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一本由托马斯•霍尔卡 / Thomas Hurka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一):对基础问题的哲学讨论

在人们开始思考最初的问题的时候,比如人从哪里来,人们遇到了神,当人们开始用心用头脑去寻找并理解神(一个统称)的时候,人们发明了宗教、哲学和科学。所谓的宗教实际上在最初的理论上增加了很多的宗教教义与仪式,但那最初的教义则是很多人所追寻拥戴的,不管他是以什么宗教名字呈现。其实,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各个理论专家都会有不同的诠释,这看起来让人有些眩晕但又可以让不同的人找到不同的支持理论。总之,这本书还是记录了人们最喜欢追寻答案的几个命题,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快乐是什么,在选择面前如何抉择。每次看到这类的问题都会觉得好笑,比如说离婚的问题,基督教会反对离婚然后引经据典告诉人们为什么不能离婚,佛教会告诉你一切皆空一切皆是业,经济学家会说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时生活成本降低但当此成本突破一个基线而造成成本增加时人们会选择离婚,科学家会说两人在一起会分泌一种物质让人们吸引当此物质不存在时人们会选择分开,而本书作者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他提到更多的分析内容,比如在离婚时会影响到的主体客体均是哪些,在做这个决定是对各方的影响是什么,人们的状态会是什么,如果是快乐的则又会升华到快乐是什么。实际上人们对这些简单问题的认知会影响人的所有思想及行为。所以即使有些人从来不思考这些深层问题也没有关系,因为人们对快乐的定义不同。本书逻辑并细致的探讨了这些问题,虽然哲学的分析从来不会带来任何实质的结论,但分析的过程会让人获益良多。当然哲学书会让一些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简单问题变的同样复杂。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二):起了个好名字

纯哲学,看着头疼,不是我的错,这书太费解。

书名很好,所以我被吸引来了。拿到书,发现封面也很好看,想来内容也应该能够让我惊艳吧。翻开正文,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忍不住一阵头晕。翻译啊,我不管这书原文怎么样,但是我觉得翻译不到位,通篇大长句子,全是英文习惯,不符合国语的阅读习惯,读起来费解,感觉牵强。

这本书通篇纯哲学,有几个例子,但是不多,所以看起来枯燥。而且作者把读者引入到自己假设的环境中,逼着读者跟他的思路一起思考所谓的善恶对错,比较哪种假设的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哪个更对哪个比较对哪个不太对哪个最不对……

对于一些很浅显看上去理应如此的道理,我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写了,但是却啰啰嗦嗦写出很多,我实在是觉得这书特别催眠,为了能够看完,我是采用站着朗读的方式坚持到最后的。如果不思考,肯定看不明白,如果跟着思考,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看完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了幸福降临,因为终于摆脱了被动思考。

就算是快乐与幸福存在着不同的种类,不同的程度,我也不想去仔细分辨,“是不是一些快乐比另一些更好?不同的快乐相互间是如何作用的?……各种快乐和各种欲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道理也许很值得探索搞清楚究竟,但是我觉得这种假设和思考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即使我能够做出正确的比较,也绝对谈不上提升我的幸福指数。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在我看来,是爱、是健康、是善念、是对于幸福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创造……美好太多了,但是我所求很少,用不上本书。如果有时间,我宁可去亲亲我的宝贝女儿,也不愿意在作者的思路里去思考什么大道理。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三):先生,请不要逼人思考

说句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很痛苦。

从这本书的名称上来看,是讲生命的,作为一个生命除了理智之外,当然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感情。而这本书的内容所谈大多是理性分析而很少涉及感性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书名中的“美好”这个充满感性的词语显得无所置喙了。当然,作为一本讲述生命哲学方面的书籍来讲,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来说,这样的思路并不奇怪。

如果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分门别类,罗列出的对人生有价值的问题,值得关注的内容,也是很多人在一生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此外,每一章后面的拓展阅读书目,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感到作者的渊博。

但让我感到痛苦是作者行文的方式。作者似乎是力图把这个话题浅显化的,想要使用一种娓娓而谈的方式,介绍比较特殊的哲学认识,但效果却不甚佳——仅是个人感觉。在我看来,哲学论著一般分三类,第一类是作者不强迫读者思考,但读者自动会去思考,第二类是作者尝试与读者对话,引发读者的思考,第三类是作者不管读者的状态,逼着读者进行思考。三类作品之中,当然第三类难免等而下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是“作者尝试与读者对话”却“逼着读者进行思考”。

作者在书中,虽然看上去是为了引导读者的思考,但无论是假想的幸福机器,还是一连串的“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设想,再设想”“假如,进一步假如”这些内容本就只能在想象中完成的状态,更接近思维的锻炼而不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理性能够占据一个人一生的大部内容,那么一个恐怕的经历未必会很多“美好的事物”。更何况,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理性,又能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大作用呢?

