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邦斯舅舅》经典读后感有感

《邦斯舅舅》经典读后感有感

《邦斯舅舅》是一本由巴尔扎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邦斯舅舅》读后感(一):《邦斯舅舅》观后感——坏+蠢=欲望

邦斯,一个对音乐充满向往的天真人士,对万物宽容,对万物诚实的人。 在傲慢的玛维尔夫人的“愤怒”和塞茜尔的“悲痛”下失去了所有人信任。 施穆克和多比纳是唯一对邦斯忠心的人。 茜尔太太为了2千法郎差点把邦斯的遗嘱烧了。 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欲望太大。 欲望,会毁掉驱使者,也会摧毁他人。 朱先生曾说:“钱是催命鬼,晩花早离世。” 那些欲望的驱使者,不乏坏,包含蠢。 那些被害者,都有一个品质:天真。 社会上,受利益驱使的人大于诚实纯真的人。 而诚实纯真的人都是中产家庭或贵族地位的人(偶尔也有一些例外)。 受利益驱使的人都是心眼狭窄的人。 蠢,都是坏的结果。 坏,都是包含蠢的。 欲望,则是两者的结合,是一切祸害的起源点。 纯真,是欲望的受害者,是一切祸害的受害者。 我们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他人,是用来观察他人的内心的。 邦斯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心会变 。 不要被第一现象蒙蔽双眼,要在长期的生活里观察才可以在社会中不吃亏。 《邦斯舅舅》,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教育书,告诉我们第一现象是不可靠的,只有观察才是可靠的。 太子书于2017.10.2日(四年级上学期)

《邦斯舅舅》读后感(二):邦斯舅舅人物观感

谈谈个人对几个人物的观感。

1.邦斯舅舅

这个人物真实在于,他既无法摆脱对于收藏的嗜好又无法抑制味蕾对于美食的贪食,常年混迹于上层阶级蹭饭从而满足贪婪的胃和节省日常开销,所有的收入基本用来购置古玩而给人造成一种落魄穷酸光棍的画面,自然是被人嫌弃的像条狗。又由于一心想和自己的外甥家搞好关系,从而可以继续混迹于上层社会吃白食,又多管闲事给人做媒不成反被诬陷恶意报复,结果40年来辛苦搜集来的古玩被各色人等瓜分干净。有一个细节,老头被请去外甥家吃饭,外甥的女儿塞西尔私下跟老头说如果亲事办成就给老头一笔2000法郎的年金,老头先是脱口而出不要,后来在席间又改口称谢谢外甥一家对他的厚爱。而那个毛脚女婿看出了这桩丑恶交易的端倪,这也许也是导致这桩做媒失败的因素之一吧。

2.德国人

这个人物设定有些脱离实际,过于懦弱不争,再愚钝的人在利益面前也不可能不为所动而不去争取下,而邦斯老头临死前自作聪明的以为把德国人立为遗产继承人就能重挫整个利益瓜分集团,而事实是他明知德国人懦弱不争的性格却还把他往火坑上推,这也是简接害死德国人的始作俑者。虽然老头的出发点是善意,但确实是个烂招。

3.既得利益者之一门房茜博太太

这个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做着最微贱的门房工作,早年是豆腐西施,丈夫是小裁缝。十几年来在下层生活中辛苦多年几乎没有存款,生活也算清白,直到邦斯老头的那堆收藏终于点燃了这个女门房对于财富的熊熊欲望,书里几个细节描摹的很到位。

4.既得利益者律师代理人弗莱奇埃和布朗医生

这2人应该就是拉斯蒂涅和皮安训的原型,只是换了个马甲又出现在了这部。律师这个人物在初上场时作者刻意做了背景说明,是个怀才不遇却又遭人排挤的不得志者,最初在外省乡下有过自己的事务所,由于业绩突出遭人嫉恨被逐出外省,最后落到巴黎下层的公寓做着低贱的案子。可见他的人生轨迹是如何从一个有为青年被社会改造成了人渣败类,可以说是整本里给人最坏的投机者,也是整个利益瓜分集团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用超人的口才来威逼利诱拉拢女门房和庭长太太,又发动各种关系从而编织起整张利益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后赢得整个战果。

作者在着重刻画他巧取豪夺的同时也用几个小细节来展示他爱护布朗医生的另一面。在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时还不忘为至交布朗医生谋取前途。

邦斯老头和德国老头就如同自然界里2头膘肥马壮的牛,被各种需要捕食的秃鹫鬣狗狮子团团围住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戏剧班老板的一句话点出了主题,有些人就是要像温顺的羊羔一样任人宰割的。而人终归是要吃肉的!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本就是一部血与泪。这个世界永远信奉丛林法则,不是去吞噬就是被吞噬,所以人啊还是强大起来吧!

