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转校生读后感100字

转校生读后感100字

《转校生》是一本由肖铁著作,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校生》读后感(一):。。。

初中畢業的那個暑假讀的。

記得那時忍了很久很久,對自己說畢業考結束後再好好看吧!幾乎成了精神動力。

直到今天每次回想起來那段時光,伴隨著這本書,以及整個自畫青春系列,都是淺淺的一些感動。

《转校生》读后感(二):多年前的感动

很意外发现豆瓣居然会有这个系列的书目。我初中的时候正值校园文学方兴未艾之际,无意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书市上发现了这一套书。当时因为钱的缘故只买了4、5本,现在想来很后悔。但更加后悔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书借的借丢的丢,如今竟没有一本留存在我身边了。

肖铁的这一本书曾经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一向容易动感情,但这本书的的确确打动了我的心。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书中的情节。挑到这一本书的是由于书名,和我曾读过的一本日本小说同名,那也是一篇曾使我掉泪的小说。

我非常想念那样的日子,我和我的那些朋友,一如书中的主人公和他的哥们儿,幼稚和纯洁之下的友谊、虚伪、背叛,都曾经充斥在我们无忧无虑的轻狂的少年时代,我们曾经为之哭笑吵闹,曾经为之感动,我怀念这本书和我的朋友们。

《转校生》读后感(三):不能停止的悲伤

(原文2013年5月28日发布于QQ空间,本次转载未经修改核对。——作者注)

在繁复的工作中,一两首别致的插曲会激荡一下长时间重复运转的大脑。 不过有的时候,有些插曲真心会让人感到纠结无比。 今天上班时,突然有个陌生的QQ头像闪动,问我: “《转校生》还有吗?” 我当时先是愣了一下,因为我虽然在网上放出了一些二手唱片的信息,但并没有《转校生》这么一张专辑。两分钟后才意识到,这应该是我当年在某家旧书网站发布的信息,当时把很多收拾出来的旧书都挂在了网上,其中也包括《转校生》。 说起《转校生》,这是1998年前后出版的《自画青春》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1980年出生的肖铁,当时算是个少年作家,后来我在大学图书馆里还看到了他的其他作品,可以说他还不算是文坛的一颗流星吧。 《自画青春》这套书是我刚刚考上初中时,学校下发的暑假读书书单中的一套,同时在书单上的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独生子女宣言》之类的书,再多就想不起来了。我记得应该是要求读三本,后两者都搞到了,然后从《自画青春》中拿了本《转校生》了事。 但当时看是看了,而且还是饶有兴趣地看了好几遍,不过好像并没有写什么读后感之类的作业,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这本书里的故事有些Simple,再加上后来陆续购入了希区柯克、福尔摩斯这样的悬念小说以及摇滚乐专著,对当年初一小正太时看的书更加失去了兴趣,于是就在某次整理房间时,将此书的信息挂在了网上,然后束之高阁不再过问。 直到今天有人在网上求购,我才又将这尘封已久的书翻了出来——书被压在九箱CD和一箱其他图书的下面,从翻出来到把其它箱子归位,一通折腾搞得我汗流浃背。 当我擦去汗水靠在客厅的床上时,这本《转校生》就默默躺在床边的柜子上。此时是晚上八点刚过,电视里嘈嘈杂杂地没有什么可看的节目,于是我就抄起这本书又翻了起来。 说起来,我对转校生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感觉,我生平唯一的一次转学,是因为我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母校停办,所有的老师学生全部疏散。搁现在的说法是组团转学,而且是“零转会费”,再加上有全校师生陪绑,我无话可说。再说转校之后,我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别让人不适应的冲击,想当年小学一到三年级时我是全班第一,转学后虽然在四年级第一学期遭遇了短暂的困难,不过从第二学期开始,又迅速在新的班级里坐上了头把交椅,优秀得甚至让个别同学不惜以撒谎的方式向老师给我告黑状,不过这都是浮云,按照当年老班主任跟我父亲说的,就是“只要有真才实学,到哪儿都无所谓。”所以说,我虽然也做过一次转校生,但并没有受到什么刺激,一切都十分平常,平常到写这篇随笔时,我刚刚意识到自己曾经也做过“转校生”。 ……好像有点说多了,一回忆起当年的好事儿来就总是不爱停,自恋。 说回来,这本书。我虽然没有那种设身处地感受转校生心路历程的条件,但通过作者的描写,还是能够体会到转校这件事带给主人公稚嫩心灵的冲击,这样的写作水平对于时年十七八岁的作者而言可谓难得。而且我由衷佩服的是他有能力将故事放在一个完全虚构的平台上,还在这个平台中设置了很多小故事,有悬念、有思想,讲得真实、自然。这一本领直到五年前,23岁的我也没能掌握,只能将自己留恋不已的高中生活通过回忆录的方式100%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对我而言很有意义,但对别人而言,真实有余,精彩不足。我想这就是我和作者的差距吧,为什么人家的文字能印成书出版并且还有人在十多年之后求购而我的文字就不能,这就是答案。 我1998年6月小学毕业,在那个暑假收的这本《转校生》,到现在沿可沿儿马上就满15年了。15年间发生的事情之多,用一夜去回顾已经不够。我已从当年“一切皆有可能”的12岁小正太变成了27岁青春过半的怪蜀黍。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突然有一些异样的感觉,我合上书,准备回到我的书房去看今天刚刚收到的《流行音乐的秘密》——要在一周内看完并写观后感的,马虎不得。 但就在往回走之前,我看了一眼电视机,正在放《编辑部的故事》,《寻子记》那集。在这一集的一开始,上来就是一个从台基厂路口向西的外景镜头,然后是一个站台的特写:早高峰时空空如也的站台、清净的马路、远处孤单而干净的果皮箱……我停下了回屋的脚步。 随着剧情的推进,余德利骑着车去铁门胡同找人。当我看到那1990年的胡同外景时,看到鸽哨悠扬、小胡同畅通无阻、人们在家门口哄孩子玩的镜头时,心里那种异样的感觉突然膨胀起来,并且似乎要咕嘟嘟地涌出来了——在涌出的情感行将把我吞没前,我回到了我的书房。 在书房里,我终于抑制不住这从心底涌出的情感——这是种幸福而苦涩的感觉,我为我曾经风光无限的童年而感到幸福,为我曾经在那恬静安详的北京城中成长而感到幸福。但,这一切都已经回不来了,不能重复,无法重现,就这样永远地消失在流逝的时间中。 耳边的“逃跑计划”乐队在唱:“当完成了童年理想,童年又成了理想。” 岂止是理想。 多想能够回到过去,再一次行走在南城那些留下我足迹的胡同中。但昔日的胡同已经无处寻觅,如今孩子们的童年又让我看着就倍感疲惫。 “我浪迹天涯无处停留,只是从树叶间穿过的一阵清风,你是否会在孤寂的街口等我到永远?”(——Stratovarius《Forever》) 青春无处安放,人生宛如清风,只是,街口不再是那个街口,我也不再是那个我。 没有永远,一切都将失去。 我不能自已,先放下了催稿正急的读后感,敲下了上面的文字,为了不断从心底涌上来的悲伤。 这不能停止的悲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