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食菌记》读后感精选

《食菌记》读后感精选

《食菌记》是一本由柳开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菌记》读后感(一):这是一本集不专业和引用的书籍,不推荐购买

1.全篇引用各大作家的话,自己的故事几乎没有,可以说是缝合怪,毫无趣味性,可读性很差;

2.专业科普部分槽点很多很多,错误一大堆,什么俗名中文正式名混用的一大堆,不如不要写专业科普部分,贼露怯;

3.蘑菇科普都在强调不要宣传蘑菇致幻毒性,该书不仅模糊致幻毒性的伤害,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错误引导致幻毒性,更在书中暧昧的提到国内列为毒品的裸盖菇素(赛罗西滨)的食用文化;

4.书本排版很差,强迫症看着很难受。

《食菌记》读后感(二):想认识云南食用菌有必要读《食菌记》

柳开林的处女作《食菌记》是一部生活笔记,主要从拾菌、识菌和食菌三个方面介绍了云南楚雄本地人采食蘑菇的生活;是一本科普书籍,文中有些关于蘑菇文化的历史文献考证,如其中一章就介绍了“蘑菇”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这也是以本旅游手册,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对云南野生菌列出一个排行榜,前往云南的旅客可以参考,并点菜打卡;这还是一本野生菌菜谱,参考下厨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云南野生菌这个大IP下,其实很少有能够拿得出手的野生菌图书,《食菌记》算是这片孤海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书籍了,我个人强烈推荐

《食菌记》读后感(三):《食菌记》阅读有感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带领读者深入菌类世界,揭示食用野生菌的历史与文化。书中以诗意的语言,把读者带入城市角落和山林之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结。

这本书以简洁而又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了菌类世界的神奇和魅力。从云南老家山上的菌子到北京公园和郊区的惊喜发现,作者将自己的菌类探险经历娓娓道来。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菌类或许只是致幻的传说,但本书却向读者展示了菌类的更多精彩之处。

书中不仅涵盖了菌类的传说、逸事,还展示了菌类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食用历史与文化意味。鸡枞、松茸、见手青等菌类在书中得到详细识别和美味食谱的介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食用野生菌王国的奇妙之地。

阅读本书,让我不仅领略到食用野生菌的美味与香气,更会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视角,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主题和精彩的叙述,深入浅出地让读者了解了食用野生菌的历史、文化和美味,同时对于喜欢探索自然之美、热爱美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在书中的菌类世界里,我们与自然的奇妙联结正等待着被发现和探寻。

《食菌记》读后感(四):食菌记

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就显示出了他是怎样的人。当然,这句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我们的饮食口味,与我们个人的性格,与我们身体的状况都是有关系的。

最近我读了《食菌记》这本书,了解到很多与菌类食物有关的故事和知识,包括对菌类食物的分类,营养成分研究以及许多与之有关的名人故事等。

提到菌类食物,有些人可能会不太了解,好像菌类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实际上菌类食物包括香菇、金针菇、松茸、银耳等多种食用菌,爱吃火锅的朋友对这些一定不会感到太陌生。

从生物分类上来看,菌类食物是指可以食用的真菌类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

比如,香菇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用菌,具有防癌、降血压、降胆固醇等作用,是很多人喜欢的菜品之一。

不太易得的松茸也是一种高档的食用菌,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抗癌、降血糖的作用,是一种珍贵的食材。

一般来说菌类食物比较容易在较为潮湿阴冷的环境生长,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菌类食物的存在,并且通过火的方式加热食用,在这本书中,作者重点谈到了云南的野生菌。

菌类食物的种类比我们想象的或许要更多。随着人们对菌类食物了解和食用的越来越多,每到采摘的季节,靠近产区的人们就会上山找菌子,这些菌子不仅能够供人们自己食用,品相好的还可以拿出去卖钱。

在很多神话传说中,一些修仙的人很喜欢服用灵芝这种菌类食物。单从这个名字上来看,就会让人觉得灵芝很神奇。灵芝有股好闻的香气,也让人们对它更有好感。

一些菌类食物还可以被当做药用的食材之一,用来治病救人。尽管我们可能很容易从网上购买到各种菌类食物,但如果我们并不靠近这些食物的产地,对它们的认识可能就会不太清晰。

如果是我们自己去采摘菌类食物,就更需要了解这些菌子食物的分类和性质,避免误食一些含有毒性成分的菌子。毕竟,在饮食方面,同样安全是第一位的。

了解这些识菌、拾菌、食菌的山林记忆,其实也是了解人类与菌子之间复杂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联结,发现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

《食菌记》读后感(五):如何识别和烹饪出美味的菌

我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小时候山路闭塞,从未出过我们的小县城,而县城到市区的道路也曲折漫长,汽车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因此,我们当地人只能就地取材,去挖掘大自然的一切食材,菌类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品种,如如香菇、猴头菇、木耳等等。可能小时候的饮食习惯会影响一生,直到现在,我仍然非常喜欢吃菌类。但是,限于有限的认知,我所吃到的菌类非常少,直到读到柳开林的《食菌记》,才知道菌类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这本《食菌记》从“识”、“拾”、“食”、“史”四个维度对“菌”展开了阐释,作者从小生活在菌类丰富的云南,所以自小养成了识别美味菌类的本领,从识别到采摘,到烹饪,再到讲述与菌有关的历史,这本书让人大开眼界。

我原以为肥美的香菇,鲜香的口蘑就算是人间美味,没想到这些在柳开林的书中连上榜的资格都没有,他可真可谓是尝遍百菌,自有其发言权。

作者把菌类世界的第一名给了鸡枞菌(原文是土字旁加一个从字,输入法打不出来),我是闻所未闻,在阅读的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品尝一番。

而菌类的烹饪方法也并不复杂,大多仅可进行炒或煲汤即可,而炒制的时候要用猪油,这也正应了古人说的:素菜用荤油,荤菜用素油。

我记忆中有一次极其美味的口蘑食用记录,却在后来从未遇到过,想必受食材和烹饪方法影响最大,也或者像作者说的,是被人类驯化和野生的区别。

很多野生菌类都有毒,我们从小也都读到过不少关于采蘑菇食用中毒的新闻报道,但柳开林说他从小到大从未中过毒。真羡慕他有一种这样的本领,不仅在云南,在他现在生活的北京野外都能找到美味的菌类。

“美食,向来都是连接我们彼此的纽带,是我们与大自然沟通的一部分。我们对美食的追求改变了我们的感官进化”。正是因为此,饮食才成为了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有美食的记载必离不开文人墨客,如苏东坡,他也对菌类美食情有独钟。相信通过这本《食菌记》,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去识别和烹饪出美味的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