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的代价》读后感1000字

《生活的代价》读后感1000字

《生活的代价》是一本由[英]德博拉·利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代价》读后感(一):割城

像在一个小酒馆,遇到一个家庭破碎的女人,她没有抱怨和诉苦,而是在思考,思考自己,不是作为妻子跟母亲,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剖开内里说贴心话,甚至有点太亲近了,进入了私人范畴。 什么是“恰当”,什么是“自己的生活”呢?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社会的标准答案,成为父母然后人生为下一代输送养分,枯萎毁灭或者变成食人花,难道是“恰当”吗? 化悲伤为力量,除了强大的内心,还需要一些可以抓住的能量。 我在电影,舞蹈,阅读中扫视,选择了图书馆。电子书的能量不如图书馆里的书,图书馆的书有一种流动的能量。 不断割城、被冒犯的一生。 沉迷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不止部分女性,还有一些网友,喜欢把自己称之为阴沟里的老鼠之类的。究竟是一种沟通技巧,还是不得已下的心灵慰籍,我还难以分辨。主动把自己降到弱势地位,会催生出一批审视者,他们甚至从中感受到一种权力。 读到母亲那一段,立刻给母亲发去慰问,我总是习惯自己舔舐伤口而少了许多撒娇,或许因此吃了不少懂事的亏。母亲近期似乎在追寻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离我也离这个家更远了,我为她高兴,但不知道我可以帮她做什么。哪里是她的小酒馆呢?

《生活的代价》读后感(二):生活的代价只是言外之意

按照这个女作家的调性,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知道自己最想成为的就是作家,却心烦意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还别说真的是这在心烦意乱中,不知何处下手处,成就的这个女作家写出来的文字,不着任何技巧的痕迹,犹如身上长出来的肉,如果说普鲁斯特是用华丽的文字炫目多彩的文法雕琢了时光,那么,对于这个女作家来说,写点女人拉拉杂杂的生活琐事,那真的是信手拈来,随便一顿清水煮时间就上菜了。书中开篇就引用了奥逊.威尔斯所说,若想收获一个圆满的结局,我们要想好故事该在哪里收尾。还真的是不见外,书中频频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大师的话,涉及的领域不仅限于文学,还有社会学了哲学了甚至还有电影,所以,就这本七万多字的书,分量上其实一点不输给普鲁斯特那二百多万字。书中没讨论问题的给你说了一堆解决方案,全都是干货,这要是遇到为难你的甲方都可以随时拿出来当个手册,因为你开始理解满足甲方无限需求的同时,就如同理解重力一般,书中写道:“苹果从树上坠下,砸在屋顶,发出砰然巨响。我开始理解为何牛顿看到苹果不可逆转地掉落,会由此获得万有引力理论。因为,苹果绝无可能缓慢地落地。”就像这本书名一样《生活的代价》和收获一个圆满结局一样,都需要知道在哪里收尾,这一点做过项目的都懂了。当然了,生活对于地球人来说就是个巨大的项目,只是这个甲方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生活的代价》读后感(三):深度剖析与反思家庭生活的必读之作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探讨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家庭生活的各种代价,是为一本引人深思的读物。

书中作者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深度挖掘了家庭生活的各种代价。从经济上的压力,到因工作与家庭平衡所带来的困扰,再到家庭关系中的种种矛盾,作者以清晰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时,作者并未忽视家庭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在探讨家庭生活的代价时,也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让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建议,帮助读者在面对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时找到应对之道。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探讨某些特殊的家庭问题时,如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等,可能过于简略,没有深入探讨这些特殊情况下的家庭生活代价。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的家庭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也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是在经历家庭生活的困扰,还是在享受家庭生活的美好,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因此,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家庭生活有兴趣的读者。

