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锦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锦集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由(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5元,页数:1195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读后拙见

处在20岁左右的年龄,对爱情充满憧憬,所以对婚外情的剧情比较反感,但读了大半后,这本书在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的细腻准确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矛盾体现得淋漓精致,太棒了。

本书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我不太关注,所以就没怎么仔细品味,看之前了解到这一方面似乎也是很有价值的。

伟大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阅读马拉松

对于最近很少阅读长篇的,1060面,无疑是这样的,通过书上60,100的页码使我继续下去。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巨著,书中对于列夫心灵的冲突尤为具体,这也许就是一个理性人在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吧。而安娜和弗龙斯基过得则是一种快意人生,但也是需要勇气和充满痛苦的。总之是对人的理性和感性的思考。描写了很多当时社会场景和生活,但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思想,这也许就是本小说不朽的原因之一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必须以死来句读的,那不是真爱。

又见TRUE LOVE的话题。 托尔斯泰这部巨著力求在探讨的话题之一就是爱情与社会以及个人信仰的冲撞,归根芥蒂回到个体对于TRUE LOVE的解读。个人觉得,ANNA这种飞蛾扑火的求爱心理实际上不是TRUE LOVE,而是TRUE LUST。而对于渥伦斯基伯爵,这亦不是TRUE LOVE,而是TRUE FANTASY. LOVE-LUST-FANTASY, 经常被混为一谈。如果爱是建立在期待对方回报的基础之上,这是欲不是爱,至少不是真爱;如果爱里无法面对对方的残缺与丑陋,这是痴,也不是爱。不能否认安娜与渥伦斯基伯爵没有真爱的渴求,只是,他们都还未能触碰真爱的高度,被人性的欲求与嗔痴拴住了脚踝,所以,不能飞升,只有,坠落。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四):短评安娜:所谓底线在哪?

所谓原则,所谓底线,到底在哪?

以前就大致的了解安娜的剧情和故事,但其实还没完全读完这本书。看到安娜的这份纠结,我也在想,我们所谓的底线在哪?古代社会中,女子三从四德就是所谓的底线,贞洁不保就要被杀头。而安娜当中也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对女子的价值评判,一种是旧式的“贤妻良母”,一种是新的“交际花”式,而这到底哪一种才是对的?哪一种又是错的呢?

还有安娜对她那份心动的背德感,到底要不要被谴责?造成她悲剧的到底是不是她自己的问题?越看我才越觉得这些问题似乎都没有答案。

托尔斯泰以“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开篇,到底代表了他的什么态度呢?是不是他也觉得安娜也是值得怜惜的?

对一个作品最好的判断,也许不是他能教给别人什么什么,或是能告诉别人的什么道理。有不少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表达,自己想写作的,仅仅是作品本身,他不想借这个去表达什么。所以也许一个作品最优秀的地方就是能让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疑问,又从不给予解答吧。

看完全本书再把书评认真补全。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五):精神上的同路者

卡列宁就是那样的一个人,他浑身只有以象征和语言构织的道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多少生命力可言。这压抑着安娜,让她活不下去。安娜在一段独白中说:“他们都说:他是一个笃信正教的人,有道德的人,正直的人,聪明的人;可是他们没有看到我看到的一切。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是怎么样扼杀了我的生命的,他扼杀了我心里一切有生气的东西——他,他连一次也不会想到,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一个需要爱情的女人。”她和卡列宁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一段误会,而爱上伏伦斯基的那个时刻,似乎才是她真正获得生命的时刻。安娜爱上伏伦斯基,乃是命中注定。但是爱着两个人,同一种感情有着自我分裂的表达,这是社会所不允许的。社会上的人都爱评头论足,他们以那些和生命本身毫无关系的象征和语言,美其名曰道德,打压安娜,剥夺她的生命。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安娜将外在的分裂内化成罪疚,最终死在火车的钢轮之下。生命力的彰显,道德的制约,哪个更有道理?生命力需要有节制、有体系和结构的表达。但这些体系和结构,往往又过分压制那份精纯、跃动的生命力。这就是人类生命的悖论——我们既是人,又是类——我们要进入组织社会,又要在组织社会中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