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伐木》读后感精选

《伐木》读后感精选

《伐木》是一本由[奥]托马斯·伯恩哈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伐木》读后感(一):《伐木:一场情感波澜》——真实与艺术

罗曼·罗兰曾说:“最高的艺术,名副其实的艺术,决不受一朝一夕的规则限制;它是一棵向无垠的太空飞射出去的彗星。”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看似离我们生活十分遥远,却又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生活中的人、事、物,往往是诞生艺术的摇篮。

这本由托马斯·伯恩哈德发表于1984年的小说《伐木:一场情感波澜》,是其被称为艺术主题“三部曲”中第二部完成的自传性小说。一群老朋友们参加了一场“艺术晚宴”,这场本是为邀请国家剧院男演员而举办的宴会在他们共同的朋友乔安娜死亡之后,晚宴最终变成了一场守丧。参加者们并没有纠结于斯人已逝,相反的,他们用“自由”呐喊出被掩藏的、无意识的恐惧、呼号、伤害和诉求。

在小说中,托马斯看似一直坐在奥斯博格家的角落里,实则却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晚宴中发生的一切全部依靠托马斯的视角,通过独白的形式讲出来。

这本《伐木》中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艺术和真实的关系。汉娜·阿伦特指出:“人生是这样一种故事:我们既是其行动者,又是其遭受者,但没有人是故事的作者。”

这本书中乔安娜的死亡让人们展开了对艺术与真实生活的探讨,艺术创造并不真的比“人”自身更重要。许多伪艺术披着理想的外衣,却大大的忽视真实的自我。在这本《伐木》

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揭示出来的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并提醒我们关注真实的生活。

书名:《伐木:一场情感波澜》

作者: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马文韬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伐木》读后感(二):开启伯恩哈德文学阅读,感受别具一格的文风和辛辣讽刺艺术世界

阅读这本《伐木》让我想起了《追忆似水年华》,在那部经典作品之中,讲述者也是躺在床上,半个小时还未睡去,但是更多的思绪却飘上心头,也就有了无数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在这部《伐木》之中,故事的叙述者确是躺在带头靠的沙发里,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为我们讲述着这部小说的一切。但不同于《追忆似水年华》被称为“催眠”不而选择的名著,而这本《伐木》确实可以让我们自然而然不断读下去不会有任何倦怠的作品。 虽然这部小说没有任何分段,虽然这部小说让我们读到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但作者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不看则不想看,看了就难以释手的书”。 这本书对于我们的一部分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以这部小说改编的话剧曾经在北京、天津上演。话剧把小说所讲述的一晚上故事还原成了四个多小时的剧作,可谓是一种真实的呈现。因为这个这样一部小说恰恰就是讲述了叙述者在几个小时之内所看到的世界和对于所看到世界的辛辣讽刺。因此这本书在出版不久曾经遭禁,但却无法掩盖这本书无与伦比的魅力。 “有20年没有见到他们了,偏偏在我们共同的朋友乔安娜去世的那天,我在格拉本大街遇到了他们,并且直截了当的表示接受他们的邀请,去他们家吃晚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去赴‘艺术家晚宴’”。 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的故事背景,所以讲述者也就来到了这样一个“艺术家晚宴”的现场,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主人公都在这里出现,晚宴的主人奥尔斯贝格尔夫妇以及他们共同死去的朋友乔安娜,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的故事。而所谓的“艺术家晚宴”更是会有其他艺术家到场,比如作家珍妮,比如城堡剧院演员,而这样一位演员更是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的对象。 那么在这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在一个平常的晚宴之中一定不会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无聊应酬的夸夸其谈,有的只是主人公们表现自己魅力的重要时刻,可是在叙述者的视角,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所理解的世界完全不是这样子,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讽刺,就给我们展现着所谓艺术家的虚伪和夸夸其谈。 在小说的最后,我们看到了叙述者的思考:“我将立即着手写关于根茨胡同这所谓的‘艺术家晚宴’,随便写什么?只要立即就行,马上动手”。如此的急不可待,可见叙述者内心之中呈现出来的剧烈波澜,而这本书就是这种剧烈情绪波澜的具体呈现,就是一部具有着讽刺意味的优秀文本。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所呈现的世界,作为奥地利最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更是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以自己独具的风格引领着奥地利的文坛,但他也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坚持,他保持着自己自由思想的精神,他以自己的语言讽刺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的文学就是极端的另类,但却又有着现实主义的精神。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样一部小说的阅读,开启伯恩哈德文学的阅读,感受他别具一格的文风和辛辣讽刺的艺术世界。

《伐木》读后感(三):一场宴席的江湖,人们都在活给别人看

《伐木:一场情感风波》 作者:托马斯.伯恩哈德(奥地利) “我的生活,我的存在,都是在演戏,总是在表演给人看,从来不是我的真实生活。” 这是小说《伐木:一场情感风波》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它在述说一个演员无奈的生活和尴尬处境。 这本小说里讲了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主人翁,参加了一个自己并不情愿参加的晚宴。 这个晚宴就是所谓的被邀请者奥尔斯贝格尔夫妻俩称之为“艺术家晚宴”。 而这些人,是作者所讨厌憎恨的人,主人翁他一直不喜欢他们。 在晚宴上,各色人等陆续登场,有主人翁奥尔斯贝格尔夫妇,夫妻俩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是歌唱演员。但他们并不太务正业,一直喜欢组织所谓的文艺活动,以集合一些年轻的喜欢文艺的男女。 这些人中就有他们共同认识的乔安娜,而这次聚会是以她上吊自杀身亡的原因而有了的交集。 原本乔安娜是一个有志向有梦想的做舞台形体设计女孩,然而她放弃自己的理想帮助织壁毯的丈夫,却因为遇人不淑,织壁毯的丈夫成名后带着别人跑了,而这个别人还是她最好的闺蜜。 当然还有城堡剧院的演员们,其中有因为演艾克达尔这个角色而去深山老林里修炼的演员。 作家珍妮,一个喜欢虚荣的人。她让为了自己得奖,然后堕落了自己。虽然曾经主人翁半夜里曾在她屋里为她读诗。 珍妮质疑演员的演技,被演员毫不留情地怼起来,斥责她妒忌卑劣。自己并不想在这里演这些角色,还不如回去继续做自己的伐木工作。 于是主人翁得以清醒逃离。 全篇小说,作者以主人翁的角度来讲述,而是是以坐在带着头靠的沙发上想的方式,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想法。以揭示当时当地文艺界的荒谬。晚会开始前,他冷眼观察着现场的这些人,这些戴着“面具”过日子的人。这些所谓的艺术家们。 《伐木:一场情感风波》这本书的面世,引起了社会轰动,被一些人认为是在映射他们,所以一度被封禁发行。 可见这本书真的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大剖析,正有书中写到的乱像存在。证明它深深地触及了人们的丑陋的一面。 如果你要看这本书,你得做好准备,这本书几乎没有段落章节之分,全篇是一口气读下了的,紧凑急迫感太强,有太想逃离的感觉。就跟文中的主人翁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