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洛丽塔读后感精选

洛丽塔读后感精选

《洛丽塔》是一本由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329图书,本书定价:3.95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丽塔》读后感(一):封面是被黑了吗?。。。

这样的封面我怎么买得出手? (豆瓣说我的评论太短了......我唯有拷贝多几次。。。请各位兄台见谅。)这样的封面我怎么买得出手?这样的封面我怎么买得出手?这样的封面我怎么买得出手?这样的封面我怎么买得出手?

《洛丽塔》读后感(二):这本非常道德的小说,你看懂了吗?

1955 年9月15日,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用端庄、典雅的封面包装《洛丽塔》,欲盖弥彰:

《洛丽塔》读后感(三):读后小记

刚开始有个疑问,是什么促使洛丽塔接近亨伯特?读完后,才明白这根本不算个问题。因为她从来没有想接近,想的只有远离。 有怀疑“接近—远离”是洛丽塔为了报复亨伯特,让他体验自己失去母亲(很难说是失去挚爱,我更愿意理解成失去所拥有的,在这里即得而复失)那种痛苦。但同样的,看完之后,我推翻了这个推定。 作品是后现代的,你可以说它是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甚至于意识流,但好像又都不是,正如纳博科夫自己所言,«洛丽塔»只属于一种流派——天才派。

而这本自称国内最早译本(黄建人版本),大概因为人手不够,出现了诸多印刷错误。漏印人名的某个字啦,偶尔的错别字啦,突然的叠字重印啦,虽然影响阅读,但丝毫不妨碍我对小说本身的赞叹。

《洛丽塔》读后感(四):我看懂了并且大受震撼

一个lsp的故事,初中时候看了一部分,看不懂,长大之后看完了被吓到了。

男主感情静止在初恋故去的那个年纪,他的感情观和他的外表毫不相称,外人看不出,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文字描述就是理想浪漫诗意,而不是变成另一个人批评过去的自己,因为他的角色身份是个有知识会思考的成年人,会把自己的事情前因后果想得明明白白。

老师说,对错是价值判断,好坏是道德判断。所以男主的行为对他自己而言或许说得通,他觉得他自己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合适的事情算对(毕竟不是qj),但从道德上看就是不好。

拿伦理道德上来看真的是挺可怕的,但是这类书存在的意义也真的很重要,正因为有文字的描述,读者才能了解这类人的心理,理解这类人的存在。

但还是挺可怕的。

《洛丽塔》读后感(五):洛丽塔 -- 一个变态的痴恋。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鄂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看不懂罗伯特变态爱恋,不理解各种乱搞。让我感觉到非常有趣的地方在于,极度丰富的心理活动与幻想般的生活。我想罗伯特爱的洛丽塔只是自己的想象出的洛丽塔。或许,是纯粹的激情,充满欲望的渴求。 至于,后边杀死丘,又是近乎变态的残忍的屠杀。似乎是在快意恩仇,难道不是因为自己的幻想的破灭。在外界找寻一个合理的解释,而非真正的解决幻想破灭这个问题。

在罗伯特和洛丽塔私奔的那段时间里,充斥着谎言、情爱、与背叛。在看这段故事时,我甚至觉得作者有亲身经历过这些。也许是,全文充斥着很多对话与罗伯特的独白,这种似乎是娓娓道来,却又是近乎歇斯底里的渴求。让人觉得是如此的热切,热切到像极了真实的样子。当然真实的世界,是不会有太热切的事情。热切只会存在于人内心的渴望。这种热切是几近癫狂的变态。

正是精神失常,才会有如此的变态爱恋杰作。试想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会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女孩产生如此强烈,炙热的情绪,这种无与伦比的、颠覆常理的情感,是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正常人的身上。正因为如此,带入的时候,这种亦真亦幻般的感受,很是跳脱,又略显禁忌似的想要探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