先生的书籍,被他的才情和细腻的文字所深深的折服,书中说的很多话恰好是我这个年纪所担心或是迷茫的一些问题,朱老先生就问题做了一一解答,让小子受益匪浅,只可惜小子生错了时代,无法亲眼目睹朱老先生的尊容,从此以后一定多多拜读朱老先生的书,正如朱老先生所说的,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相信朱老先生的书同样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关于读书、恋爱与生活,朱光潜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从海外寄回分期登在《一般》杂志上的,夏丏尊在《序》里说,本来《一般》这本杂志的目标是介绍学术思想,但几年下来他发现,最好的收获就是这十二封信。这本书的好评我从中学听到了大学和工作,但一直没有看。这次本来是拿它来给国庆淘书活动凑单的,最后却成了近期读书最大的收获。

“这个问题是青年急宜了解的”,作者以此开始第九封信《谈情与理》的写作,因为他在生活中也曾体会过情与理的冲突。但我认为,书里所有的问题都是青年急宜了解的,概况起来有读书与写作,学生、社会运动与十字街头,世界多元与真正的恋爱,选择与效率,悲剧与人生,放在今天新媒体时代,每一个话题都可以刷屏朋友圈。在第十封信《谈摆脱》里,作者说他有时拿黑格尔的学说来印证实际生活,颇觉欣然有会意。我想说,我拿作者的文章来印证实际生活,同样觉得欣然有会意。

读书与写作

读书是个老生长谈的话题,有没有时间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问题经常会被拿出来讨论。作者一开始就让读者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相信很多人会哑口无言,因为世界上比你忙得多但也坚持读书的人太多了。所以,你不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要趁早养成读书的习惯,因为读书是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可以抵抗恶习的引诱,早养成就可以少遭受恶习的引诱,而且如果不在青年时养成读书的兴趣,以后会比登天还难十倍,因为人都越老越麻木。

我一直觉得开卷未必有益,多读一本没价值的书,就失去了可以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那怎么知道哪些书该读或者不该读呢?作者先给出了反面的例子,即他认为不必读的,例如“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刊上的书评这一类“谈书的书”。至于哪些书必读,我想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不可能有灵丹妙药似的书单让所有人读了都觉得有趣,也没听过有谁按照别人定的书单读下去就变成学者了。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读新书,尤其是年轻人,甚至只读新书,旧书连翻都不翻一下。在作者那个年代也有这种风气,他没有劝读者完全不要读新书,但提到“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也就是说要读经典,因为它们是经过时代淘汰的。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至于读书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没有万能的。在书里作者简略提到了两个方法,一是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二是读书时要记笔记和写意见,为的是逼自己认真,刺激自己思考。

在看写作部分的时候,我的头点得跟捣蒜器一样,比如说“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我极羡慕他人做的好文章。”是我!是我!是我本人!写作靠天分还是靠训练?两者都不能偏废。古今中外一流作品都是经过作家刻苦推敲磨出来的,远如福楼拜和托尔斯泰,近如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李洱,写出《应物兄》用了十三年。我很认同作者在书里的一个观点,“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此处很想cue国内那些烂片的编剧、导演和不敬业的演员。

学生、社会运动与十字街头

关于学生该不该参与社会运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好好读书”,另一派则持“读书无用论”,主张学生要在社会运动中体现价值。作者则认为两者都不可取,喜欢谈论国事的人不要蔑视想读书的人,喜欢读书的人也犯不着蔑视爱谈国事的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才应该是青年人的座右铭。说到这里,不能不想到今年香港发生的一些事。废青们不能忍受街上有穿白衣服的人,不允许大学生认真完成学业,对正常教书育人的老师大加羞辱,他们觉得所有香港人都要和他们一样,上街“游行”,“批评”政府,实际上干的是打砸抢烧之事。作者把像这样一个劲诱劝别人和自己一样的心理叫作“蜂子孵蛆”,不可谓不难听。

可以说,现在香港站在了十字街头,香港的年轻人也站在了十字街头。十字街头的特色是什么?是鲁莽叫嚣,是肤浅卑劣。“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说到这里,我又不能不替香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感到汗颜,因为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没有几个大汉。

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那就要多读书。

世界多元与真正的恋爱

首先是“道德”。因为需要调剂社会的需要和人的欲望,所以需要法律和道德,善恶是衡量道德的价值标准。但世界不止有道德,善恶也不是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比如科学和美术。 适用于科学的价值标准只有真伪,美术也是自由独立的。

说一幅画是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跟说一个三角形或者四角形道德或者不道德是一样的,没有意义。意大利美学泰斗克罗齐说过,不能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因为道德行为发端于意志,而美术只是直觉产生的意象。现在国内已经很少有美术学院敢用真人来作人体模特了,因为会被扣上“不道德”的帽子。

