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读后感摘抄

《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是一本由呂世浩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读后感(一):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吕世浩教授的这本《细说史记》,严格来讲应该叫《细说史记之【太史公自序】》。如果想入门《史记》,那就从这本充满朝气和热血的书开始吧。

《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都讲了哪些内容?司马迁父子为什么竭尽毕生精力也要完成这部书?这本书伟大的地方在哪里?如是种种,都可以从这本《细说史记》中得到解答。

《太史公自序》位于《史记》的最后,是七十篇列传的最后一篇,可谓全书的压轴之作。司马迁最后都说了什么呢?原文摘录如下:

“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壮哉!好一个“俟后世圣人君子!”

正所谓“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答曰:“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读后感(二):竖起勇气,横读史记

选这本书读的时候,我实在难以提起勇气,因为这本书是繁体而且居然是竖版字!我可是鼓足勇气读的哦。

妈妈说史记是一本很难但是很棒的书。因为这是集两代人司马家的精华的书籍。所以让我着重去读吕老师解读版本的,着重读太史公自序这一篇。

妈妈帮我解读了一下,她说读历史、读史记并不是让你记得一七几几年、一八几几年发生了什么。史记的目的在于你是不是能从古代人的身上真正的有所借鉴。

这一段吕老师解释说古人说“有子”不只是说你家生出了儿子叫司马迁而已,而是言行事业能够不愧于你的师承你的父母才叫做有子。这就是《礼记》中写的那样:君子之所谓孝也者 曰:幸哉有子!司马炎一生并未完成史记,但是他有一个好儿子,他的志业才不至于落空,这就是幸哉有子吧。

我读过太史公的自序以后,感想是,这真是一本“有境界”的书。

境界真是人比人气死人的一个东西……也是很难赶上的一个东西。比如你的同学聪明未必如你、努力未必如你,可是他看事情的角度就是那么与众不同而且结果也很超群。比如史记这本书和其他历史书籍的区别,就不是在资料比别人多、作者是否是名校毕业、多么有天才大脑上。这些具备只能成就优秀的著作,不能成为伟大的著作。

比如说聪明和智慧就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吕老师在书里讲,在聪明和智慧之后还有一层更高的境界叫—“天机”。史记我感觉就是在帮助现实的人们去参透这个“天机”的一本实用工具书。

比如里面说秦始皇智慧、胆量都胜过常人数倍,可是结果却大跌眼镜:二代就完结了,而且没有后代。这都是因为欲望太强烈而让其遮蔽了双眼。他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听到自己乐意听的。失去了清明的心,没有办法观察到危机四伏的“天机”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了。

那么怎么能通过读这些来提高自己呢。有时候我时常无法把自己和古人相比较,觉得自己离他们很远的样子。

不得不再提我妈妈一下,她说慢慢随着自己经历的事情慢慢多起来,就会感到历史的用处和如何去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方法。要以古代这些典范常常自己去对照,也许不是每一个人能成为“圣人”,但是以圣人为榜样,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小人。这就是境界。

