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那一次,我成长了作文大全

那一次,我成长了作文大全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那一次,我成长了作文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那一次,我成长了作文大全篇一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成长,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让我们变得更成熟。下面我就说一件使我成长的事吧!

有一天午饭时,我盛了很多,不过吃到一半,我就不想吃了,于是,我就把饭倒掉了。妈妈看到了,就生气地对我说:“不可以把饭倒掉,你是在浪费食物。”我开玩笑地说:“没事,国家肯定有很多米,我就只倒了这一点,不影响大局。”到了晚上,爸爸过来了,听说了这件事,严肃地说:“咱们国家还有很多贫困地区,那里的孩子根本就吃不饱饭,跟他们相比,你太幸福了,但也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我站在旁边,心不在焉地听着,爸爸说的那些话,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后来,我又一次倒掉了半碗饭,被爸爸发现了,他生气地吼道:“都说不要浪费粮食,怎么还在浪费,去面壁思过!”我不服气地想:就这么一件小事,爸爸就大动干戈,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正在我非常郁闷的时候,爸爸说:“你过来一下。”我慢慢地走到爸爸的身边,他给我看了一个视频,里面有一个小孩,他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一双磨出血的双手紧握着一把锄头,正在独自一人耕地,耕了很久,他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红薯,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后,他还意犹未尽,舔着自己的手指。这时,画面又出现了另一个小孩,他面露菜色,还背着自己的妹妹,正在做红薯粥,粥做好了,他先拿了一个碗,深深地舀了一勺,只见勺里只有一点点米……

看完之后,爸爸语重心长的说:“柯洋啊!你也看到了,这些人就是我说的那些贫困地区的人,我们的粮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还有很多人不能吃饱,所以你不要浪费粮食了。”我惭愧地低下头说:“我知道错了,我以后绝不浪费粮食。”

这一次我成长了。我知道了,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绝不浪费。

那一次,我成长了作文大全篇二

成长,是一个生命的进阶,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成长,就不算完整。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成长就是一个随着时间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到了特定的阶段,例如十八岁,成长便会如约而至。但后来我才发现,成长,有时候就在一瞬间。

了了记起,小学六年级的我,年少轻狂,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放学回家之后,那就是——书包一甩,纵横四海。父母叫,不听;父母训,不从。大人们的教育,我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候还故意和他们对着干,总觉得这是非常酷的一件事。在大人们眼里,我简直可以用“朽木不可雕也”来形容。当时的我,对生活一无所知,一心就想读完初中然后出去打工,根本不知道社会的残酷。

父母和我说,初中毕业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我反驳,大不了去工地搬砖。对于我的回答,他们俩无言以对,只是叹了叹气。

我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不是说“三百六十行,刚刚出状元”吗?搬砖也没什么不好。直到那一次,我的想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而我,也真正体会到了成长的含义。

暑假里的某一天,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心血来潮,“盛情邀请”我和他一起去工地干活,美其名曰:看看你以后的工作环境,体验体验生活。还听着还挺新鲜,闲来无事的我,略加思索后便答应了父亲。

来到工地,我大吃一惊:繁忙的工地上,灰尘漫天,机器声震耳欲聋,食堂不仅拥挤,而且还全是素菜。

父亲见我满脸的惊讶,解释道:“在这里就是这样,每天要干的活多着呢,自然也就顾不得其他的。困了帽子一盖倒头就睡,饿了饭点再吃,渴了休息再喝……”听着父亲的话,看着眼前行色匆匆的工人们,我脑海里蹦出了一个念头:这里,跟我上学时坐着的宽敞明亮、空气清新的教室简直没法比。

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吗?

我正愣神,父亲推了我一把,“走啊,站着没钱领。”看着眼前的工地,我开始后悔,但刚来就走,又显得我没骨气,我便带着小情绪走进了工地。

在灰尘漫天的工地里,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和厚厚的口罩,机器隆隆作响,旧的房屋倒塌,新的房屋耸立,两者结合在一起,透露出一丝丝末日的气息。没办法,不干也得干。我开始跟随父亲,开始了今天的打工之旅。

骄阳与灰尘并行,拍打着工人的肉体;压力与生存并存,敲打着工人的灵魂。生活就是这样,底层社会的人的钱,用命与汗水去换;上层社会的人的钱,用知识来换,轻轻松松就能超出底层人群几倍。学习把高低区分,也把生活区分。汗水流进我的眼睛,又酸又涩,在那一刻,我突然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也正是那一刻,我成长了。

一天的工地生活体验,我感受很深。都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父母吃过生活的苦,所以拼命地为我创造良好的条件,供我读书。他们在灰尘漫天的工地上累死累活,而我,却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虚度光阴。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不过多说也无益,还是从现在开始努力,弥补过去的不足,一切都还来得及。

那一次,我成长了……

那一次,我成长了作文大全篇三

“喂,喂!”

“怎么啦?”

“你另一个古诗填空题的第二小题怎么写的?”

“你不会写吗?”

“考前没复习嘛,你快告诉我,那题有两分呢!”

“诶呀,那就是‘明月何时照我还’。”

“谢谢啊!”