其次是恋爱。“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这是说恋爱的目的。我们可以说,人应该生存、应该绵延种族、应该恋爱,但真正的恋爱不是这么机械的。“在恋爱的状态中,两人脉搏的一起一落,两人心灵一往一复,都恰能忻合无间,”这是真正的恋爱,真正的恋爱是神圣的。

“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如果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观念渗入其中,那恋爱的真诚程度就会减分。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些关于恋爱的帖子,“男生个子矮,但对他有好感,该不该继续下去?”“男朋友穿国产运动鞋,该不该分手?”等等,除了感叹男生好难之外,只能再引用一次作者的话,“真正的恋爱不是这么机械的东西”。

那如果恋爱和道德发生了冲突呢?道德至上者说应该牺牲恋爱,恋爱至上者觉得应该牺牲道德。在作者看来,纯理智的生活是狭隘的,也是冷酷的,严格来说纯理智的世界都不能有道德,只能有法律。所以这两种做法都太过笼统,世界是多元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不如就在谈道德的时候道德至上,谈恋爱的时候恋爱至上。发现没,其实作者谈世界多元是为了给恋爱辩护,因为他感到真正的恋爱凤毛麟角,太难遇到。同时他批判冒名恋爱实则纵欲的行为,不希望年轻人在血气未定的时候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去寻求泄欲,因为恋爱是神圣的。

选择与效率

生活中要面临很多选择是真的,有时甚至就是要在生活和苟且之间做选择。因为设定的读者是中学生,所以作者先谈了关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他举了一类人作例子——“资格迷”。“资格迷”是科举时代的东西,但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对这类人来说,学校文凭和专业只是找饭碗的敲门砖。这不,公务员国考的职业目录前两天才刚发布,现在网上给招录人数多的专业排行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了。作者对求学有着特别淳朴的看法,他认为选择学校“应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因为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就这一点来说,放到现在来看有点过于理想化了。虽说“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但并非“与资格都无关系”。在这个竞争上岗的时代,资格还是做很多事要依靠的。

另一个层面,对于人生要事的选择,作者把生活看作第一重要,把做学问和做事业排在第二。其实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如果为了学问和事业而忘记了生活,就失去意义和价值了。延伸开来,作者引出了另一组青年需要选择的对象:专和全。因为太早谈“专”的话,就把路走窄了,而走窄路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做到全。现实中的确如此,很多博士虽然成了专家,但是在专门的领域之外有的甚至是生活的“白痴”。

读书选专业和毕业选工作还经常和另一个词联系到一起——实用。读这个专业将来找工作好找吗?找这个公司以后升职快吗?甚至更细节的比如提薪的年限和幅度等等。为了这些实的好处,有人会放弃一些看似虚的东西,比如兴趣。“学以致用”不是一个坏的主张,有些也是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器,如果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而放弃自己的兴趣,那真是“放屁放屁,岂有此理。”

作者在书里还提到自己在卢浮宫的一次经历。当他正沉醉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中时,几十个美国人蜂拥而来,说出几个处处都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之后又蜂拥而去,留他一个人在原地。是什么原因令《蒙娜丽莎》都不能留住这些游客呢?答案是效率。丽莎夫人很抱歉,行程很紧时间有限,只能“到此一游”了。这又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多像,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像美国游客看《蒙娜丽莎》了。

悲剧与人生前面

提到作者有时会拿黑格尔的学说来印证实际生活,拿的就是黑格尔关于悲剧的学说。黑格尔认为悲剧产生于两种理想的冲突,文学史上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作者认为人生同样是一个理想的冲突场。

现实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选择恐惧症”?说是选择恐惧症,实际上是只想尽可能多取,能够尽可能少舍,最好不舍,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走上了一条路,还会念念不忘另一条路,那条未选择的路。“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条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就是作者眼里人生悲剧的起源:摆脱不开。

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但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有所取必然有所舍,这是很自然的道理。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在作者看来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为什么天天要做明知很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很无聊的话,和明知很无聊的朋友假意客套?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因为“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关于排解烦恼的办法,作者在另外两篇《谈动》和《谈静》中也提到了。人总会有忧郁闲愁的时候。闲愁闲愁,多半是因为太闲了,最好的排解办法就是让自己动起来,比如打扫房间或者运动。当你起劲打球的时候,还记得天地间有所谓的烦恼吗?或者让自己静下来。静是指心境的空灵。你的心境越空灵,就越不觉得世界喧嘈,就越能领略到生活中的趣味。“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此外,作者认为,静的修养不仅可以让人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做事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只有安下心来才能做好事。

很久没有写这这么长的读后感了,按照朱光潜的说法,我这应该算是通过静领略到了一点生活中的趣味。不过静太久了也不好,容易变呆,所以我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外面动一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