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后感1000字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后感1000字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是一本由(美)理查德C.格林诺德(Richard C.Grinold)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后感(一):翻译极差

不知道打四星,五星的到底有没有读过…我打三星是给原版,这个中文版翻译质量之糟糕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很多时候我有一种机器翻译的错觉,导致内容非常晦涩难懂。这几个翻译的人我记住了…说要达到140字才能发布…说要达到140字才能发布…说要达到140字才能发布…说要达到140字才能发布…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后感(二):一本数学书?

所谓的IR到底是因还是果? 感觉有些本末倒置啊...

用数学分析投资收益的过程? 复杂的精细化,通过数学的方式,用公式解释了风险与残差收益α;

至于收益增厚的残差部分,完全因为个人风险承受力而呈现相关性,这不是废话吗?似乎又数学的解释了一遍?

有人会用中性策略跑收益?图啥?套利?指数增强不香吗? 居然不用配置好宏观轮动/基本面蓝筹的基础β protfolio做benchmark? 那我到底研究这个干嘛?

不就是追求α吗?有就行了吧?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后感(三):开发IC才是核心

定义了IR=IC*BR

且BR=开仓的话,则BR=IC的坐标,以及IC内部的相关性。

即,开发分析能力,基于不同的信息做开仓信号,才能带来不同的因子收益。

用数学的方式解释了投资的分析框架吧。

至于想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取决于风险承受力了,利润和风险承受关系很重,且成方差关系。

退回来看,真正的残差收益取决于空间的大小。

而宏观才是决定了空间边际惯性的大小,微观的波动性也就是高频才能增厚边际利润,而且综合成本也不低。

对于个人来说,有能力上高频就无脑上(C++ CTA那种),没精力的就玩宏观/基本面就好了(厚度/成本管理),残差收益厚度边际成本真的不低。

或者,有赚就是赚吧,无视效率评价?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后感(四):感谢作者们辛辛苦苦写的书,感谢翻译者们的翻译,本书是我看过的翻译极佳之作,能看得出来,译者们都非常用心。

2020年8月份买的书籍,2022年春节期间看完。以前看不动,在一年半时间里看了更多书,才看得动这本书。积压了一年半的全部书籍终于在春节期间全部看完。

非常体系化的一本书,与《量化股票组合管理》被并称为量化投资白皮书。

1,读书需要智慧。曾经一个“倒霉蛋”提问查理·芒格,“你的书的确好,但我看不懂,该怎么办?”芒格说,“没关系,送给更有智慧的人。”

这和股神巴菲特强调的“只跨越一米的跨栏”,有异曲同工之妙:A,看书和投资是一样的,看不懂,就不要强看。放下来,隔一段时间再说。B,书是人写的,你要相信,一定有更有智慧的人能看懂这本书。投资也是。C,把书送给更有智慧的人,请求他们指点一二。投资也是。D,芒格还强调,每天睡觉时,都要比起床时更有智慧一点点。所以,现在看不懂没关系,等更有智慧时再看。投资更是。

2,全书强调信息比率,信息比率(IR)等于IC和 √ 信息宽度。IR衡量投资经理赚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超额收益等于跟踪误差*信息比率(IR)。IC衡量投资经理预测的准确度。信息宽度衡量独立决策的次数。

我的问题是:A,超额收益等于跟踪误差*信息比率(IR)。数学的推导我能看得懂,但现实真的如此吗?直觉上并不如此啊!

或者,超额收益等于跟踪误差*信息比率(IR)这个公式是正确的,但是信息比率(IR)等于IC和 √ 信息宽度这个公式不正确。

或者,上面两个公式都正确,但实操中却取不准IC值,取不准√ 信息宽度,所以,上述两个公式仅仅是在理论中正确。

B,用过往预测的正确概率预测未来的IC,真的对吗?决策次数要独立?什么算是独立的?股票都不独立啊!次数越多越好,可是,交易越多越赚钱吗?

