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1000字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1000字

《资本全球化》是一本由巴里·艾肯格林著作,32.00元出版的2009-8图书,本书定价:27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一):非常好的历史书

此书我看了2遍,写的非常流畅, 翻译的也好。

思路严谨, 论点明确。

再配合陈雨露先生的那本金融史, 也算是很娱乐的看历史。

推荐2本书, 都看看。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二):1850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史

市面上少见的讲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史的书,至少我没再找到别的。作者更多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来写这本书,因此作者在书中大量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而读者则未必认同这些观点。另外,作者对金本位不感冒,声称英国采用金本位纯属偶然,对此,我无法认同。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三):一本不错的小册子

对现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介绍的还算详细,一本不错的小册子。

当初看2020中国金融战略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关汇率机制历史方面基本都引用了这本书。

当然要想深入了解汇率历史的,这本书是帮不了你什么忙了。

推荐一读。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四):札记

【http://blog.sina.com.cn/leiwon】我们在大学教科书里粗略学习过金本位、金汇兑本位的基本知识,其实在当下深究这段上溯19世纪的历史还是比较吃力的。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度稳定了各国汇率,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兴。与之相伴,国际贸易日渐繁荣,实施资本管制以固定汇率变得愈发困难,最终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于上世纪70年代彻底崩溃。此后,世界各国没有放弃追求稳定汇率的艰难探索,欧洲干脆建立了货币联盟(欧洲内部贸易占比较高),一劳永逸地消除汇率波动。亚洲新兴经济体选择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曾经很好地配合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东亚奇迹”,然而它们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贸然开放资本账户,不幸引燃了金融危机的燎原之火。作者通篇反反复复讲述一个道理,国际资本流动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浮动汇率制的普及。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讲,想要汇率稳定甚至固定下来,就必须确保国际资本流动被严格管制。虽然作者没有提及,但在阅读过程中还是不免联想到蒙代尔三元悖论。

《资本全球化》读后感(五):非经济学学生的简要的梳理

在阅读波兰尼《大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疑问,比如金本位制度,圈地运动等等 ,因此粗略浏览本书做了一个知识点的清理,也帮助理解了《大转型》

金本位,复本位,现金流动模型

最初大多数国家的纸币与黄金还有白银等贵金属挂钩,由官方规定黄金和白银汇率,存在地区间的汇率差,但随着美洲银矿的开发以及开采技术的进步,使得兑换比例变得不稳定。但是黄金不如白银容易进行小额交易而且制造代币的技术很粗糙容易仿造,所以白银流通迟迟不能废除。但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货币铸造改为机器,从而使得白银法币被废除。

大卫休谟的现金流动模型:

假如所有国家都施行金本位制的话,那么一国的货物出口,必然伴随着黄金的流入;而一国的贸易赤字——也就是说进口太多,出口不够——则必然伴随着黄金的流出,黄金流出导致国内货币总量减少,物价就会下降;而黄金流入的国家货币总量增加,物价则会上升,那么原本贸易赤字的国家,由于物价下降而导致其出口商品重新具备了竞争力;原本贸易顺差的国家则会因为物价上涨导致出口失去竞争力,进口扩大,这样一来一去,最后达到贸易平衡。因此现金流动模型认为这种货币体系具有天然的稳定性。

但是,在19世纪金本位的稳定仰赖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以及英镑作为锚定货币背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主地位。而战争就成了挑战这种货币体系的重大因素。

浮动汇率制,战争,1929年大萧条

在原有的金本位货币体制中,发行的货币数量受制于国内黄金储量,在和平时期还能够调节,但是当战争来临时进行军事备战以及军火交易需要大量的资金,此时黄金储量限制的货币就供不应求了。因此,政府纷纷停止金本位,透支政府信用,滥发货币。由于货币的超发,金本位体制下的固定汇率也就失效了,因此国家间就通过评估对方的货币购买力来进行一定比率的贸易,也就是浮动汇率。但是浮动汇率制度非常复杂不稳定,所以各国还是想恢复金本位制度。不过由于战争耗尽了国内的黄金储备,各国都没办法解决国内黄金不足的问题。

此时没有经历战争之苦,反而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就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定海神针。英国与法国通过向美国借款稳定汇率,德国大幅度提高银行利率吸引美国投资,将黄金储备增加了三倍。因此很快各国又恢复了金本位制度。

凯文斯计划,怀特计划

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急需重建,因此众多国家进行了磋商,但是世界两大巨头英美却有重要分歧。

英国人偏向自家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国际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国际清算同盟。从而发行一种世界货币,各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与这种世界货币进行挂钩,不得随意更改,彼此之间进行贸易的时候就用这种世界货币进行结算。而世界货币的配额就通过二战爆发前三年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来决定(英联邦占了大概1/3)。

美国人偏向自家财政部长怀特的计划:世界各国出资成立一份国际货币基金,然后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以及国民收入等综合因素决定所占份额以及话语权(美国占有绝对话语权),基金成立后各国的货币与基金货币挂钩,汇率不得随意变动。

因为一战后欧洲各国实力空虚,所以这场协议中英国最后让步了,经过协商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体系下,世界各国出资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定官方价格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波动不超过1%的固定汇率,要进行大规模调整则要基金会开会决定。

特里芬难题,各国复苏,战争

这个体系起初十分平稳。美国向欧洲借债与倾销工业品,从而使得黄金储备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

由于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挂钩,因此美元势必成为国家主要结算货币与储备货币,这就必然导致美元外流,也就是说,美国的国际贸易必须保持长期逆差;而作为国际货币的核心,美元的实际价值又必须保持稳定,因此这就需要美国必须在国际贸易中保持长期顺差。这两个目标显然是互相抵触的,因此这就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晚会破产。

随着欧洲与日本的复苏,美国的工业品与货币的地位都在不断下降。

朝鲜与越南的战争又相继爆发,战争的需求迫使美国超发货币使其贬值,这样各国如果维持布雷顿体系的固定汇率就必然跟着贬值,这是实力恢复的各国不乐意的,因此布雷顿体系崩溃。

蛇形浮动体系,硬钉住汇率,软钉住汇率,浮动汇率

随着布雷顿体系的瓦解,世界各国由于惯性以及乐观主义还是试图维持一种整体性的货币体系。欧共体决定了一种双边汇率在4.5%波动的固定汇率体系称之为蛇形浮动体系。但随着70年代的美元波动以及石油危机,各国再也没法维持这种固定汇率体系,都转向了浮动汇率体系。

在这一过度过程中,产生了三种模式

1.硬钉住汇率:小国家与地区多采用本国货币与强势货币的挂钩,强制固定汇率与强势货币共命运。

2.软钉住汇率:一般是外贸关系复杂的国家,比如中国,在这种模式中首先确定不同货币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计算本国货币汇率,再加以调整,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汇率钉住策略。

3.浮动汇率:强势货币一般采用这种模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