《生活的代价》读后感(四):女性的禁锢

某天,我坐哈罗顺风车去外地,在那一小时的路程中,司机健谈得喋喋不休。当听到我婆婆是做便利店生意的、并不帮我带孩子的时候,他语出惊人:带孩子是婆婆的天职,她开超市赚得再多也要帮年轻人带孩子啊! 身为职场女性的我并不憎恨我婆婆不带孩子,她当年靠着便利店养大两个儿子,供书教学读完大学,她奋斗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有自己的成就,我为她感到欣慰。坦白说,她收入比我的工资高那么多,从经济角度上也不应该是她放弃事业回家带孩子的! 从男人口中随意的一句话已经可以看完了一个女人的一生:未婚时可能是最幸福的,结婚后就相夫教子,年老后就继续帮儿女们带孩子……女人的一生似乎没有离开过厨房那个三尺之地。一个女人的自由除了被丈夫的男权禁锢,也会被儿子的男权禁锢。 我弟弟生了两个孩子,在他的孩子未读小学之前,我妈妈是寸步不离地为他照顾孩子,没有儿子的允许,她不敢出去跟小区的老人跳广场舞,更加不回出远门跑亲戚。 正如作者而言,小时候我们希望妈妈时刻陪伴在身边,精明能干,有求必应,她不需要有自我追求,如果她要自由,有自我追求,那么妈妈就不是好妈妈,她不爱我们! 我们生孩子以后想法也一样,只需要妈妈能发挥余热帮忙带孩子,不需要她有因为老了想出去见识世界的念头。如果她有,那么她就不是一个安分的老太太,会被周围人谴责! 我觉得外在的男权压制是次要的,终有一天会被推翻,最致命应该是这种压制下衍生出的女人的奴性心理。 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特别是在我儿子面前。我在上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独立鲜明的现代女性,一下班回到家,我就不自觉地为我儿子端茶递水(这些他自己可以做),做小伏低。有时候我做着这些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奴才,但是不为他做些什么,我心里又不舒服。这究竟是奴性还是母爱? 我也见过我的男上司的母亲,为他带两个孩子,还要每天早上做好早餐给我男上司和他老婆吃,然后再送孙女去幼儿园。周末,我男上司和老婆在家睡懒觉,她母亲带两个孩子顶着太阳去市场买菜…… 这种情况,应该不能再被定义为母爱了,母爱应该是建立在孩子未有自理能力的前提下的付出,像我上司这样的彪形大汉,还需要服侍,那就是奴性了! 女人的奴性应该是最难推翻的,就像当年民国要废除缠足的陋习,很多女人不肯摘掉裹脚布而逃跑一样!

《生活的代价》读后感(五):写作是一扇门:看见你、我、她

“我们要么因过往而死,要么成为艺术家。”

“如果连自身的自由都无法想象,那我们过着的便是一种错误的生活。”

“只有一种生活值得过:我们为之心怀憧憬,也都能安然回家的生活。”

我也祈雨,每一天都是艰难的。

而我喜欢雨。

感谢你教会我游泳和划船。感谢你打字赚钱,在冰箱里备好食物。至于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有事要做,必须继续做下去,必须比你更冷酷无情。

这套书打动我的点不止在于作者缓缓道出了:女性的困境,女性写作的困境。更多感受到的是时时刻刻的交流,或许只有女性才懂得那些细微敏感的,那些流动痛苦的,那些不断挣扎不断打破的。

我记得利维在回忆从南非回到英国的渡轮上第一次有女性鼓励她应该大声说话;书里也有其他女性在她想要有一个安静且贴近自然的屋子里写作时向她伸出援手并且尊重她;她还在文中这么写:我常常会去想一想我的译者,他们大多我都不认识,与其说这些娴熟的译者是在创造我作品的分身,不如说他们为之赋子了新的生命。

隔着时空她也在鼓励并于译者交流,不知道为什么很感动。

如果说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更多的是促使我思考女性与独立空间的关系,去思索女性可以去探索并为自己争取的自由;那么利维的这一系列书让我更多去思索独立空间与我的物理以及精神的关系,当我或许拥有这样的物理空间时,这个房间是暗淡的还是被光照填满的。

“你此刻读到的文字,正是以生活的代价为原料,以数字墨水制成的。”

最后,一本书能带来这么多的思索和久违沉下心来的体验就已经很珍贵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