3,截止到写书评为止,两位作者和三位翻译者都没有在量化界、投资界有太大的建树。我喜欢实证。我认为,作者投资做得越好,书籍越可信;反之,也成立。

原因可能是:A,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得很好,而我孤陋寡闻,不知道。

B,本书原书写作于2000年。2000年的理论,已经不适合2022年。毕竟,量化界的知识更新速度,实在太快了。几位作者,可能已经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C,有后来者能力更强,掩盖了几位作者的光环。

无论如何,都要感谢作者们辛辛苦苦写的书,感谢翻译者们的翻译,本书是我看过的翻译极佳之作,能看得出来,译者们都非常用心。

《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后感(五):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读书笔记

1整本书还是体现了西方式思维,作者的关注点和理念在于把直觉、建议和灵感转化为分析、流程和结构。就像西餐厅总能提供出来标准化的服务。个人认为立足点偏宏观,投资这东西还是抓漏洞、等别人失误,或者靠信息不对称。

2把业绩划分为基准和残差收益,也就是和业绩基准不相关的部分。

3作者并不热衷于基准择时,认为对整体收益的提高有限,而是关注两个方面:A获取残差收益的能力IC;B投资的广度BR;

4CAPM模型的残差收益期望为0,也推导出没有信息优势的人应该持有市场基准组合。所以主动投资经理能力的分野在于获取残差收益的能力。

5认为风险本质依赖于收益率的概率分布,风险是收益率的标准差,也可以称作为波动率。

6根据对风险的数学定义,推导出风险的不可加性,并且分散投资会显著性的降低整体风险,这都是很久远的基础理论,并且很少人对基于历史样本的风险模型感兴趣。

7作者认为择时决策应该与选股决策相分离,赞同。

预期的收益率包含四项:A时间溢价B基准部分C择时部分D阿尔法部分

并且通过基准择时产生附加值的机会很小。并不是说择时没用,而是努力与效果不成比例。

8投资经理的信息率IR及残差风险厌恶程度决定了激进程度

IR不依赖于激进程度,但决定了机会集,IR=残差收益率/残差风险;

附加值依赖于机会集和激进程度;

现金的阿尔法为0

9 IR=IC*sqrt(BR);

IC是投资经理的能力,是判断与结果的相关系数;

BR是投资策略的广度;

如果要求IR可加,那么IC针对每次判断决策最好独立,并且要求决策之间IC差别不大;

所以推导出对投资经理能力的要求并不需要很高的IC,而是需要配合很高的广度BR;

(觉得这里是高频交易能成功的理论基石)

10套利:0成本获得确定性收益。

又讲历史回顾不能代表未来,因为市场是动态的。

11估值理论:略去;

12投资的艺术性:量化帮助我们关注洞察力,但并不能取代洞察力。很有道理。

13作者对IC的评价范围0.05=良好、0.1优秀、0.15大师、0.2以上有内幕或者是带有记忆性模型的回测。个人认为如果简化盈亏比为1:1的情况,IC=0.05意味着只需要52.5%的判断准确性,同理IC=0.1等价55%;而60%以上的判断正确率意味着内幕交易。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种评价范围太低了,个人认为是很合适的。因为投资大师的年化收益率也很难超过20%,认为低的人要么是高手、要么是没有管理过上亿资金。换到实业领域,一年ROE超过20%的公司也很少,A股上市公司接近3k,实际上不超过60家ROE能到20%,能每年保持的就更少了。

14IC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向0收缩,会导致阿尔法能力的衰减。

遗憾的是读完全书,作者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分析的头头是道,公式推导眼花缭乱,但是并没有告诉你获得强大稳健IC的能力或者方法,只是说你的方向应该是脱离对高IC的追求,而是应该增加对投资广度BR的研究。等于说科学的讲:高频交易才是出路。

有时候学点科学让人对现实更加悲观无奈,还是试试运气吧!

BTW: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版本好多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0725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