另外,作者除了叙述的事例所举的都是一些名人和特殊情境的选择之外,很少有一些常人的事例,这恐怕也可以说明这本书的“抽象性”吧。在行文上作者也还有一些冗长和啰嗦的问题,本来已经说清楚的事情,还要继续解说,看上去显得很丰富,但是是在事例的安排没有做到有详有略,作者的不厌其繁反而让人觉得他似乎在低估读者的智商。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四):用哲学的方法讲解幸福

其实有时候也想,干嘛人总是想这么多自已为难自己呢,若是依据人的本能,天冷穿衣,饿了吃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万事顺应天时,估计也没那么多烦恼事了。或许有人说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需求过多,压力过大,于是现下许多的身心灵类的指南书应势而热,应接不暇,让人眼花缭乱。身心灵的保健书读了,种种职场励志书读了,归结起来,不过是千人千语,个人有个人的活法。李欧梵也曾感叹朱自清“这样一位满腹经纶又才华洋溢的人文学者,竟然被无谓而庸俗的意识形态折磨了大半生”,如此,更何况我们,不一样也在这些书里贩卖的概念里兜兜转转,或得一抚慰,或偶有所感,又或稍解混沌。。。这些也不能不让人自问,我们从这些书里寻找的,或自身欠缺的到底是什么?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以哲学的口吻解说幸福相关的命题,诸如当下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字眼:快乐、幸福、友谊、爱、成就、知识和美德等等。年少时很喜欢谈理想,下了学,常三五人聚在一起畅谈应该怎样怎样,应该如何如何,回想年少时光,如今力气全失,一切话语皆为空响。每个年龄段都那个年龄段烦恼的事,过了那个年纪,曾经烦恼事几乎都该怎样就怎样,也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搞清楚幸福的命题,真的那么重要么?一味刻意要幸福,就能幸福吗?就像我们看过许多的情感婚恋书,就真的就能帮助我们解答爱情婚姻生活的困惑?不尽然。用哲学这把大刀来雕刻,估计只会折了刀刃。

哲学的前身,在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是神学。在中世纪时神学和医学、文学(又叫修辞学)三足鼎立,都属于宗教的范围之内。如今的中国信奉无神论,即使回溯中国的人文传统变迁,宋儒仁学之后,直至晚清新学西化,直至当下的人文边缘化,少有人文精神。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提出的幸福命题前,不禁想问,我们是缺少幸福,还是缺少一点人文传统呢?若是连融入血脉的老祖宗都无法给予慰藉,外来的哲学观念,复杂的论述和深奥的讲解又能解多少愁呢?

梅德琳说“他们微笑着面对好事,皱着眉面对坏事”,又有披头士乐队唱着“你所需要的一切就是爱”,说真的,作为普通人何必为了幸福去研究成一个哲人?若是爱已爱人,爱就快乐,那么只要这样就可幸福了。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五):平静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刚拿到这本书是因为被名字吸引《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俺都快40岁了有时还是不能确定生命中最好的事物都有些啥。看完书之后起初没什么感觉,后来跟个朋友吃饭突然想起书里的观点,返回头看时很有收获——应该正确面对生活的起伏。

跟我吃饭的朋友认识整整15年了,当年我俩在中关村打工、睡临建,一起吃过苦。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回到了天津每月收入不高,但是过得很恬静、住父母的房子,还木结婚。而我仍然在北京有老婆、有孩子、有房子。表面看来也许我的境遇会好些,其实不好说谁更好。

生活是一种有形式的轨迹,穿越时间年复一年,它的质量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当然也可能保持水平。但是请不要忘记,哪种更好很难说。

试想有两咋生活,他们有相同的长度和好处的总结,不同在于一个是从高点往下(A),一个是从低点往上(B)。也许很多人喜欢B的生活,因为教育告诉我们明天会比今天好,也许B不断改善的生活还包含着额外的快乐,而A则不得不面对今天比昨天差一点儿的悲惨书面。A的典型生活是运动员,我们的成就往往发生在早期,随着身体的变老,成绩一步步下滑,而B的典型生活是政治家,最伟大的成就一般出现在生命的后半程。

从来不见谁说运动员活得比政治家悲惨,而且别忘记他们幸福的总量是相同的。

现在试想另一种情况,两种生活仍然好处总量相同。一个生活保持了始终的水平(C),另一种生活(D)在谷峰和谷底波动。如果说C是平川,D就是山峰和山谷的结合。请问他们当中哪个更好呢?

虽然C的生活缺乏突然改善带来的快乐,也许这样生活看起来逊色一些,但是它同样没有急剧衰落所带来的痛苦。D的生活也许看起来更为加有趣,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但是这与它的价值本身木有什么关系。

您一定看出来了C就是跟我吃饭朋友的生活,而D更像是我本人的生活。因为好的总量相同,所以无所谓谁更幸福。

生活是我们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平坦还是曲折都可以选,不同在于选择之后应该平静面对其后果。

对我而言就是应该平静面对生活的起伏,因为总量终于大家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本书给我的启示。当然,书中异彩纷呈之处很多,有待您去发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