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往事悠悠读后感1000字

往事悠悠读后感1000字

《往事悠悠》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悠悠》读后感(一):快被遗忘的往事

张艺谋已经火的消退了火候,现在的人们大概早已忘却了很早的事情。这本《往事悠悠》不是林海因的小说《往事悠悠》,而是张艺谋的原媳妇肖华对他们22年情与爱的结算,肖华不是很漂亮,但她的文字很有力。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12月,悠悠15年过去了,留下的是什么?

《往事悠悠》读后感(二):生活啊,戏剧却木有诗意

想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的此书,听完讲座,在78高龄老教授的推荐下,加上最近遇上事儿了,心里十分慌乱。大抵如病急乱投医般,心中充满了怨恨去看书。希望在书中看到男人的行为,却也担心自己读完书后的感想。结婚三个月,用我自己的话说是“心如死灰”般的赶脚,心中无限的委屈,可是正如肖自己把张送到了“红高粱”一样,现在的状况,不是自己有意为之也是难脱干系。如果说爱情应该是来的热烈,那么生活的琐碎和不堪那就是滚滚长江。也许作为九零后的后辈不该作这样的比喻,生活才到哪,艰难只不过才刚刚开始而已。不敢说自己是不爱了,随着时间的拉长,回忆起来的都是酸涩,每一件事都可以杀死我。女人的敏感,希望破灭 ,精神生活匮乏,如此网络发达的世界,自己把自己生生逼上了绝路。肖是坚强的。我只是看不到任何希望了

《往事悠悠》读后感(三):张艺谋的镜子

作为在那个特殊时代成长起的“反革命”的儿子和陕北的农民,张艺谋有其性格局限或者说劣根。这种局限和劣根如果仅以文本《英雄》与两次奥运开幕式进行分析尚显“文艺”而见仁见智(其实已经足够了,如果意识到这一切也不过是一种“现代性装置”),那么在他与肖华、巩俐和陈婷的三段婚恋亲密关系里则暴露得淋漓尽致。骨子里他与金庸是同一种人(外交专业毕业生活于香港的金庸比他略多见过点世面)。

他与金庸的成名和备受尊崇,本身正是这个国家和时代的一种症候。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电影和通俗文学一个时代的天花板不过是建筑本身的不达标的文雅表达。作为流行文化的电影和通俗文学确实如一面镜子,映射出这个民族并不美丽的灵魂。

“西西里的柠檬,西西里的柠檬!”

《往事悠悠》读后感(四):相濡以沫背后,却是相忘于江湖

今天凌晨翻完了这本《往事悠悠》,文不长,似乎是作者随意地拾起那些往事,缓缓地叙述着,没有浓墨重彩,就这样缓缓地叙述着。有一瞬惊诧于肖华的文字功底,本是当做闲暇来了解一些往事,却不曾想似看了一部黑白影片。细想,也是应该,毕竟是曾被如此才子爱了二十几年的女子,又怎会如此平庸。感情开始得很美好,那从一开始就从人群中发现彼此的不同寻常,到彼此慢慢靠近,到下乡时的相濡以沫,所有白头到老的夫妻走过的旅程,他们不曾落下分毫,而最终却仍旧败给了生活。我不想去谈那个出现的第三者,就像聊聊夫妻本身。一段长久的感情,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平等,而在肖华和张艺谋之后的感情中,显然感情的天平已全然倾斜了。肖华一步步地退让,一步步地放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把自己的生活的全部都放在张艺谋身上。而张艺谋越走越远,越走越高,他感觉到曾经他心目中的白月光已变成了饭后废弃的米粒,他开始被生活中一些光鲜亮丽的东西迷了眼。他知道这样不该,却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生活终究不是童话,如果肖华能够保持着自己的追求,她就不会没有任何退路;如果张艺谋能在肖华身上少一点大男子主义,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去践行自己的价值,我想他们的感情或许还能保持原来的颜色。奈何,生活终究不是童话,相濡以沫背后,却是相忘于江湖。一段感情的开始,不由人;一段感情的结束,也一样的不由人。爱一个人若失去了自己,那离失去这段感情也不远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