读太史公的自序也是这个感觉吧,觉得两代人那么努力、那么有才华,那么有境界。也是我觉得特别值得学习的。希望自己可以以后随着史记可以学习更多。

《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读后感(三):悄窥门内的一隅史记

《史記》是一部私修的史書,為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它上繼六經,下開正史,是歷代散文之宗。語言通俗、簡潔明朗,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也形象鮮明,寫人敘事的筆力相當深厚,魯迅曾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句讚語來給予其高度的評價。 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可是每個人心中的《史記》,都不是同一本”史記”。如果把《史記》當成文學或故事看,通常會挑文辭優美、故事精彩的篇章,就會從<項羽本紀>開始讀起;如果把《史記》當成史料看,就會從<五帝本紀>講起。而呂氏浩細說的史記,不是從文學講《史記》,也不是從史料講《史記》,而是從《史記》講《史記》。 這又是如何呢? 我們先要來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本書作者呂世浩是大學開設歷史通識課的專任助理教授,也曾在線上開過歷史相關課程,廣受好評。由此可知,本書所謂入門篇,就是提供給歷史基礎薄弱,或對歷史的了解不深的各層讀者閱讀,而非專業的歷史研究學者。通過介紹《史記》以增益讀者對史書類的創作和中國歷史的認識與興趣,從而開啟一扇廣闊的歷史大門。 在我看來,閱讀之後真正的心得,不是體悟《史記》這本書有多麼宏偉壯闊,而是自身對這本經典的好奇及主動發掘歷史的動機,如何透過閱讀一本薄薄的”介紹”產生,本書的精彩也恰在此處。讀書時常伴隨著自己的感歎與新發現,也無需費力的理解古文,千年前的歷史躍然紙上。縱使無法切身領會《史記》這本書的語言之妙,領略史家的文學風采,卻能站在作者的肩上,一覽獨到儒家精神與雄厚歷史演變下滋養的華夏大地,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酣眠暢淋漓的事嗎? 但本書在這樣的顯要優點之下,也不免攜帶一些缺點。 作者為了要使廣大讀者了解史書,著墨多處當然不是史書中記載的歷史,而是作者司馬遷的故事,也就是最後一篇列傳<太史公自序>。換言之,本書的書名雖是《細說史記》,但精確而言應該是《細說<太史公自序>》。本書的所有內容都圍繞此序展開,包括司馬談如何教育司馬遷,司馬遷如何肩負重則大任敘寫史記,完成一部曠世巨作所需具備的條件……由史記的創作,引申到哲理的話題:忠孝、責任、境界,也正是本書討論的核心價值所在。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太公執遷手而泣曰。 《史記》為何如此偉大?在於作者有著後人無法比擬的條件,也就是工夫、天才、資料、家世、教育、師承,還有成就一部偉大作品的關鍵條件,那就是「境界」。聰明之上是智慧,而在智慧之上,中國人認為還有更高的境界,叫做「天機」。 我認為本書的高潮再此,作者多年傾心對《史記》甚至是整個歷史研究,所凝練出的道:天機。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作者舉例說明:秦始皇的處事智慧絕對勝過常人十倍百倍,可是最後卻落得身死國滅、斷子絕孫的下場,便是因為欲壑難填,欲令智昏。人有了慾望,眼睛就容易被遮蔽,思考就會受影響,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只想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因此,想追求比智慧更高的境界,就必須去掉自己的嗜欲,「嗜欲深者天機淺」,反過來就是「嗜欲淺者天機深」。 實話實說,我對作者至此的解讀有些許失望。作者繼續說,人的境界,要靠自我要求才能得來。一個立志流芳百世的人和天天混吃等死的人,境界是不一樣的,一心想成為聖人的人,最後也不會變成小人。而太史公的境界就從他的「忠孝心」而來。最後,作者勉勵讀者自我要求,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就能達成聖人君子的境界。 這是一本介紹史記的書,但是經過我的發現,書中講述的內容與作者網絡所開的「史記」通識課別無二致,就連順序,例證,甚至是字句都高度重合,可以說是講課的底稿。這門課的熱門度很高,聽眾反響也佳,我想,作者也許就因此套用了課上的內容,來完成這本書。然而從書中口語化的文字和生活化的例證也能看出,改動其實不大。 我的心中不經有了疑問,課與書,可以是一樣的嗎?初讀時,我對作者的印象不佳,原因是他把我心中的史記精神,過度簡化了,說教意味濃厚了些。他呈現的史記,易於理解,卻失精妙。 書的獨道,在於作者的個人意志,就像司馬遷作《史記》,把<太史公自序>放在七十篇列傳體的最後一篇。這是誰的列傳呢?是太史公的自傳,使之作為全書的總結,可見他多麼看重這篇文章。而呂世浩細說的《史記》,是特地為那些對《史記》不了解的人準備的,目的在啟發讀書動機,而不是抒發作者心中的真切感悟。目的達到了,可是我覺得可惜了,那呼之欲出的瑰麗寶玉,就這樣被過渡掉了。 要成為古今聖賢何其容易,豈是簡單一句自我要求能達到的,那背後的玄機,是責任、是忠志,更是使命,是一個人對自我天生屬性的尋找與實現。要怎樣猜到「天機」?答案是無法,能被通曉的,終究是自己,是那份初心。 「偉大」這個詞如何定義?它太厚重了,它好像聽起來超凡脫俗,遙不可及,要嘗遍與生命剝離的痛,才能觸及那麼一點點。是嗎?是痛苦嗎?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僅此而已嗎? 錯了啊。 是再痛苦也甘之如飴,是為求登峰造極而違背天性,是肝腸寸斷也在所不惜,是近乎自我毀滅的終極滿足,是即使燃燒殆盡後那永恆發光的熊熊火焰。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司馬遷成就的偉大,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他的境界,是實現了自己,如此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