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快乐的死》读后感精选

《快乐的死》读后感精选

《快乐的死》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死》读后感(一):如果真的衣食无忧了,你会选择过怎样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为钱烦恼,为了生活忍受无聊的生活。就像主人公一样。我起初看到简介就很有兴趣想快点看里面的内容。因为其实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如果我无需为金钱烦恼,我会怎样活着,我确实还没想清楚。所以想看看加缪老帅哥为主人公梅索尔安排了怎样的选择。

抛开他获得财富自由的方式不说,梅索尔财富自由后的选择应该和现实中很多人是一样的,会到处旅游,尽可能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渴望爱又害怕爱,满足又空虚中死去。梅索尔去世的时候年纪不大,但我并不会对他的早逝感到遗憾,因为他想经历的也差不多经历了,以后得日子不过是以前生活的重复,虽然也有可能有些差异,但都大同小异。很多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无聊中度过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感,长度并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我实现了财富自由,我应该也会去先来个环球旅行,然后选择喜欢的国家留学两年。回来继续从事目前的领域,只是方向可能会不一样,不考虑钱的问题,单纯凭兴趣去做自己喜欢的方向。也许也会有困难和失落的时候,因为想要有价值的东西,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快乐的死》读后感(二):凑合看,瞎琢磨,别太累。

嚯,加缪的一本小短篇。本来读起来有点小想法,两则故事读毕,这导读和解读看完了反倒是一头雾水。神马玩愣?字数不少,有点头头是道,照本宣科,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读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给你的这答案是这本书的么……比较好奇且感叹而已。

个人浅见,根据记载加缪的风格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不难界定的是其确定的不确定性。自由主义及存在主义,在其经历中相对活跃。虽如此,但加缪早年与其好友萨特所想并无太大分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缪在了解萨特钟爱的大信仰问题时,与其产生了激烈碰撞。虽萨特在当时处在正确路线上,但最后萨特还是意识到自身的信仰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加缪其具备的前瞻性眼光还是有常人意识之外的特性。

再反观这部作品,基于萨特风格的基础,就是简单的“荒谬”,直白的“矫情”。人是人,每个人是每个人。一念间的决定,对错那是世俗观念,所求那是个人意愿。只是表达了人作为个体的不确定性。但!!!并不是宣传人不确定性的导向属于正确性的问题。按照世俗的说法就是“你承担的了你就闹,承担不了你就掂量掂量再决定闹不闹。”

总结:读加缪的书谈不上读得懂,就权当学习了。凑合看凑合想就得了。

《快乐的死》读后感(三):絮语存档

像呓语,也像一场预言,印证着加缪的惶然和整个世界的荒谬。生和死成为一组对照,害怕死亡就是害怕生命,就是害怕自己不曾参与过的人生的猛然终结,因为很多人都并未真正活过,若是真的不惧怕死亡了才是一种彻底的满足和释然。当然不是教你去求死,而是使你去体认死亡,就像感受生命那样,用整个灵魂和身体,去体认自我的懦弱和无知,去体认世界的冷漠和荒谬——完成敞开心扉的“赤裸”和“透明”。斯图亚特·霍尔说:“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这两者常年在我的体内角力争斗不休。我是一个矛盾体。我能感觉得到,我得了一种没有来由的病。我倚靠一些陈旧的记忆过活,变得越来越稀薄。就像戈达尔《筋疲力尽》的诘问:“是痛苦还是一无所有?”是痛苦以至虚无?还是虚无以至痛苦?西西弗斯的滚石从山顶落下又被推起,荒谬使一切都被无限延长,时间的流逝是如此清晰,触手可感。与人群交手再到与自我照面,再再打破自己,再再找寻自己,被现代式的无聊和无意义裹挟的生命如何被还原和重组?于是,我向天空叩问,我向全宇宙叩问,我向亘古八荒叩问……我找寻答案的同时又把答案掷向原处。我喜欢夜晚,喜欢独自一人望星空,喜欢那些古老而原始的习俗和约定,喜欢泾渭分明或模糊的爱和不爱。我喜欢这样的我自己。我把我自己献祭给自己。世界浩瀚盛大,迅速地瓦解又迅速地重生,只我一人向夜晚深处堕去,又快乐,又美丽。

《快乐的死》读后感(四):追寻快乐的路上 你不知快乐为何,那么你在追寻什么呢?

