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实用主义读后感1000字

实用主义读后感1000字

《实用主义》是一本由美]威廉•詹姆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实用主义》读后感(一):真理不只是不成不变的

纯粹的客观真理在它建立之中,结合旧经验和新事物而给予人一定满足的此项功能不起作用,那这种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之所以称之为真实,正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的理由,因为“真的”就意味着实现这种纯粹的功能。

因此,什么事物都必须不得不打上人的烙印,动物种群之间的行为守则再怎么正确也只是动物世界的东西,真理是具有思想的芦苇才能具备和拥有的事物。然而,所谓独立的真理,不再加之以锤炼,使之于不断进步的认知所适应,即使是盖伦牛顿巨头提出的真理,也不过是不断生长的树木中的枯叶。

不能因为过去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就认定没有办法,这只是安于困境的挣扎,既然挣扎,那就狠狠挣扎,人不就是从不断的困境中走出来的智慧吗。

《实用主义》读后感(二):世界是逻辑的,也是上帝的,对吗

《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也许不能用字面意思来进行解读。作者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辨,对真理与多元论的解析,在该书出版的20世纪初也许还需要不断地争论。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争论可能已经随风而去,世界已经不同。 作者所提出的实用主义,并不否认“神的存在”,如果神的概念能够带来价值。如他所说,实用主义只是一个通道,用于连接理性与事实。记得读初中时,学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后对他惊为天人,这时候老师说,可惜他后来信仰上帝成为了唯心主义者。当时觉得这太矛盾了,一个人既然相信进化论就应该也只能是唯物主义者,为什么还会相信什么上帝呢。这本书给了我其中一个答案,实用主义的有神论或世界向善论的有神论也许不是作者的想象,神和世界的可塑性也许可以不矛盾地共存。 作者在文末关于“真诚地接受一个猛烈的宇宙,那里不得排除“严肃”的元素。在我看来,不管是谁这么做了,他都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他愿意依靠一种他信赖的、充满各种没有保障的可能性的方案生活;如果需要,他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以实现他所勾画的理想”。解决了我另外一个困惑,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完美风暴》,乔治克鲁尼和四个船员与风暴搏斗,拼尽全力之后仍然被大海所吞噬。这个悲剧虽然拍的惊心动魄,是部好电影,但我总怀疑拍这部全军覆没的电影究竟有什么意义。现在我明白了,就像佛教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一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偶然的世界中,没有因果没有决定性的同一与统一,我们只能像作者那样,“乐于接受宇宙真的很危险和富有冒险性的看法,但并不因此就喊着“不玩了”,然后退出”。世界是“严肃”的,我们只能接受挑战并接受结果。

《实用主义》读后感(三):实用主义态度

总结

1. 威廉詹姆斯试图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和冲突,这呼唤一种解决方案,即所谓实用主义。

2. 实用主义认为一切理论和想法,服务于在不同可能性做选择;所以理论、想法的全部涵义,都是其在实际中产生的后果。并且仅以实际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拒斥形而上学的教条。

3. 实用主义不认为“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是冲突的,他们都是对于实际生活有意义的,都可以被有机地接受的。或者说,实用主义秉持了一种更广泛的“多元主义”,既理论的多元;又秉持了一种更广泛的“一元论”,既一切都应该通过实际效果来进行判定和接受。

4. 实用主义观点下,常识效果非常大,主宰了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生活场景;一些学科理论,批判了常识,提供了更强大的力量。但常识和各个先进学科,互相无法取代彼此的场景,他们是“共存”的好思想;并且随时代一起演进。

5. 实用主义观点下,“真”是服务于“有用”;而且一但“有用”,其实人就会把它当做“真”理接受下来。真理本身逐渐生长演进的,随着经验的增加,理论创新不断地被添加进观念里,并与旧观念和经验互相渗透。在这个观点下, “理性主义者”秉持“绝对”的真理观,常常是“沦陷”在了自己的境遇和想法里,常出现一种狭隘的教条主义倾向;与之相对,实用主义鼓励“可能性”和“开放性”。

6. 实用主义观点下,“有用”是和人紧密相关的,这使得一切具有了人本主义态度。由于有用是随着世界、时间和个人变化了,所以实用主义具有人类的历史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多元性;但它也呼唤一种总体解释,用以整合人在跨越不同“场景”、“领域”进行决策,产生效用。

