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1000字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1000字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是一本由杜维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一):。

圣人,出身不一般,其出身书香门第,为官有传统,做学问也有传统。其父为状元,有名的学者型官员。对其教育相当重视。这些积累不得不说对其后面发展有影响。特别是在传道受业方面。不过,这样的家庭,他要在应试教育上超过其父,基本不太可能。所以,他立志做圣人。真正让他成为圣人的因素是外部环境。龙场太惨了。他必须得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说到底就是理想信念。这样才能熬过去。这期间,他也不得不去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传道受业。这构成了后面入世立功的基础。星光不负赶路人。还真是如此。 种种因素造就他,立德立言立功都有所成就。但他也不幸。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可忽略的家学涵养,自身修养。所以,不要抵触自己的先天禀赋,包括家庭涵养,要拥抱它。但要立起来,最终要靠自己。 他的实践论,我是认同的。知行合一嘛。知和行互为补充,行可成为经验知识,知也可以,知要用于行。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二):杜维明《青年王阳明》

本书对王阳明青少年时期的心路成长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分析其早期人生发展轨迹,展现其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转折点。虽然其中夹杂着作者一些主观和猜测的成分,但总体上不失为一部难得的走心之作。

作者治学认真严谨,并且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完成的,这一点区别于那些拼凑字数的编者。本书既是对王阳明成长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的梳理,也是作者在心学认识方面的自我梳理,可读性强,是对王阳明的一种感性的、全局视野的、长周期的描绘,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追本溯源。

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科举和仕途的顺利,反倒给王阳明所带来极大的压力,让王阳明意识到在读书和仕途道路上,已几乎没有超越前辈的空间,这对孤傲而好胜的王阳明来说,是极为痛苦的事情。然而王阳明却能够另辟蹊径,不断钻研,从而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心学之路,在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达到专精致柔的境界。王阳明没有在压力面前沉沦,而是积极地思考,反复地验证,不断坚持求索,最终能够龙场悟道,成一家之说。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三):王阳明以“静坐”法养病健身

郭沫若写过自己的经历

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1914年初,他东渡到日本,当年6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由于用脑过度,在一高预料一年毕业后,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郭沫若著作记载:“在一高预科一年毕业之后,我竟得了剧度的神经衰弱症,心悸亢进,缓步徐行时,胸部也震荡作痛,几乎不能容忍,睡眠不安,一夜只能睡三四小时,睡中犹始终为恶梦所苦。记忆力几乎全部消失了,读书读到第二页已忘了前页,甚至读到第二行已忘记了前行。头脑昏聩不堪,炽灼得如像火炉一样,屡屡想自杀。”

到了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阳明)。读到王阳明先生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身体一直少病健康,活到了87岁。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四):没有过的阅读体验

“本书假定读者已经非常了解明代思想史的基本线索,也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本书所讨论的是儒学传统中一些持久争论的问题。”然而我完全不了解。

看标题以为本书晦涩难懂非常难读,没想到是传记这样的内容,甚至像小说一样生动。守仁仿佛成了我的朋友,见他饱经磨难,也见他成长;阳明成了老师,引领我的精神。在我感到心神动荡的时候带来了隽永的阅读体验,非常喜欢。

作者做的是弄清青年王阳明的内心感受,从而确认一个伟大思想的来源。

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并没有通过本书被我理解多少,但以前看过对它的批判已经不成立了。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这样伟大的人也遭遇过多次精神危机但始终坚持不懈直至实现自我超越;也意识到之前对传统文化有偏见,觉得它已经不适合变化发展的当代了,事实上过去的某些体验仍在不断重复,疑惑也没有答案,或者仅知道一些答案的存在但不能体会和理解。

跟读西方前沿的科学、真相类作品清晰认知世界的体验感不同,作者让我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美和永恒感。

因为感到虚无才被阳明坚定的“立志”打动。我不准备做圣贤,但想要度过我的精神危机,实现超越。

作者用了很多“的确”“确实”。在很多个早晨被分割阅读,还是很喜欢。等我了解阳明多一点,会连贯地再读一遍。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五):读书学习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若将读书学习当作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读书越读越糊涂,学习越学越烦躁。名利不得,则身心焦虑,名利加身,则欲求未满。长此以往,读书学习便失去原本的意义,不再是为满足内心的好奇与欢愉,而是为满足外在的评价与要求。

为达成目标使用工具理性无可厚非,行动计划侧重精确计算也符合进化生存,但如果没有价值理性指引,工具理性就像是练功走火入魔,丧失人之为人的本性。读书学习并不是用完即走的工具,而应是贯穿终身的心性。

读书学习其实不难,如果你求知若渴,读书学习其实很难,如果你欲壑难填。读书学习本应是你生而为人的创造性适应过程,而不是如机器动物一般被驯服的过程,读书学习应是主动的,符合内心抉择的行动,它的真正意义并不在外在功利,而在于从内部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身心之学」,核心是自我修养。

须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任何时代,鼓吹不为名利读书学习的人都有可能被排斥,沉默的是大多数,他们有良知,却不能行动,行动呐喊的是少数,他们有勇气与责任,身体力行,渐而成为「圣贤」。

圣贤的任务之一是引导读书学习的人明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教会人每年读 52 本书不难,难的是教人明白读书是抵达明理的终点站;教人跨科学学习不难,难的是教人揭示贯穿人生的大问题;教人每天写 1000 字不难,难的是教人发现写作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