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着魔读后感锦集

《着魔》是一本由[奥] 赫尔曼·布洛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着魔》读后感(一):这是个什么破软件,

不能看书,只能评论,什么破软件?简直不可理喻,我也不知道这个软件开发出来干嘛?难道只是为了看评论吗?我不知道这个软件什么目的,你有数那你就给别人看有内容,我让别人阅读没有内容没有阅读就一个封面一个简介,然后就是评论完了什么破软件啦,你要不就不要商家,不要害得让别人把你下载下来屁用没有。

《着魔》读后感(二):迷失在故事中

我承认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也着了魔。这是一本没有结局的小说,直到作者逝世前还在修第三次稿。 “您想要的是权利。” “没错,为了正义” 到底什么是所谓的正义?是多数人认可的就是正义吗?民众是否永远是公正的?谎言说了无数次难道就变成了真理?信仰带来的正义是否是真的正义?虚实结合间,寓言般、梦幻般随着“我”医生的角度向我展开,一个流浪汉来到小山村,看这个其中的村民走向癫狂的故事。 “他是个傻瓜,可他的时代就要来了。” 人不能决定其他任何人的命运,但语言可以操纵人的行为,冠冕堂皇的空话让人成为信仰使得人热血沸腾,牵引着人走向黑暗的深渊。马里乌斯作为一个闯入小镇的漫游者,他是巧舌如簧的善辩者,能把之前瞧不起他的村民变得言听计从。人手代替打谷机,只是因为机器加工让太多人丢了面包,这种廉价的论点可能马里乌斯自己都不相信,但是村民被他蛊惑,对他言听计从这就够了。大件总是从小事开始,集体无意识的背后,每一个沉默无言的人也是其中的帮凶。 “她们的时代终结了,她们的权利终结了,大地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本应年轻女性守护大山作为妻子的传统的村子,作者崇尚大地之美,女性在大地里面,她们受到大山的庇佑,她们是大地的化身,译者在译后记中也映射了丰收女神得墨忒尔的神话。马里乌斯他夺走了女性的话语权,他让村民臣服于他、追随着他,把马里乌斯奉为上帝的信使。之前守护他们的大山不是真理,漫游者成为新的救世主。 “一旦所有人都相信癫狂,那癫狂也会变为理智。” 教义使人理智,但人是寂寞的,寂寞的人很容易发疯。投身于非理性的世界,首先是人厌倦了理性,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经历一次有又一次的毁灭再重建,马里乌斯是让村里的人走向癫狂的引子。故事在火把舞开始变得癫狂,第一部的最后以吉松大妈的去世,夏日的气候一刻钟下降了二十五度,生与死的交替新的生命出生是否可以扭转未来? 看译后记才知道原本第一视角的医生“我”在第三稿中变成了日记的形式展开故事线,但之后的走向如何未可知,仍未完成的手稿及残卷没有寄给美国出版商。我的格局也没有译后记那么深刻,人物背后都有相应的原型,充满历史的隐喻与象征。

书很好,但难读也是真的,适合深夜阅读。

《着魔》读后感(三):诞生在死亡之中

刚阅读本书时,我感觉到这是颇具西方古典小说味道的作品。具体说来就是前面几章的节奏十分缓慢,所有人物的登场也是慢悠悠的,以至于作为读者的我都有些着急。作者将更多的笔墨在介绍主人公身处的环境,顺便交代他身份,再透过他的行为或观察逐步展现他的性格,带出他所在的这个乡村都有些什么样的人。并且作者在每个小人物身上都讲述了很多,所以我从一开始以为是以第一人称的医生为主角,到后面以为从外面进入乡村,打破平衡的马里乌斯是主角,再到后面我认为本书更像是群像剧。医生、马里乌斯、农夫、吉松大妈以及苏克……全都是本书的主角。

再就说我确实看了很长时间才似乎弄清自己在看什么,这主要是因为我对作者并不了解,包括其写作环境。直到最后,我才发现本书附了译后记,我要是早点看到就好了。所以我建议翻此书的读者先看下书的最后部分,读一下译后记。看完译后记我对本书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作者布洛赫原打算写三部曲,本书作为第一部。所以很多事情只是在铺垫,还没到高潮。甚至因为布洛赫突然去世,本书相当于未真正完成。

从译者的话中可以了解到,布洛赫是要对这本书进行大量修改的。包括不再以第一人称为主角进行叙事。而这印证了我在阅读时认为这是群像剧的观点。谈下我的看法,或许作者开始想让尽量代表中立观念的医生像旁观者一样讲述这个村庄的故事。但随着写作进行,人物的增加与丰满,仅从医生的角度无法描摹出全貌,而医生作为书中人物,又无法真正做到中立的态度。读者又很容易同第一人称站到同一阵线,这样会影响读者的认知。尤其这还只是三部曲的开始,医生的角色如果太重,后面的两部作者要是抛弃这个角色,似乎又会很突然。这样降低医生戏份,对于整体创作是有益的。当然,以上这些仅是我的个人推测。没人知道后面两部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作者想换个舞台,不再是这个乡村里的故事。