7. 实用主义观点下,理论和认识并不是坍缩到人的生活周围;相反,如果宏大的理论和信仰,能够给人以引导、慰藉都可以接受。但究其根本,实用主义是反对“绝对悲观”和“绝对乐观”,认为有一切可能性都会坍缩到一点、或者说一切早就被笼罩、决定,使得一切选择不必要、一切可能性是幻想。实用主义的信仰,是一种“条件性”的乐观主义,一种悲观和乐观都在可能性中出现的信念,即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去冒险争取幸福的机会,但一切有条件也有风险。我们不能蜷缩在绝对主义的被窝里,享受无条件的安全或者不可抗拒的悲剧。

先说,这个书的组织形式有点散,同时读起来有些不顺,可能还是不太熟悉威廉詹姆斯的文风。不过可能英文原文是相对更加流畅和富有趣味的。

与其说,这是一本哲学论理书,不如说这是一份提倡和演讲。其中理性和思考,都以一种独特的情态呈现出来,让人沉醉。

再看内容。个人会觉得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几乎是雷同的,几乎是同一种结构,几乎都在为当时行而上学提供基础。

区别的地方在于威廉詹姆斯更加重视文学表达和社会影响,而海德格尔注重学理严谨和历史考察。同时,威廉詹姆斯还是更加柔和,对于种种生活和思想方式秉持了开放的态度;而海德格尔更加严肃,提出了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最后,威廉詹姆斯更重视从效用导出全部的结构和想法,本身就不寻求逻辑,而把逻辑的地位下放;海格德尔还是在试图从基础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来论证,而不得不把结论作为假设,由一定程度上求助于历史考察。其实海德格尔后来也逐渐发现,逻辑本身的工具性,而提倡在逻辑之外进行思考和构建,再有限度地使用逻辑。这是不是也有点像维特根斯坦早期的“不能言说之事”和晚期的日常语言态度。

对于个人的启示是,跳出原来的理性所设置的“盒子”;把理性和逻辑看成工具;把观念看成一种建构而不是真理;拥抱可能性,即便它可能是一种幻觉(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也可能不是)。最后,我结合自己个人经验理解为一种“工程态度”,面向目标,构建方案,拥抱方案的可能性,善用理性和经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实效落地方案,实现目标。

《实用主义》读后感(四):《实用主义》全书内容概要

第一讲:哲学是我们观察和感受整个宇宙推动力的特别方式。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不同气质发生冲突的历史。哲学家的个人气质使他造成的偏向远比更严格的客观前提大得多,但是哲学家往往不承认这点。因此在哲学讨论中,个人气质这个最有力的前提往往被忽视。尽管业余人士很难知道自己在哲学上有什么偏好,但每一个人都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事物(这是一种强气质性观察法)。

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来表示宇宙观的不同是非常方便的,这两种特点常常和其他性质联系在一起。但业余人士往往只盼望好的东西,不管它来自何处。因此纯粹的外行人会保持朦胧,但业余爱好者则不行,他必须给自己一种偏好的体系。

过去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力量大大增加,但是它们缺乏宗教精神,而且观察力是唯物的,令人沮丧的。我们如果转向宗教精神,便发现英国黑格尔主义和苏格兰学派,其中前者是独断论的,后者则富有调和精神。而日益趋向绝对主义的哲学家达到了非常高程度的抽象。有神论的上帝同样生活在纯粹抽象中。这两者都是不着边际,空虚不实的。但我们需要适应和协调的精神。

那种抽象的,典雅的哲学远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说明,它完全与现实世界不同。理性主义者以纯洁而非实在的体系满足其心灵。即使莱布尼茨这样比较注意现实的理性主义者对实在的把握也很不充分。现今理性主义的乐观主义已经显得肤浅。

正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个两难选择之间,我提出了实用主义这种同时满足两种要求的哲学。尽管“经验和理性主义”这种分法是粗陋的,但这种抽象却有其用处,而且是真实的。所有伟大哲学家的著作都是文如其人的,我们描述一个哲学家的体系并不要求我们对他的理论十分精通,我们这种反应是根据观察他哲学的印象本身做出的。哲学家必须重视普通人的这种感情。

此外,哲学必须是抽象的略图。实用主义哲学是普通人所需要的中道的思想方法。

第二讲:实用主义的方法基本上是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在面对形而上学问题时,实用主义方法力图找出每种见解的后果来说明这种见解。我们的信念实际上都是行动的准则,要说明思想的意义,我们必须确定它可能包含什么实际效果,我们可以希望从它引起什么感觉。如果两种观点中其中一个是真的,那么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如果没有不同,那这两种观点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必须有实际的意义。哲学的全部功用就是找出确定的差别。