《邦斯舅舅》读后感(三):巴尔扎克《邦斯舅舅》读后感

法国文学阅读计划第一本。因为没有听过巴尔扎克的这一本书(实际上总共也不知道多少),所以追求新鲜的心理下,在《巴黎圣母院》之前先阅读这一本(原谅我《巴》都未曾拜读过)。

没有过多的环境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故事读起来很顺畅,不会像读悲惨世界那样未完成十分之一就放弃了。除此之外巴尔扎克使用很多绝妙的比喻和各种意味深长又不失幽默的道理来丰富故事之外的内容,以便让情节、社会环境、人物心理等个方面内容更加具体和融合。

要从让我觉得最妙的一点讲起的话,那就是故事结局时作者重提故事的“主人翁”——并非邦斯舅舅邦斯或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邦斯舅舅收藏的所有古董,引起所有贪婪、邪恶、卑鄙念头的源头。确实如此,无论是在本篇小说中还是在整个社会、历史或文明中,由物质和金钱引起的欲望才是一切故事开始的原因,才是一切矛盾的中心,才是贪婪的人心最牵挂的对象。正因为觊觎邦斯舅舅这一批价值巨大的古董收藏,才有了门房太太、医生、犹太人对手、各种亲戚之间为了抢占财富而设计各种诡计,从而产生的对手般的合作和斗争。所有人面对作为弱者的邦斯舅舅时皆是一副慈眉善目热心肠,以此作为背后的阴谋的华丽外衣,而本该具有的忠心、慈悲、正直、亲情皆化作虚伪的工具。

然而一个故事如果只是充斥着让人绝望的黑暗,而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为读者带来阅读的一丝愉悦,那么读者仍然是难以将这种阅读当成一次全面而丰富的经历的。距今已两个多世纪之前的作家深刻地懂得要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平等地安插进残酷的现实,因为现实本就如此,善良和邪恶相互依存。所以邦斯舅舅那忠诚的、热情的而又生性脆弱的德国朋友成了故事中仅有的两个正面人物之一。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不该将其归为正面人物,他之所以正面,是相对于其他意欲抢占邦斯舅舅财富的人来说的,然而他本身仅能说是一个无害的人,唯一的欲望就是帮助自己的朋友好好过日子。但他缺乏意志和勇气,亦没有什么头脑和智慧,对生活毫无经验,一切依赖于别人,遇事毫无头绪,因而导致所有继承的财富被轻易掠夺,最后在读者心中仅沦为一种可怜的悲剧性人物。

小说中各个人物都描写地非常细致,作者使用了一种生动的、侧面的表现方式(这部作品为我接下来阅读巴尔扎克的其他长篇小说带来了很多信心)。直白的、平铺直叙的描写是比较少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总是体现在各人对各种关系的处理、说话的方式、对待邦斯舅舅这位腐朽而又拥有巨额财富的过气艺术家的态度,等各种方面。

在巴尔扎克笔下,邦斯舅舅作为主人公,他的性格是被最为丰富地塑造的,因为对比来看,无论是作为反面人物的各个掠夺者,还是作为正面人物的剧院的底层小人物,或是在我看来只有脆弱这一种特征的德国朋友,几乎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可被简单描述的。这必然是为了增加阅读的流畅感和便利性,以及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因此邦斯舅舅是复杂的。从他的经历来看,年轻时在艺术方面获得了成就,让他逐渐养成贪吃的嗜好,而从父母处继承的遗产让他因为对艺术品的热爱而产生的收藏古董的嗜好得以满足。然而他在艺术方面获得的成就并没有给他带来持续的名誉和收入,当他的收入不足以消费美食时,其名声便日渐因为吃白食而败坏,从而受到唯一的近亲的鄙视。在这个阶段,邦斯舅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性格,在我看来是单纯的,那便是将吃到美食当成生活中唯一的理想,以及他愿为这一理想作出的所有屈辱和忍让。然而他在落魄境地中仍保持地这份不合时宜的坚持奠定了他的悲剧色彩,并带有作者深深的嘲讽。至于其他的比如剧院的三流指挥家的工作、公寓里名贵的收藏品、与德国朋友几乎生死与共的友谊等方面的关系将在之后才逐渐发挥作用,这里有些是侧面交代主人公的人际交往关系,有些是为之后引起的祸端埋下伏地,另一些是为了阐明各种矛盾的对立双方的关系。

一切从门房太太从犹太收藏家口中得知邦斯舅舅的收藏的巨大价值开始变化(包括剧情走向、人物命运、故事气氛等各方面)。不过从这里开始到后来很长一段篇幅都被作者用以描写各路人马如何设局争夺财产,对邦斯舅舅的描写大部分是侧面的。直到邦斯舅舅病入膏肓,开始意图反击、保护财产,他性格中强硬的一面才开始展现。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可以从他对自己的收藏时刻表现出的保护态度可以得知他性格中的谨慎和吝啬。同时,从之后邦斯舅舅为了保护财产,在身心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依然联合朋友、公证人、剧院旧同事一起做出的反抗来看,他绝对也是有勇有谋,聪明机智的。当然这一定是建立在一种对财产的誓死保护的动力上。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其中亦有人性的原因,那就是在看透了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惜为了财富谋害自己行性命的意图后,他决定将所有财产赠予自己忠心的朋友。这也是一般观众愿意接受的一种决定,因为如果得以成功,那么这既是对于贪婪的反面人物的阴谋不得逞的一种快感,也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没有恶意的单纯的人的一种怜悯。

然而就如同落入一群豺狼虎豹的羔羊,财产还是未能被德国朋友继承。故事的最后我没有仔细注意那位忠心的朋友的下落,因为正如作者所言,金钱、物质、财富才是唯一的主人翁,只有这位主人翁是永恒的,其他所有人的命运的改变都只是短暂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