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后感摘抄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后感摘抄

《宇宙最初三分钟》是一本由(美)史蒂文.温伯格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后感(一):我来豆瓣的最初三分钟

来豆瓣的最初三分钟,把你添加进来了,我想也是中缘分。

宇宙起源研究不透的话可以来研究豆瓣。

这个课题太复杂了,

希望有人能一起研究

交流中

可能会发现秘密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后感(二):正确的偏见

此书的源起是作者1973年在Harvard Science Center落成典礼上的一次演讲。它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宇宙最初最初的三分钟(准确地说,是三分四十六秒)的六幅画面(限于成书时间,没有涉及暴胀理论)。书中也解释了为何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3K各向同性的微波辐射背景。它提到了在科学中,“被误导是多么容易,而随时知道下一步怎么做又多么难”,并指出:“重要的不是摆脱理论偏见,而是要有正确的理论偏见。对任何理论看法的检验,都要看其产生的结果。”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后感(三):带你探索最古老的三分钟

温伯格老先生去年去世了,我抱着有些仰慕且怀念的心情来拜读这本书。虽然只是一本科普书,故事娓娓道来的却是科学研究的思路。

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思路呢?小时候读过很多科普,大都是十万个为什么式的——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从原理上直接告诉你答案。这么写书,对于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普及科学是完全足够的,但却缺乏真正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的世界里,你永远都不可能直达问题的本质,而是要在一片未知中做大胆的假设。然后,坚信自己的假设,推导出新的可预测结论。用结论来解释现象,甚至预测新现象。最后在回过头来用不正确的预测来修正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会走错,每一步都可能会被误导。这是个漫长痛苦的过程,真理就茫茫然隐藏于迷雾背后,不是问一句为什么迸发一个灵感就能呼之欲出的。这本书好就好在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去引导你寻找线索,推断出那最古老的三分钟。

再说说本书探讨的内容。在所有科学中,物理学是最根本的,而在所有的物理学中,标准模型又是最普世的理论。用这样的模型去预测创世最初三分钟非常激动人心。看到这三分钟里,什么时刻,有多少能量,粒子比例有多少,我感觉仿佛跟随组成我身体的质子,中子,电子,以及此时此刻正在穿越我身体的微波背景辐射和中微子背景辐射,一起穿越回了138亿年前,就像回到了今日清晨醒来睡眼朦胧时候一样。这三分钟是科学的结论,又超越了科学,是现代人的创世纪Genesis。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后感(四):不变的是追问

作为一本科普书,这本书非常棒。不过我读完之后,感觉这本书跟创世神话属于一个路子。

北欧的创世神话里面,世界源于一棵大树。中国的神话世界观,地上有四座山撑着天空,共工撞倒不周山,从此地陷东南。你会发现这些创世神话里面包含着人类长期以来的观察。北欧苦寒,所有的希望就在春夏植物茂盛的这两季,所以他们的世界是发源于一棵大树;中国所有的河流都是从西北向东南流动,所以古人很容易以为整个世界地陷东南。

本书其实从动机上来讲,很简单:人类对于宇宙的来源有着永恒的好奇心。人们观察到一些现象,推导出一些原理,便忍不住要去想象世界的源头。实则是根据现在的世界逆推而得,见到的风景不同,逆推得到的风景也不同。而这本宇宙最初三分钟,其实也是根据人类最新的观察,逆推得到的世界来源猜想,跟创世神话有着同样的意思。

所以我觉得,世界的本源其实可以去想象,但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重上,现在应该是最重要的,这些图景其实是从现在推导出来的,而并非现在是从“过去”--我们推导出来的过去--衍生而来。如同古代人类没有地球的概念,所以会有地陷东南的世界图景;本书的“世界最初三分钟”也是根据相对论、物质构成理论和宇宙观察而推导出来的宇宙起源。可以肯定,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图景也会有极大的变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但是这毫厘却是我们眼前的理论发生的,千里是想象推导出来的宇宙远景的变化。

比如,在宇宙最初三分钟的“视界”,人是会忍不住去想,视界外面是什么?宇宙不断膨胀,膨胀的边界便是这个视界。一直膨胀的情况好理解,但是宇宙塌缩,视界也会跟着塌缩么?如果有一天人类突破了相对论的戒律,解决了量子佯谬问题,超越了光速,宇宙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宇宙的起源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