实用主义方法已经被前人实践过,它其中的经验主义比经验主义更彻底。同时,实用主义不代表任何具体结果,它不过是一种方法。我们不能像理性主义那样把什么作为终结,而是要揭示每个词的兑现价值。因此理论是我们依靠的工具,而非解答谜团的答案。这种态度不是看第一原理、范畴,而是看结果,成果。

归纳逻辑研究科学取得进展的条件,科学定理的发现似乎让我们发现上帝。但后面人们发现许多定律都只是近似的,而且许多科学语言都是人工语言。由此,人类的随意性排斥了神圣的必然性。

真理的意义在于它帮我们与其他经验发生满意的关系。所谓真,就是有效的工具。新的真理将旧意见和新事实融合,它是进行调和的中介。这样看来,所有事物都印上人类的痕迹。

实用主义是(1)一种方法;(2)一种真理的发生论。我们思想的真实度和它成功地起中介作用的程度相一致。但有强烈的热爱事实气质的人不容易认可这种观点。泛神论是有威严的,但是也是冷漠的。实用主义尽管偏向具体事实,但是没有普通经验主义的那种唯物主义偏向。它感兴趣的只是思想与经验协调一致得出的结论。绝对真理在给我们心理安慰的程度上说是真的。真是善的一种,我们认为善的必须是有用的,因此真理是我们最好去相信的东西。

第三讲:现在我们将实用主义方法用在一些形而上学问题上。(1)实体和属性:经院哲学中,我们脱离了与实体的接触,但在圣餐这个事上,经院哲学也使用了实用主义的观念。贝克莱认为物质就是所能感觉到的东西的真实名称。洛克和休谟对精神实体的概念作了同样实用主义的批评。(2)物质与精神:斯宾塞说,物质与精神不过是两个符号,它们并没有对立。对于抽象的责难,用抽象的回答也就够了。而且,物质与精神何者是本源对于世界一点影响也没有,它纯粹是字面上的争论。但是对于未来则不同:当我们问“世界还预示什么”的时候,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终究会毁掉它们的成果。最终的毁灭和悲剧是科学唯物主义的本质。而有神论则保证某种理想秩序会永久留存。它肯定一种永恒的道义并展开这种希望。

现在让我们转向自然界的合目的性问题。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合目的性的存在。达尔文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知道偶然变化的力量。把偶然变化加在一起就会产生“适应”效果。神学家在这时也开阔了他们的心胸,承认了一部分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上帝的目的不单是创造人类和拯救人类,而是通过自然界的中介作用完成这件工作。我们对这些设计是什么感到无比重大,相比之下为它们确定设计者就没那么重要了。不管自然界产生了什么,产生的手段必定适合那种产生过程。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合目的性设计”是一个空话。只有从信仰上把它塑造成某种有神论的东西,它才有意义。

现在我们来谈自由意志问题。实用主义上的自由意志意味着世界上新颖的东西。自由意志是一种有希望的一般宇宙学说。自由意志除非是一种安抚人心的理论,否则就没有意义。

除了这些实际的意义外,上帝,自由意志,合目的性等等没有任何意义。实用主义是完全不顾理智主义观点的。它把着重点从向后看转移到向前看。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世界和生命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为此必须转变哲学重心的位置,哲学需要抽象主义思想少的人,更多科学和个性主义的人(并不是没有宗教精神)。

第四讲:上面提到的种种名词的唯一意义就是对世界的结果有更好的希望。它们的意义就是这种改善论。抽象观念尽管不能缺少,但它不能用来维生,只能对我们的活动起指导作用。哲学常被人们定义为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与洞察,但我们的理智实际追求的是总体性。

关于一与多的争论可以用下列方法说明:(1)世界至少是一个论述的主题。(2)不同事物是相互联合的。(3)我们可以循着不同线路联系不同的事物,这些联系的事物的总体构成系统。人类的努力逐渐把世界统一起来。从这种观点看,世界统一性的实用价值就是联系都现实地存在着。一切事物都以某种方式相互依附。在这个观点里,一与多同等重要。有时我们需要联系,有时需要断开联系,智慧就在于适当地区分二者。(4)这些系统都可以归于世界的因果统一性。(5)就实用主义说,事物间最重要的联合是种属的统一性。(6)世界是一也可能指目的统一性。(7)事物还能获得审美统一性。但绝对的审美统一只是纯粹抽象的理想。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结合起来的统一体。(8)一元论的概念工具总是关于唯一知者的。极端一元论确实有很大信仰价值,但是能很好解释它的大多是神秘主义。

