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宋词选》读后感100字

《唐宋词选》读后感100字

《唐宋词选》是一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页数:5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宋词选》读后感(一):词中江南

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宋词选》虽对爱国题材的词作表现出偏爱,但因其主要以编年的方式进行编排,我们仍可从中窥见词这一文体的发展。从婉约到豪放、从歌者之词到士大夫之词,江南这一地点始终在词的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

江南是自古繁华之地。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三吴都会繁华的描写即便是在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笔下也得到了淋漓精致的刻画。“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即便在南宋这样的特殊时期,江南都有这样满城灯火、满街游人、通宵欢乐的繁华景象。可以想见,江南是真的自古富庶。

江南是烟柳画桥之地。江南水乡的印象是何时开始构筑的我并不知道,但是大量与江南有关的词的创作对这一印象的加深应该起到了重要作用。江南在词家笔下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人间天堂。所以感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也不足为怪了。

江南更是“载不动”的愁的发源地。江南风景优美,市井繁华,却也让人愁。江南的柳、江南的梅、江南的雨、江南的江河、江南的一切似乎都能让敏感的词人生出无限的愁来。词人的羇旅思乡之愁、相思怀人之愁、家国兴亡之愁等似乎都可以与江南产生关系。李清照写下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很好的印证。

总之,江南的风光、繁华是词人偏爱的描写对象,江南也是特定时代词人愁绪的主要生发地。

《唐宋词选》读后感(二):从《唐宋词选》看唐宋词整体风貌

一.形体上 与诗、文等各体文学作品的标题形式相比较,唐宋词的标题多以三字为调名,不仅在字数的长短上更趋于规范化,在标题的形式上更趋于多样化,有调、有题、有序。本书选取的词多以浣溪沙,鹊踏枝以及菩萨蛮为词牌名。在古文学史的学习中,我们所接触到的词,大多数见到的也都是这些。词在外在形体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片段的划分,这与七言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凝固的单调的板块形体形成鲜明的对照。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唐宋词选中运用的多为双调,部分单调,三叠以上都少有。 二.内容上 唐五代以来,词一直是作为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为社会所认同,不负载政治道德的教化功能,没有政治功利的目的。因为远离政治,远离意识形态,所以词的题材始终与社会政治的变化保持着一段距离。唐宋词的内容题材集中于表现女性生活情感以及女性相关的男女情爱。上至帝皇将相,下至文人雅士都或多或少的写与女性生活或男女情爱有关的“艳词”。一开始随意翻开唐宋词选这本书时,大多数一翻就是看到又一首有关情事愁绪的词,这种内容题材决定了词的语言绮丽和香艳色调。具有浓厚的脂香粉气。而且还给人以浓郁的抒情性,词中对男女情爱、人生际遇、春愁秋恨、悲欢离合、科旅行役、这类普泛化的情事进行开掘和抒写,都是对情的一种展现。越掘越深,愈写愈细。 如“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如波”(欧阳修《减字木兰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院溪沙》) 可以看出宋代词人对情感世界的抒写与刻画,已经达到了如丝如网的幽微缠绵的境界。可以发现宋词所抒写的情感带有普遍的、浓郁的感伤色彩。 三.风格上 唐宋词的整体偏以柔美婉约为主体风格。在唐宋词选中后半部分虽然大多有辛派类的那种豪情壮志和为国忧虑的词作,但总体而言,词作风格偏向柔美婉约。首先,唐宋音乐曲调的柔婉声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词的柔媚婉约。在这种慢词长调中可能再填词方面也更加的偏于细腻,在内容题材的表现上偏于所谓的“儿女柔情”或“七情六欲”。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论“五代小词”云:“具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体式之“小”已偏于轻柔,而“儿女情多”则更添婉媚。就内容情感的表现来看,仍然大多为关乎男女情爱和个人情思的词作,宋词对情的表现的这种柔情趋向,也就势必形成“婉转妩媚”或“婉娈”的艺术风格。 其次,不难发现唐宋词在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大多以女性为主。她们的形象大多是貌美多情、敏感哀怨、慵懒柔弱,唐宋词人在词作中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词偏向柔美之风,符合女性化形象,将婉媚阴柔这种美感类型的创造推上了最高境界。即使是宋词中的男性形象,除一部分豪放词人的作品之外,也大多为多情善感的“才子型”,甚至带有“雌化”的色彩。唐宋著名词人虽是男性偏多,但是男子也做闺音,就更强化了词的脂粉气息,更重于柔情婉约之风。

