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蚱蜢经典读后感有感

蚱蜢经典读后感有感

《蚱蜢》是一本由[美]伯纳德•舒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蚱蜢》读后感(一):关于游戏的定义而非人生指导

这个蚱蜢是伊索寓言里面那个蚱蜢,冬天没吃的找蚂蚁借粮,蚂蚁说既然你夏天唱歌,那就冬天跳舞吧,拒绝了它。起初以为是一本人生指南,讲述该以怎样一种态度去过生活。我不是凭空起的这个念头,书的开头,大蚱蜢死前说起他做的一个预言梦,梦里的活着的生命,其实是在玩着精巧复杂的游戏,而当他把这个事实告诉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就消失了。后续的情节,就是为了解开这个疑惑而进行的。 在全书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压根不是啥人生指南。就是一本尝试给游戏下定义,并在辩论中充实定义,让定义足够的精确,不会过狭窄或是过于宽泛。书名恰如其份,真正排个序,游戏第一,乌托邦第二,生命第三。 当然本书足够的精彩,总算没让阅读变成一碗苦药。那些对话就像看着一场场辩论,定义在辩论中变得精确,也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慢慢得让人理解。

《蚱蜢》读后感(二):我们为什么要玩游戏?

随着《极乐迪斯科》这出大戏的缓缓落幕,我的PS4时代宣告正式结束,当我为它写完游戏测评并拿出一张崭新的《对马岛之魂》准备放入PS5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玩游戏?”

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弱智的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玩游戏就是为了快乐,但是………我感觉自己无法从玩游戏中获得任何乐趣,我只不过是买游戏光盘、把它插入游戏主机、一脸严肃的通关了这个游戏、然后为这个游戏写测评,把它归档之后继续买下一张游戏光盘

那天晚上我突然在思考,我玩这么多游戏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经过彻夜的思考,我还是没能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第二天早上,我又在自己的书柜里翻找,希望能找到一本书,帮我解答心中的疑问

结果我翻出来一本伯纳德·舒兹的《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

《蚱蜢》读后感(三):诡辩的哲学家

无意间开了一本这么正的哲学书。作者用访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探讨游戏的定义,看前三分之一的时候一直好奇,这个探讨的意义是什么,当我突然意识到博弈的英文也是game的时候,我觉得翻译成博弈可能更能让人理解,后来考虑到欧洲的游戏起源就与博弈相似,这就不能怪到翻译,只是作者将游戏定为生命位唯一的追求,还是觉得有点大,不是游戏这个概念可以承接的。 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反驳维特根斯坦无法定义事物的理论,然而,我看完觉得,他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虽然我不太懂,但我的认知里还是有些漏洞,覆盖并不全。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作者的理论基本还是针对于零和博弈,但现在社会中,除了竞技类之外,更多追求的是竞合博弈,在第七章作者有提到零和,但没有以此更近一步讨论,所以我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竞合博弈的环境。书的最后一章,在蚱蜢的仰慕者提出了切实的反对意见后,作者借蚱蜢之口提出了乌托邦的环境,就这么用设定系的方式斩掉了这些反对观点的可能性,而现在社会又有多少乌托邦呢,或者我们真的能建立乌托邦吗,因此这个观点在现在社会不实用。此外,作者用来界定概念的很多词和观点是非排他性的,用于界定别的词语依然可用,所以有点一家之言的感觉。 总之,作者是完成了词语的定义,但只能是他自己设定的环境下,算是学书上的自娱自乐。 看了这本书,看到这些哲学家们扣词扣字的反驳别人,甚至到了诡辩的地步,我突然理解了当初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被投死,真的有点活该。

《蚱蜢》读后感(四):如果人生如游戏

不说别的,一本哲学书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还能看懂大部分内容就已经满分了…

作者真的很懂写作,一开始就是爆炸性言论:“我们应该拒绝工作,全身心玩。”

是的你看到第一页就会满头问号并且跟我一样心里想让我看看你这个小妖精能编出什么鬼话。

但!是!作者的哲学观(即游戏哲学)真的好有意思啊,全书以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式辩论叙述手法一步步剖开了什么是游戏什么不是的核心,而且作者引用的例子都是很好理解又贴合核心的主题(比如体育竞技比如过家家)来辩证自己的哲学思想。

概述一下重点,作者把工作定义为为了工具性价值的活动,而玩则是为了内在价值的活动。

并且反驳了我们经由必须要做的事(工作)以达到为了乐趣(玩)这个目的的主流思想,这也是这几年好像特别流行的话题“没有必要的工作”。

这本书的哲学观很贴合我们所谓的“人生如游戏“这个概念,如果你也有过这个想法那这本书就能更清晰地满足你的好奇与构想。

其实最后一章作者对于乌托邦的设想也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书最后的结局也能看出作者其实对人类的本质没啥信心。

人生如游戏,遵循规则突破障碍,寻找自己的游戏目的,才是真相。

《蚱蜢》读后感(五):人生如戏:游戏的哲学

《蚱蜢:游戏去、生命与乌托邦》是一本通俗哲学,也提供了游戏与哲学思考推理的思路。游戏不仅是普遍的文化现象,而且游戏也牵涉了人类根本的生存境遇是哲学研究的有效问题。 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主张游戏是无法被定义的,并且提出了一种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用来描绘许多游戏的比赛看起来都是类似的,但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本质性意义。而伯纳德舒兹却反驳这个主张,他认为玩游戏就是自愿去克服这种非必要的障碍。《蚱蜢:游戏去、生命与乌托邦》第一部分是提出了对游戏的定义以及为这个定义作辩护的内容,第二个部分是处理游戏生命和乌托邦这三个分类的关系。 通过轻松活泼与充满互动性的对话,反映出书里的大蚱蜢原型是伊索寓言里那个没有先见之明的主角。大蚱蜢在这本书里成了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典范,通过它的的解释和阐述,向世人展示这个值得活着的生命,大蚱蜢住在了自己想象的乌托邦里,不向理想妥协,所以大战盟显然是没法度过寒冷的冬季的,在他与追随者最后一次聚集的机会里,平静地接受死亡。书里抛出的问题是该不该为了原则而选择赴死,不是蚂蚁不是蚱蜢,虽然大蚱蜢的生命是值得活着的唯一形式。生活方式不是被证明是对的,这其实不是重点,而是自己所选择的立场背后的逻辑才是最为重要的,深谋远虑之后在自己的原则上可能是自我矛盾的,但是牺牲一些有利的事物,换取更好的事物,这些也是值得考虑,有正当性有价值的。 从核心游戏或者个别类型的游戏中得到一些启发,对于所遇到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与某些难解的哲学问题一样,但是不管是所知道的还是所不知道的事物,人们时常都无法探论,如果事物是已知的,就不需要再去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事物是未知的,也无需要提问,因为不知道所要提问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在寻求一种定义的时候,是在探究之前已经有了了解,但是哲学的探究过程是一种恢复系统,让定义一再地呈现出来。但哲学又不是单一的形式,还有各种各样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的一种确定的形式就是让人们变得主动并且有探究的精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