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浮躁读后感100字

浮躁读后感100字

《浮躁》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躁》读后感(一):浮躁——每个时代的必修课

『浮躁』有感

此书贾平凹年轻时的作品,80年代所做,彼时出生的孩子如今已

是而立之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而我们也大多年过二十。作者写在彼时,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商州(『作者脑中的商州』)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

三毛说过『浮躁』将她看哭,她想去西安见见贾平凹,虽事与愿违,但贾平凹还写了几篇追忆三毛的散文。现代国宝级作家不多了,陕北的改革与受苦受难的生活我们也体会不到了,但作者笔中的浮躁,却在这个时代却越来越真实了。

先谈谈此书,书很简单,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本书是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曲折。

个人认为作者最想说的话全部借考察人的嘴都说了出来,语言仍然是朴实无华,但却看出了作者对于当时世事的深刻思考,难怪爸爸和妈妈会对他的书有较高的评价。书中人物的设计也十分巧妙,如废都的老头,这个有神话意义的设给了韩老伯与和尚,口借给了考察人,命运设给了每个人,而在最后又玩弄了小水,设了一个危险的开放式结局。而我猜福运的死也是作者一手策划的,作者可能最不会记得的这部作品,但我还是很愿意欣赏这部作品。

从浮躁来说,文中提了三次这个字眼,第一次在说社会,第二次说水,第三次说心。大空因为浮躁而丧命,金狗没得到小水因为浮躁,田中正因为浮躁,等等等等

浮躁害人,而如今社会早已改变,但更为完全改好,甚至有时我觉常常觉得自己无比浮躁,在这个不该浮躁的年代却有着多余30年前更多的浮躁,而那些复仇者——让浮躁不安的情绪狠狠发泄上一次才会片刻安宁的人也并未减少,而深刻的了解他们却是无比和善的。

是什么让这个时代浮躁?我想就是快速膨胀的梦吧?不劳而获的传说愈演愈烈,那些原本踏实无比的人却被狠狠的绊倒。愿我20岁的后几年能离浮躁远远的,就像现在一样。

《浮躁》读后感(二):亢奋与狂热下的浮躁——读贾平凹《浮躁》

改革开放30年了,现在回头再来看这本书,感觉书中揭露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们的社会已不再像那时那么浮躁,但浮躁和问题本身却以更复杂、更隐蔽的形式埋下了深根,而人们对于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对本质的拷问也越发有力。

小说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亢奋和空虚。正如小说里用浮躁描写州河的水势,改革开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正是浮躁表面下暗流涌动。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市县乡村政治管理链条下的政治生态,并将爱情和情感嫁接其中,并作为线条引领故事的发展。这不仅让小说有了乡土气息,有了真情实感,避免了题材的枯燥无力,同时也让情节的发展更有吸引力,让时间的推进更加自然,小说叙事也更生动。

不过小说在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上有些偏于理论化,有些生硬。且不说金狗的很多话说的过于理论和不自然,那个生生从天而降的高学历考察人,虽然小说藉此人之口表达了对于问题的探讨,成为问题探讨的指路明灯,但对于读者来着这个人总觉得是为主题而莫名其妙存在,有些无趣且不真实。这方面倒是佩服日本的一些作家,他们更善于表达思想,用思想构筑情节。虽然很少给你明确的答案和是非判断,但却更能引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并且把所思所想转化成情节融在了故事里。但不得不说作者对于当时问题的剖析还是非常锐利的,对于人性的挖掘也很是深刻。小说最后对于扶乩的描写,不尽让人思考,这也许正如现在国家所提倡的,人们需要信仰。

摘抄

艺术家最高的目标在于表现他对人间宇宙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硬的和谐,苦涩的美感,艺术诞生于约束,死于自由。(序言之二)

