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100字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100字

《身份与暴力》是一本由[印]阿马蒂亚·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一):书评

第一个书评传不上去,估计说错话了。没心情再重写了。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些身份起作用,把这些身份归类分析也许是个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有那些身份?父亲,丈夫,儿子,中国人,职员,佛教徒,异性恋者••••••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二):《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跳出因《文明冲突》理论给世界已深深划出的鸿沟,让我们看看实际的世界是怎样的。多元化的社会必然让我们有了多元化的身份,这个简单普遍的真理一直被我们忽视,人们习惯用于受某种煽动力量的蛊惑,被选择性的忽略一部分凸显另一部分,陷入非理性的误区。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三):不要将人类渺小化

我们的文化身份极为重要,但还要看到,文化身份尚有许多限制。

第一,文化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我们生活和身份的唯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诸如阶级、种姓、性别、职业、政治立场,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第二,文化也不代表一种统一的特性。同一种一般的文化环境下,存在大量的差异。例如,当今伊朗,既有保守的阿亚图拉,也有激进的持不同政见者。

第三,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变的。

不要将人类渺小化——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对人类生活而言,最关键的莫过于选择与推理的责任。

重看感觉意义还是很大。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四):以书为镜,可以明己。

以书为镜,可以明己。

一个人拥有多重的身份,身份之间有重合有交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自己,才能对自己有更加清楚仔细的认识。这也是出于对自我多重身份的考虑。所谓立场、角度、身份、标签,差不多都有类似的意思,而认识到要换身份换角度去看待自己并真正地去做,就是一种成长的智慧。

如果面对一个事情,自己感到愤怒。这样狭隘的考量似乎只考虑了自己是个愤怒的人的这个身份。而转念一想,自己也有宽容恻隐的一面,只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候,愤怒的身份被过分强调了出来而已。想到这里真正又觉得很奇妙。以此自勉。

有时候是别人蛊惑你,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在教唆自己。如果能够再多建造一座理智的关卡,或许可以抵挡更多有的没的的洪水猛兽吧。忽然发现,读书的意义在这里又有了体现。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五):作者关于身份的看法和我很多地方相似

暂时没看

以后一定要看。

先记着。

人类的身份不过是人的幻想。

想到两个人

海德格尔:人本身属于他人之列并且巩固着他人的权力。

萨特: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多余的人。

两句话都是无可辩驳,也就是说人不能失去周围人,否则不能称为人,因为会失去身份沦为人间失格。

支撑人类伦理的是身份,身份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幻象。

幻象的理由很简单,将全人类看成一个人,想象地球被装进一个塑料袋。那么这一个“人”和周围没有与“人”的关系而只有与“非人”的关系,那么身份也就消失了。

我又想到,霍金的两个宇宙终结猜想的其中一条,所有一切坍缩回大爆炸之前的那一点。那么说来连宇宙都是没有身份的,因为他也没有与周围一切的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