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好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美好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美好生活》是一本由[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生活》读后感(一):民俗与民族,理解与误读

责编发的序言里,第一行开头出现个“民俗学”,第三行开头又出现个“民族学”,民俗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而民族则属于历史文化范畴。但愿你说的是两拨人,而不是给本书作者戴上两顶头盔,让他一边开摩托,一边蹬三轮。

另外,读这个书的时候,最好将它与《施尼兹勒的世纪》比较一下。《施尼兹勒的世纪》也是北大出版社的同文馆之一,讲述的是1815-1914年间,欧洲中产阶级文化形成的契机,与本书主题相比,恰恰暗合了民俗和民族的误读。

《美好生活》读后感(二):中产阶级是怎样培养起来的

从图书馆借来,读后却想买一本。

中产阶级不同于上层的贵族,也不同于底层的农民和无产者,但似乎没有人曾经从日常生活描述其间的差别。此书做了这件事。从历史视角钩沉各种日常生活细节,将大量一般的史书、史料难以提及的材料加以处理,有序展现,确实是一部体现人类学方法的书。

瑞典离我们很远,再加上2、3百年的时间距离,但其中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居然与我小时候有很多相似(注意不是相通)之处。当然,我所感受的这种比照,主要是作为中产阶级对立面的农民的生活习惯——4、5十年前,我所在阶层的生活方式。

对比今日,恍若隔世。

《美好生活》读后感(三):豆瓣青年的美好生活

豆瓣近来健身、理财、时间管理之类的主题似乎广受欢迎,当然在那些看来深愔此道的楼主后面,尾随的是将自己收纳入合理美好生活的无数挫败。豆瓣东西及已成为附属的书影音所勾勒出的新生代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中国更广阔土地上文化的冲撞,以及与之异质有待开发的广阔荒漠。

时间管理类的文章嘛,教我们细察一天的时间,将之分成工作和自我提升两种类别,然后再将时间塞进一种神奇机器中转换成许多枚小金币样叮咚作响的玩意儿,利用人类头脑多年遗传下来对于金钱重要作用的敏感,恍然大悟时间也是类似的存在,不再懒洋洋地虚度。然后我们把这些金币投入一些更大型的机器,朝着财务自由的梦想前进前进前进进,当然与此同时,也要谨记,健身对于保持美好外形的重要性,如此方能既不辜负美食,也不辜负下一个转角就可能遇见的爱情

《美好生活》读后感(四):啥是美好生活

这本书开始,我才有点儿开始明白人类学的意思。

人,其实并没有历史和国别的差异。人类学好似一个轴,将时间和地域打乱,又通过人的行为和表现串成一串。一百年前的瑞典各个阶层对时间,对清洁,对性,对教育的不同态度,在当下的中国各地,都能找到一一对应,是不是很神奇。上学的时候,没有隔开的一个个的旱厕,那种一直存在的尴尬;现在中国老一辈农民对于洁净和排泄物的态度;上一代对于性和生育的讳莫如深;当代的中国更像一个浓缩了时间的人类小史。只可惜,要是来抽出几个讨论的点来描述当代中国,我们未必然能在爆炸状的信息当中找到如此之多的可以信赖的细节描写,来进行单一的文本分析,或许,通过田野调查来进行人类学的研究,才更加的实际。

不知道此书为何叫美好生活,谁的生活是美好生活,可能是农民阶级,可能是工人阶级,也可能是中产阶级。通篇都平静的洋溢着发现的可爱,题目却是这样的带有感情色彩。

瑞典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社会的发展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美好生活》读后感(五):可以取代古列维奇的《中世纪文化范畴》了。

难得好序,言简意赅,直指宏旨。

整体观点虽非十分新颖,但考虑到出版于1979年,还是令人惊异西欧核心文化圈之外的遗珠的。考虑到只引用《文明化进程》第一卷,所谓“宏观”视角略有不足亦可理解。但同样写日常生活、家庭、身体,更比埃利亚斯多一些女性视角。

译笔流畅典雅,可惜不能再加一星。摘抄了近两万字,十分愉悦。

顺便提一句,第五章是黄一川同学(?)翻译的,嗯。

一些瑕疵:

页23注1:马克思•韦伯:马克斯•韦伯。

页27:理查德•塞纳特:引的就是《公共人的衰落》,应为森尼特、塞内特什么的。(页91就译成了森尼特)

页59:史特林伯Strindberg:应为瑞典文学大师斯特林堡。

页77:卡尔•李那乌斯(Carl Linnaeus):应为瑞典植物学家、生物分类学先驱林奈。(页140却译对了)

页195:“我是完全我无辜的”:不知道是译者无辜还是编辑无辜……

页196:“奥古斯特•史特林伯在《一个仆人的儿子》……”:应为斯特林堡的《女仆的儿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