实用主义的立场同时放弃绝对一元论和多元论,它认为总体来说世界是多,但是人类的努力可以形成联系系统,从而让世界统一。

第五讲:世界在一方面是显然不完善的,这表明我们的知识有可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都是一点点增长起来。新真理是新旧统一的结果。我们对事物的思想方法有很多是常识。它是一种概念系统,我们记录各种事物并将其归入其中。幼童和低等动物不了解他们的全部经验。类和类的同一性能使我们在“多”中找到解决方法。因果性影响从远古开始便已开始发挥影响。“可能”是低于现实高于完全非实在的权威概念。我们总逃不了这些思想形式的支配。实际上,常识的方法总是获胜的。

常识在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上是一个完全确定的阶段。对于所有必需的实际生活目的来说,这种常识就足够了。科学与批判哲学则突破了常识的界限。批判哲学使一切事物陷入混乱。常识范畴不表示存在方面的任何事物,它们只是人类思想的纯粹习惯,在感觉中它们是我们逃避困境的方法。批判思想中的科学倾向打开了一个新的实际效用的领域,而批判主义的哲学阶段在否定方面比科学阶段彻底得多。常识在不同思想层次/阶段/类型中是更稳定的阶段,但它与科学哪个更珍贵可以留给各人自己去判断。在我们比较这几种类型的思想时,我们很难得出关于哪个更真的明确结论。

第六讲:实用主义认为,真观念就是我们能够吸收、生效、确认、证实的那些观念。假观念就是不能这样做的那些观念。观念的真理性不是它所固有的静止属性,它是一个观念所碰到的。是事件使观念为真的。我们追求真理的责任不是来自理智的约束,而是可以用一些极好的实际理由来说明。真观念的价值来自它的对象对于我们的实际重要性。对于暂时不重要的对象,我们也可以储存真理以备将来的需要。真理性就是指有价值的引导作用。而真理的“对象”指的是常识中存在的事物,并非必须要直接经验。事实上大部分真理是靠信用制度过日子的。间接证实可以与完全的证实过程同样真。

除了事实,各种纯粹的思维观念之间的关系也构成真。在这里,信念是绝对或无条件的。在这个领域内,真理同样起引导作用。

我们的心灵紧紧处在感觉秩序的强制与理想秩序的强制之间。我们的观念必须与实在结合(无论实在是实体还是抽象的)。因此实在既指具体事实也指事物抽象种类。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我们已有的真理。“与实在相符合”指把我们直引导到实在,或把我们引入到它的周围环境,或引导我们与其发生有效接触。这样,符合就基本变为一个有益的引导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到能够发挥作用的理论。

我们对真理的说明表达真理的共同性质是实用性。它们在经验过程中造成,而并不存在于事物之前。简单地说,“真”只是方便的思想方法。理性主义者坚持实在是预成的,永恒的。他们强调的“责任”和实际利益没有关系。事实上追求真理的责任来自它对我们有益。此外我们又有许多条件限制抽象律令的应用。

第七讲:许多事物都是随着我们前进而不断造成的。席勒把它叫作“人本主义”。我们对实在的看法要看我们用什么视角看待它,它的存在是它本身的事,而它是什么则取决于用什么视角看它,视角取决于我们自己。实用主义对实在的可感觉核心有更加肯定的信念,他们认为能令人满意地生效的理论就是真的。既然包含着人的因素是我们关于实在的信念,那我们如何认识非人的因素?事实上几乎所有事物都有人的因素,很难找到完全独立于人的存在。一个人非常自然地达到人本主义的原则,许多事物中人的主观性因素是不可抹杀的。这揭示出,我们是有创造力的,世界是可塑的。

现在我们可以完全看清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差别:理性主义认为实在永远是现成的、完全的;实用主义认为实在是不断造成的,它的一部分状态有待将来形成。

第八讲:实用主义尽管稍微偏向多元论,但它没有实证主义的那种反对宗教性的性质。实用主义在宗教上和理性主义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得救的“可能性”是否有效。实用主义介于悲观和乐观主义之间的改善论。假如造物主在创世前向人们说,必须要人们竭尽全力才有可能让世界得救。大多数人会同意参与这项事业。一元论在这时给我们安慰作用。实用主义愿意认真对待多元论,这基于信仰而非逻辑。但是在宗教是多元/改善主义的前提下,实用主义也是有宗教性的。

介于彻底刚毅和彻底柔和气质的人都可以接受多元的,道德主义的宗教。这种综合性宗教介于自然主义和绝对主义之间,它也就是实用主义的有神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