别让佩索阿与加缪在一起,两个虚无的人在一起可以造出一个虚无世界,里面有寻找快乐和不快乐的灵魂。有不被定义与需求定义的生活,有荒诞与追寻荒诞的步伐。

如果已经读过局外人,那么再读快乐的死,就如同已知这个年轻人会长成什么样子,回头看果然他小时候就是如此。所有荒诞都有苗头,所有空虚感都有方向,沿着生长的虚线,望去,就是那个写下局外人的他。模糊了“理所应当”模糊了“既存定义“的他。

开篇即结局,主角杀死了一个下半生瘫痪者的年长者并伪装成一次自杀。他拿走了死者的钱财,死者曾认为可以以金钱换取时间和生命,结果,他愿意用金钱了解自己的生命。这的确是一次“自杀”,是死者希望的了断。有了钱,主角逃离了八小时工作,他走向追求“快乐的活着”的路上,但他还是对一切都平淡的提不起一点兴奋,选择居所,选择朋友,选择妻子或“爱人”,但所有的一切依旧另他感受到难以忍受的寂寞,孤独,荒芜,绝望。 他用环境描写带你走在灰朦的街区,看的到路吧的枝桠的雨滴,情绪都在景与物中。周遭的灰涩与内心的暗淡皆笼罩在小说全篇中。他分明是想要快乐的,可却终不能得。

如此无意义感,无归属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就如同加缪后期所写的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一般,如果已经认定了唯一意义,那么就无法逃离推石头的宿命。主角被告知生命的意义在快乐的活,但他从不知快乐为何,那么一路在寻找快乐的路上,他却不知他寻找什么,那么就如同你从不知道你寻找什么似的,一般意思。

更喜欢年轻的加缪,可以看到依旧有浪漫的基因,即使书中并未写出爱情,但依旧看到他相信爱情。书中充满的荒诞感,但依旧是凡人可以理解的无力感。这时候的他即使希望对这样的人和人性下定义,但也不决绝的不留余地。年轻的他真好,有追逐的味道。

《快乐的死》读后感(五):虚无主义的初见端倪作品

加缪的散文读起来难度非常大,比如《西西弗斯神话》,个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信条虽然通过直接的语言进行了表达,但是想和作者的观感同步,体会虚无主义的痛苦与意义稍微有些难;而加缪的小说则非常直白深刻,比如《局外人》,书中传达的虚无主义的荒谬和痛苦非常具体深刻。但是本书的感受和思考介于《西西弗斯神话》和《局外人之间》,如果要我推荐的话,可以先读本书,然后再去阅读上面说到的两本,也许给读者的感官冲突和思维冲击会逐渐增加。

本小说的人物关系比较简单,围绕主角帕特里斯·梅而索和自己情侣与情侣的爱人之间发生的纠结和波折故事展开,这里边有两层虚无主义,一方面是男主角梅而索,其实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深厚的《局外人》主人公的影子,但是让我大舒口气的地方在于梅而索的结局比另一个男主人公轻松多了,施加在梅而索身上的不是死亡的结局而是对于人生的思考,至少从物理层面能轻松一些。另一方面是一名残疾人罗朗·扎格尔斯的故事,肉体被禁锢的扎格尔斯,却对于精神的自由非常向往,甚至希望可以由梅而索将自己终结,这种对于精神的思考,我觉得是加缪的虚无主义的一个方面的展示。

本书的思想围绕两个主人公的选择展开,也许活着的人看似充满了希望,但是精神上却被禁锢,相反某些选择终结的人看似没有了希望,但是却选择了更为坚定的方向。这里我没有任何倾向或者看法,甚至我觉得可以阅读加缪的作品已经非常幸福了,所以还是希望可以以更为主观的方式珍惜生活。

以上,本书推荐比评分稍微多一些,也是一本窥见加缪人生观的成功小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