《唐宋词选》读后感(三):词之愁

西方的诗人雪莱说:“如果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梦想,意味着欢乐和温暖。可是在词人的世界里,春天的种种化作无限的愁思,染透青山,浸遍绿水。柳永说:“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晏殊说:“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缘何人们向往的春天,却在词人的世界里有那么的多的失落?

我从初中开始,就比较喜欢宋词,说不清喜欢什么,却是喜欢词里那种淡淡的哀伤和惆怅。那个时候的生活,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满天的青山绿水,莺歌燕舞。高中的时候也喜欢,也自己创作了一些浅薄之作,但是对于词没有那么多的爱了。而今,算是个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我却发现自己对那种愁情满天飞的作品没有了半点的感触,反而多了些抵触。我甚至会觉得,古人的世界,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愁绪,那么多的伤心失落。一个个大老爷们,满目春色在他们的眼里居然化作酒后的叹息和惆怅,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有那么多的愁绪呢?如果说读完这本《唐宋词选》之后最大的感悟,莫过于,能自己揣度出一点为何春愁漫遍词的世界。

词也叫诗余,意思就是在写诗之余的创作,所以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其实词人本身也就是诗人,他们写词大多是在写诗之余,比较随意的创作。文人的正经事都写到诗里,那些生活里琐碎的点点滴滴和生活感悟就被词记录下来了。词也叫曲子词,所以它是用来入乐的,写好的词用于让人吟唱。词也是流行歌曲一般的存在,反观今天的流行歌曲,哀愁的也一样要多于欢乐的。当然,到了苏轼提出“以诗为词”之后,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辛弃疾的“以文为词”之后,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诗的功能相近了。然而这种哀愁的风格却没有失去它的市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这愁有很深刻的,也有很浅薄和无味的。

我总觉得,词人的感悟或是情思要比现在的人敏捷的多,他看见花朵凋谢,会想到美丽易逝,他看到春水东流,会想到光阴不再,他看到燃尽的灯火和漫天飘飞的柳絮,也能将内心的愁思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人有愁腺的话,那么词人的一定很发达。你看那闺中女子满心的怀春之情无处排解,只能化作伤春之愁;你看那羁旅的游子,飘荡天涯家中音信全无,也只能化作思家之愁;你看那亡国的人儿,目睹断壁残垣的痛苦,只能把内心的激荡化作了这亡国亡家之愁。那么为什么,当我再读到那些愁句时却没有共鸣了呢?因为在我的世界里,词人的一切愁都像虚构和矫揉造作。怀春的少女不再被锁在了香闺里,她可以大方的去谈恋爱了。离家的游子已经没有太多的羁旅了,看那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早已经缩短了旅途。而朋友之间也不再会音信全无,短信、电话等一切通讯工具让我们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那么看到凋谢的花朵,飘飞的柳絮,燃尽的蜡烛,我们会愁吗?开玩笑吧。从早到晚有铺天盖地的新闻,在网上有新鲜的朋友,无聊了逛逛淘宝,打打dota,还有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雅俗共赏的电影。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叹花哀景了。我们的心情会有微博空间来表达,我们的无聊可以有微小说,微电影来派遣,甚至是我们内心的寂寞和躁动也可以用微信来摇一摇了。这个社会太高科技了,太智能了,我们还需要愁吗?我们还会愁吗?

记得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其实所谓的“上床了”不过意味着,关了电脑在床上玩手机而已。支配我们生活的已经是一件又一件高科技的产品,谁还有时间来面对花花草草和自己内心。这世界的发达不过是证明了我们对科技的愈加依赖,这世界的发达不过意味着我们自己愈来愈渺小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