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访英伦》读后感摘抄

《重访英伦》读后感摘抄

《重访英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访英伦》读后感(一):评《重访英伦》

先说《留英记》吧:

如久旱于沙漠的旅人,偶然瞥见一湾清泉,这篇对我求学之旅扫清了好多困惑。

讲到了美式定量社会科学和英式定性社会科学的区别,也讲到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区别,一个是前期调查,一个是后期维稳。甚至讲到了社会科学的起源,(美国社会科学来源于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英国社会科学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

马林诺夫斯基这位功能主义大师也出现在了费老的笔下,让我得以一窥老人家严谨治学的精神样貌。

“悼爱玲·魏金生”这篇,看得我热泪盈眶。当代女性和工人享有的权利离不开这些奋力疾走的前辈。

费老平实温暖的文字下,藏着一双对社会深度观察的慧眼。

《重访英伦》读后感(二):另一个“费孝通”

费孝通先生是研究社会学的,但在我们法学领域内也是十分有名,《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可以说是法科生必读书目。

之前读过费老的这几本书,最近又系统集中地读了他的著作,除了以上最知名的四部,还读了《社会调查自白》《重访英伦》。《重访英伦》中的文章大部分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有写于1962年的《留英记》。

《重访英伦》是费孝通老先生的随笔集,既有对英国社会事件的自由评论,又有对个人求学经历的回顾总结。如果说《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著作让我们领略了费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伟大的学术成就,《重访英伦》则让我们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费孝通——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出抉择、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费孝通。《重访英伦》像是一块拼图,与费老的其他著作一道,拼凑出更为完整、更为生动鲜活的费孝通形象。

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思想随笔,费老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平白质朴的,像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者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向我们讲述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的智慧。这让我想起了瞿同祖老先生,在读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时,也是同样的语言风格,侃侃而谈,十分随和,内里却是十分深邃的学术思想。

在书中所有文章中,《留英记》放在了第一篇,读起来与其他文章的表达和气质确实有扞格不入的感受。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百放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紧接着就是“反右”和“引蛇出洞”,知识分子噤如寒蝉,“不敢高声语”。而这时学者所写的文章,难免掺杂了浓厚的意识形态痕迹,不得不彰显自身的“政治意识”和“反帝立场”。丰子恺老先生1958年写过散文《扬州梦》,在轻灵飘逸的文字中,也无可避免地揉进了政治话语。

这也是为什么《留英记》会出现许多与之前文字截然不同的表述了。其实也可理解,就像费老在《社会调查自白》一书中所说的,在那个动荡年代,他不仅没有害人,还用各种隐秘的手段保护一些人。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处处掣肘,言行不由己,能够明哲保身,不做指鹿为马、深文巧劾之事,已是洵属难得了。如费孝通,如钱钟书,他们坚守了知识分子的底线,显现了不凡的风骨。

《重访英伦》读后感(三):行走中的文化相遇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个短途航班上,你左侧的乘客不小心打翻了手里的苹果汁。乘务员小姐迅速地递来几张餐巾纸,有几滴果汁险些沾到了你身上,换来他们歉意的笑。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

有人将目光投向这里。他的目光触碰到这个小小的插曲,他脑海中描绘着乘客手里的商务电脑和公文包;空乘脸上职业但宽慰的笑容,转向不慎被沾上果汁的乘客,又多了一丝歉意。他正想象着这几分钟事件背后的社会关系,他力图在具体中建构多种身份建立的秩序。以上就是一个人类学家的工作日常。

费孝通先生的《重访英伦》也是如此。《重访英伦》是如何将庞杂的社会关系,织成一张细密又井然有序的网,全倚仗于对个体与具体的敏锐力,又离不开将它们抽象成理论的思辨能力。

《重访英伦》介于田野报告和田野日记之间。这些文字将人类学者客观素朴的理性抽离显现出来,又隐隐体现着与同往昔的沟通,对所熟识文化的情感介入。对人类学者来说,这种冷静与赤诚是尤其必要的,又是极具张力的。

