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头儿汪曾祺》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头儿汪曾祺》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头儿汪曾祺》是一本由汪朗 / 汪明 / 汪朝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455图书,本书定价:49.60元,页数:20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一):不谈政治,只心甘情愿做老头儿

老头儿,经历了那么些特殊的岁月,一心不谈政治,可是政治始终没有放过他,他一心只想做一个会写字的老头儿,写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那样的岁月里,真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是他有一个支持他的妻子,爱他的儿女,还有喜欢和他玩闹的孙辈,他的一生是幸福的,不管他曾经遇到过些什么样的磨难,他都坚强地活下去,继续喝点小酒,继续写他的小文,哪怕是被分配到山沟沟里去照看土豆,他也把土豆伺候地如同亲人一样,就凭这点,就要为他点赞~~~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二):汪曾祺的朗明朝

汪曾祺嗜酒,爱美食,会画,有才气悟性,不算用功,不特别求上进,只肯写短篇,善良随和,政治上单纯,有点点妻管严,是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当然,是个出色的知识分子作家。从三个孩子的名字汪朗、汪明、汪朝可以看到一个乐观主义的汪曾祺。汪的小说简洁平和唯美,写小说和取名字有一脉相承的人生态度。

汪朗笔下的父亲更侧重学术角度,尽管看不出汪有系统的创作理论,他的成功好像更多的是天分悟性+良好的童子功底+一点点运气。汪明笔下的父亲既是大作家又是本分的知识分子又是身不由己的普通人,有血有肉,是动了感情写的。汪朝写父亲写的很克制。三个孩子的文风都有乃父的影响。

羡慕汪曾祺就读的西南联大,虽然当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是看看任教的老师: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天哪,都是国宝级,那时候的学生该是空前绝后地幸福过的。那个时代不会再有,那个时代的人走一个少一个。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三):似乎明白了人们爱他的原因

可能是不太迷恋短篇的原因,汪曾祺的作品读得很少,但知道有很多死忠粉追随,所以想从他子女的传记上先了解一二。果然收获奇多。

全书四部分,长子一章,理性又诙谐地叙述了汪老的一生,应了那句话:别人都把汪曾祺吹上了天,我就奇怪,这是我爸嘛?难道世界还有有第二个汪曾祺?可能只有汪曾祺才能教育出这样的子女,任何“伟大”的帽子都别扣我头上,我就是个老头儿。第二三章是两个女儿与爸爸的贴心日常,多了“上辈子小情人”的微妙,让你更能看到一个那样丰满,生活的老头儿。最后后记由孙女外孙女浅述,家风不改,都是把自己认得很清的人们。

了解了汪曾祺,你会很怀疑,一个西南联大肄业,“右派”,江青重用后又被人民打压过的人,一旦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清白,立场,那他不应该把失去的,委屈的,冤枉的都要回来吗?不是应该痛骂世界的不公,撕去善良把社会的阴暗用笔杆展示吗?但他没有,正是受过了难,他才更觉得温暖的可贵,有一种警醒,是不停地向你揭露“苦”有多痛,而另一种警醒,是柔声诉说“甜”要珍惜。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在现在。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四):新旧版的差异

他们仨都谦称自己不是嗑那棵树的虫,可是他们的文笔清淡感人,大有乃父之风,比很多不会说人话的出书的虫好得没倍了。

买了新版,和从图书馆借的旧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对比,整篇添加的内容:

写过一篇表扬稿(附表扬稿全文。老头儿的文风太好辨认了,虽然是表扬稿这种比较板比较官样的东西,依然是娓娓道来,淡淡的,温情满满,清新温柔。)

误打误撞成了“美食家”

曾遭“退货”的“葡萄”

“西门鱼”时期的汪曾祺

孙女外孙女的文章各一篇

删掉了:

琐事三篇

与爸爸一起看戏

不知道为什么删掉。

此外,汪朝执笔的部分有内容的添加。个别篇章有语句的增删,部分小标题有标点或字词的调整。

非常让人不爽的是,看了一会儿就看见几个地方不大对劲。

P211,味逍——味道

P409,涌人——涌入

P426,其实后来还是他很喜欢——其实后来他还是很喜欢

P447,河东狮孔——河东狮吼

新版增加了很多照片和字画资料,做得很用心,却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虽说无错不成书,毕竟很遗憾。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补记:写完又看见一个,昏死,说妹妹躺在幼儿园老师背后,躲在吧?= =||

《老头儿汪曾祺》读后感(五):儿女眼中的父亲

人们喜欢汪曾祺,除了他的文字平实幽默,更主要他这个人本身很有意思。有意思,是对一个人非常高的评价。

越读他的作品,就越想知道他平日的生活,就像追爱豆一样,恨不得了解所有七七八八的细节。

这本书是他的子女写的一个册子,惊喜的发现,汪曾祺就是他书里写的那样!真是个不做作的老头儿。

汪曾祺的文风来源有二,父亲和沈从文。《多年父子成兄弟》里活灵活现地描写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无须赘述。沈从文作为他的大学老师,用《边城》告诉他写文章要“贴着生活和人物写”。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汪曾祺的作品全部是小品,没有长篇巨著,因为他觉得长篇太假了,里面有太多作者的编造,不是真实的生活,而他的作品都是有原型的(甚至可以说是纪实的)。这是他的选择,没权利指手画脚,更何况这造就了他独特的风格。

汪曾祺喜欢观察生活,喜欢思考,导致他老年依然文思泉涌。在家乡看和尚,在昆明吃馆子,在北京逛菜场、玉渊潭,在沙岭子闻马铃薯花,在美国摸林肯鼻子,生活在他眼里永远闪闪发光。就算在时期,他也要写个京剧,剪个艺术品一样的“毛主席红太阳”,更别说他一生对美食的追求。他把这些都写下来,文字里混杂着红烧肉咸鸭蛋,充满了烟火气,偏偏又吃出了风格玩儿出了水平,看着让人爱不释手。

跟着他知道了几年前喝的一个汤原来是葵,还背了一遍《十五从军征》,就像阳春面里加了一把小葱香菜,美的很。

BTW,他自己后悔英文没学好,失去了很多了解世界的途径。英文也是要好好学的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