同时译者说布洛赫对司掌农业与谷物的大地女神得墨忒耳情有独钟。这倒很有意思,也是我的缺少的知识。在作者自己的后记中,能够看出作者认为旧的事物都微不足道,未来才一切。可惜作者还没能达成他的目的,毕竟我们都是微不足道。

《着魔》读后感(四):谎言与沉默之海

昨晚,上一位食客留下的鸭鸭陪我读完《着魔》

“别让自己着魔,那你就能帮助别人。” —— “我”,一位隐居在小山村里的乡村医生,记录下一段毕生难以忘怀的事件。而事件中心的人物,是漫游者马里乌斯·拉蒂。 他的出现本来就没有引起村里人过多的关注。虽说人们讨论他是哪里人,丝毫没有真切关心过这个人,在以后的日子里给山村里带来怎样的“血雨腥风”。 他成为农民米兰特的农场雇工。人们还只是窃窃私语,稍微排挤外来人的到来,并没有把马里乌斯放在眼里。 “我”在远处观察着这位漫游者。听到米兰特一家说,有次塞西莉亚开着收音机听广播。马里乌斯冲到收音机前关掉它,还让农妇米兰丁把收音机退掉。这似乎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但没有放在心上。 马里乌斯在人群中坚称他能找到金子,使原本忽视他的人把他的话听进去了。他们知道,金子是魔鬼。但他们更愿意相信,金子能改变他们现状。(他还认为女人的时代终结了。书中有个情节是米兰丁不再有自己的名字,只是米兰特的妻子,是他的附属。) 马里乌斯逐渐获得话语权。这让“我”很意外。虽然马里乌斯在“我”面前总会忌惮三分,他还是表露出对“我”的邻居/产品代理人韦奇的不屑。他口口声声说,机器让太多人丢了面包,应该还以手作,感恩大地的赐予。他心中愤恨韦奇给村里带来打谷机。(有次韦奇被电话那头叫去修理打谷机,正是有人在机器上捣鬼,令它无法正常运作。) “我”不愿看到可怜的韦奇一家被追逐驱赶,借韦奇的儿子得麻疹一事把他女儿罗莎带在身边。这种出面援助并未有大的成效。韦奇的家还是被贴了公告(让他们搬走)。而韦奇也被文策尔及酒醉的流氓混混吊在树上痛揍。 “我”的不作为与少作为,在吉松大妈看来不够力度,不足以让别人知道“我”强势力挺韦奇。做得太少,不阻挠他们作恶,换个角度看,是一种助长坏事恶事发生。 文策尔是马里乌斯引荐来的。给人感觉就是马里乌斯在暗,文策尔在明。他像是马里乌斯的副手与执行者。他曾对“我”说他做的事不是马里乌斯让他去做的,跟马里乌斯有牵扯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文策尔就这么一步步陷入疯魔。除了日常的劳作,他还揪结年轻小伙参加训练,准备在之后进入坑道挖掘,开采黄金。 更让人迷惑(且“我”没有出面阻挠悲剧发生)的是那段神秘的祭祀。伊尔姆加德被献祭,萨贝斯特行凶后的暴死,还有韦奇被吊在树上痛揍,这一切都很荒谬。但村里的人都像是已经着魔那般,加入到“表演”当中。“我”早已看过伊尔姆加德与马里乌斯某夜的“灵魂对话”,却像是被定住一般放任悲剧发生。不敢想象,若是米兰特亲手刺入女儿伊尔姆加德的胸膛,那他清醒后会是怎样的惊惧与悲恸。 吉松大妈、儿子大山马蒂亚斯还有苏克,甚至加上“我”,都不认同马里乌斯那些蹩脚的谎言。不沉默,试图警醒村里的人们,却像杯水车薪。随着坑道的塌陷、韦奇黯然搬家还有吉松大妈的过世,村里的噩梦像是已经过去。然而,噩梦并没结束。人们也未曾彻底清醒。漫游者马里乌斯担任要职。噩梦似乎没有尽头。 译后记堪称本书故事内核与创作背景的深刻解读。诚然,小说本身就已经够耸人听闻了。结合布洛赫的创作灵感来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不禁试问,新生命的出世能否抵抗未知的命运,能否跨越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而在那个充满谎言与沉默的时代,人们能否躲过群体疯魔? 似乎布洛赫的人生结局与时代的现实告诉过我们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