好奇吗?我第一次作弊了。

这还得从四年级说起。那是在语文期中考试的时候,老师端端正正地坐在讲台旁边,一会儿双目圆瞪地盯着我们,一会儿埋头继续填写自己的答卷,下面除了写字的声音,就是翻试卷的声音,其他时候简直鸦雀无声。开考前的我和往常一样,自信满满,甚至能够横着走!为什么?因为考试在我眼里不都挺简单的嘛?!一想到自己能把那些五花八门的问题,三下五除二地就给解决了,这还不够厉害吗?没错,事与愿违,开考没多久我就被撂倒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到底是什么呀?完了完了,考前根本没有复习,自己的记忆力又不是强项,真是自作孽不可活!”此时的我瘫在座位上,就像是没有头脑思考的僵尸。老师那带着寒意的眼光,刀一般一次又一次地扫过我,我内心直发毛。怎么办?怎么办?先写后面的吧,等会儿再回来写这一道题。

呼!暂时松了口气。后面的题目对我来说都挺简单的,作文也容易写,差不多50分钟,后面的问题都轻松解决了。但是一翻面,就像要面对一个世界未解之谜一样困难。没办法了,就这一次,以后再也不犯了!我找了个老师写题的空隙,将身体向后微微倾斜,用余光一瞄,缓缓开口说道……

后面的你们就都知道了吧?答案是问到了没错,但之后我就遭殃了。下考后,老师拿起交上台的试卷,摞在桌上整理时发出“啪啪”的响声,其时一脸严肃,似乎还有点怒色地望着我。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老师提步走向我:“你跟我来。”“怎么了?”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跟着老师缓步迈入了办公室。但我内心深知,接下来不会有我什么好果子吃。办公室里,老师把试卷甩到桌子上,我心凉了半截。

“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吗?”

“知道。”

“那你知道你自己做了什么吗?”

“知道。”

“那你又知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

“知道。”

“不,你不知道!”没想到老师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否认了我的回答。“这种事在你身上应该是第一次吧?”老师平和了一下语气,双手扶着刚刚被摔在桌上的试卷,坐直了身子,转过头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第一次犯还是不大严重的,做这种事,你总有自己的原因,老师不是怪你,但老师必须在这种事情萌芽的第一时间掐灭它。你要知道,犯了一次之后就会有二次、三次、四次,甚至很多次,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老师不是没看见,只是想给你面子。讲台上看下面,可以说是一览无余,任何同学的小动作,我都可以看得到……”

“我知道了,老师。”我低着头,不敢想象我自己用老师的视角看见自己作弊的样子。

“你抄的是哪一题?那一题的分你可以拿,也可以不拿。看看你对不对你自己负责。”

“老师,是古诗填空的那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填空,这个分我不拿了,我也不该拿,我不会再有下一次了,谢谢老师!”老师莞尔,笑着说:“好,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呀!”

当时的我可能并不完全知道作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曾苦恼过为什么老师的眼睛就那么灵?但我知道,那一次,我成长了,我懂得了诚信与承担的重要意义。

那一次,我成长了作文大全篇四

去年大年初三,妈妈在厨房里忙个不停,妈妈对我说:“待会儿我单位的同事要来家做客。我今天没空,就你来接待客人吧!”我一听,撅起了嘴巴说:“我可从来没有招待过客人,再说,你的同事我一个也不认识啊!”妈妈说:“你试试看,说不定你能行!”

话音刚落,“叮咚叮咚”门铃就响了,我打开门,看见一群陌生的叔叔阿姨站在我家门口,“叔叔……阿姨……你们好!”我胆怯地叫了一声。然后便呆呆地站在门边不知道说什么了。只见他们动作麻利地把鞋脱掉,穿上了拖鞋,我随他们来到客厅坐下,他们问我:“今年你几岁了呀!”“十岁了。”我一本正经地坐在沙发上局促不安地回答。“你这次考试考得好不好呀!”“你这件衣服是从哪买的呀!……”一连串的问题,我逐一回答,尽管声音不大,但绝对条理清楚,渐渐地我被他们那亲切的话语融化了,原本僵硬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谈了一会儿,我不再那么拘谨了。我觉得光谈话也没有多大意思,于是我提议:“我们看一会儿电视吧!”“好呀!”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打开电视,问他们想要看什么,他们说:“你喜欢看什么我们也看什么。”于是我调到我最喜欢看的《汪汪队立大功》那一部动画片,和他们一起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他们还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我们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居然没有疏离感了,我还端来糖果给客人们品尝,又主动倒了茶请客人喝,还左一个叔叔,右一个阿姨地叫得亲热。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11点,妈妈盛情挽留叔叔阿姨在我家吃饭,但他们执意要走。我依依不舍地向他们道别,并邀请他们有空再来我们家。

等他们走后,妈妈不停地夸奖我:“我没想到你这么热情好客呢!招待客人起来还这么老道。”我一脸得意地说:“我也没想到今天能发挥得这么好,你儿子我成长了!”

是啊,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如果我们硬着头皮去做,说不定能做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