世上有大聪明和小聪明,大聪明是糊涂的,是愚;小聪明则往往要被小聪明误。

小水是菩萨,英英是小兽呀,人敬菩萨,人爱小兽,正是菩萨的神圣使金狗一次次逼退了邪念,也正是小兽的媚爱将金狗陷进了不该陷的泥淖中了。

我们这个民族有它自身的先天不足,正常的兴奋转化成病态的亢奋,自信便化为无知的狂热。一九五七年的失误,一九五八年的挫折,一九五九年的持续亢奋,一直到了十年“”。现在一旦睁开眼,看看世界,人家早已把我们甩下了整整一个世纪,心灵的觉醒就转化为心理的失重,虚妄的自尊逆转为沉重的自卑,因此狂躁不安,烦乱不已,莫衷一是,一切像是坠入五里雾中,一切都不信任,一切都怀疑,人人都要顽强地变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自我的存在,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虚妄的理想主义摇身一变成最近视的实用主义。

民族价值的贬值导致了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呐喊、追求,但对个性的追求是有个临界点的,如果超过了这个临界点,以强烈自卑为基础的对自我价值的强调和追求,推到极致便是自我价值的完全丧失。

《浮躁》读后感(三):从浮躁到乖戾,三十年间那些变了的和没变的

看《浮躁》的时候正值本地有记录以来最炎热,持续时间最长的酷暑。即便在空调间里,看着外面的艳阳,还是免不了心浮气躁,静不下心。这本书拿起又放下地看了一周的时间。

《浮躁》完成于一九八六年,作者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这一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围绕着一条州河发生的人与事。

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从社会到人,套用官方的一句话,那就是“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然而这变化真的有那么大吗?也许变的只是表像,不变的才是根本。于是看《浮躁》时就产生了许多和现今社会的有趣对比,不如就罗列几条《浮躁》所描绘的改革开放初时代和现在的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变与不变。

先来说说那些改变了的。

在那时,记者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为了记者的名额,田中正耍尽心机。而在金狗当上记者,用一篇调查纪实一炮而红之后,就连韩文举也觉得金狗这个记者就可以和田家、巩家“三家对峙”了。而那时的年经记者,“上衣口袋里总装着记者证,且偏外露出一指红的颜色,在街上惹每一个人的注意。”…………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于现在,记者的名声可就有点不堪了。不但有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共识,还时不时地要被骂上一声“妓者”。

在那时,办事申冤要找关系,找领导,而领导通常也是能找到的。乡党委书记田中正不管事,那就找县委书记田有善,不行再找州专员巩宝山。就算是邋遢老头蒋来子,那个曾经的马夫,也能找了省军区许司令诉说冤情。大体上,人们还是相信有清官的,就算现在这个不是,换一个应该会是了。…………三十多年过去,关系还是要找的,可领导却不是那么容易见到了。上法院打官司现在是平常不过的事,尽管宫廷剧一部接一部地上演,可是人们显然已经不再那么相信清官了。法制逐步胜过了人制,这也算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在那时,人们对于国家大事是关心的,对社会要向哪里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撑渡船的韩文举也在关心着政策是不是要变了;小说里突兀地冒出来的那个考察人,和金狗的一番对话,想要表达的大体也应该是作者自己在当时对于政治的思考。…………而现在,人们对于政治已经不那么关心了,姓社姓资,往哪里走的问题不是需要老百姓操心的。除了痛骂几句贪官污吏,社会不公,人们最关心的,是:房价是不是还要涨,股市是不是还要跌,孩子该上哪个学校……这才是实际需要考虑的。

然而在这万千变化中,又有什么是没有变呢?

官场斗争中纠缠的权、钱、美色没有变。一部《浮躁》恐怕是一部典型的官场小说之一,如果去掉一些特定的时代特征,那些在争权夺利的人,鱼死网破的事放到现在的时空背景仍旧不过时,照样精彩纷呈,绘声绘色。

男人和女人没有变。女人喜欢男人的才,比如小水、英英、石华之于金狗;或者喜欢男人的权,比如英英娘、翠翠之于田中正;男人喜欢女人的色,比如金狗在三个女人间的周旋,比如许文宝对于石华的性交易。依照现在的标准,那就是高富帅和白富美。女人用上半身思考,用身体换来情、钱、权;男人用下半身思考,饿的时候就要吃,吃完或满足,或痛,或悔,然后产生各种理由,在这里,金狗和田中正是一路货。世界只要存在,男人,女人之间的这点事就永远不会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