书中所涉及的专题,家国想象,煤炭工业,教育体系,大学架构等等,都可见这种冷静与激情的张力之网。

《重返英伦》的第一个专题围绕着一位对航班旅行不满的欧老太太开展。在国际航班偶遇一位欧老太太的事件不断发生着。欧老太太好像厌恶着繁琐的填表,登记,对往昔不复的厌恶,和英国贵族的骄矜在几个行为中就能体现出来。比如欧老太太不会大声喧哗,但会小声念叨嘟囔,生气时兴许还用着敬语。生完气面对身后的乘客,欧老太太会挂出一张雍容闲雅的笑容,这种笑容是很有距离感的。这些行为早已成为英伦贵族的身份标识,而模糊了个人特质。因之,在谈论往昔的航班旅途时,欧老太太那些个人化的感叹,才让这场谈话擦出些许火花。

事实上,欧老太身上就代表着一种迈入中年的英伦,无论是容貌,气质和文化态度。这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进入人类学视野的原因了。

住房的煤炭危机,或是一场大学教授的辩论,背后都是同样的逻辑理路。他们弥散于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类,又聚集于英伦极其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质。

始终期待当下的人类学者用隐忍的客观,克制的激情,穿越多种气质交织成的身份,编织着这张社会之网。

《重访英伦》读后感(四):中西文化的相遇

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梦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固步自封与走出去完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不论是当代还是现代,能够走出去又回来的人寥寥无几,但真正心存理想,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而作出贡献的人,必少不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

费孝通几度深入中国乡镇和小城镇研究,写下《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江村经济》等文学巨作,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勾画出的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让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象征之一,他所留下的巨大财富足以为后世所敬仰。

他曾先后两次去过美国,写下《美国与美国人》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美国以及美国的社会与文化。也曾在初访英国时写下学术自述《留英记》,并于再访时写下《重访英伦》,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英国人民生活的现实问题。

此次湖南人民出版社、领读文化借由费老先生诞辰111周年之际,特别编订了一套八种十二卷的“费孝通文存”重磅推出,旨在通过新版《重访英伦》中所包含的费孝通初访英国的学术自述《留英记》,与再访英伦三岛后写下的系列文章《重访英伦》,展现英国制度下的社会与人民生活生存现状。

如果将其列为游记式文章,费孝通经由自己独特的视角、切身的体会,记录下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以观察引导书写,以书写引申思想,达到人、物、思合一的境界。如果将其列为学术性论述,费孝通在游历的过程中,基于主观主场审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写下近世西方文化典范代表的英伦三岛及其人民生活真实写照的直观感悟。

例如他在书中写到:天下一家,以前是一个理想,现在却成了一种需要,也可以说是空运时代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了。高速交通工具的发展虽让世界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其根本早已动摇了根据一个国家主权观念所建成的政治体系。

再如费孝通提到英国因重视工业技术而导致农业被遏制,成为被人控制的把柄,如若再不重视农业的发展,将难以维持其经济地位。同时费孝通经由独特的视角审视英国社会现状,发现复兴农业在英国是十分困难的,就看英国是否有能力转移社会的重心到乡村建设中去。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费孝通的乡村经济体系在英国有着相同的适用性,或许这便是费老著作历经数十年仍能从中获得巨大影响的缘由吧。

《重访英伦》读后感(五):社会学家眼中的英国是啥样的

选择读《重访英伦》,是因为我很喜欢英国。但我已经错过了出国留学的最好时机,未来也不打算去了。我对英国的好感,主要起源于初中开始读的英国作家写的小说,比如《简爱》《鲁滨逊漂流记》。工作后,我又喜欢上了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几乎每一本书里都描写过英国普通人悠闲的下午,喝着下午茶,吃着小蛋糕。这个场景是我期待的未来生活的样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费孝通是谁。所以这本书的序,可能是我近半年以来读过最差的一篇,差到我差点放弃读这本书了。还好我在翻了几页看不下去以后,我开始读起了正文。如果说序言像一碗冷掉的肥腻红烧肉,那么正文就是一道温度刚好的西湖牛肉羹,看起来清淡,喝起来内涵丰富。

就我个人狭隘的读书见解,一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的学者,他们留下的文字作品大多是晦涩难懂的,除非读者对他研究的内容做过一些了解,或者很喜欢这个学者研究的内容。

但是费孝通的文字让人读着就很愉快,通俗易懂且没有废话,特别能让读者进入情境。正文的第一篇是《留英记》。这篇文章通俗来说就是一篇“高级流水账”。作者先从留学生费用的来源讲起,接着讲到了自己去英国留学的专业——人类学,再讲到了自己被国内老师提前“安排”了马林诺夫斯基作为导师,然后他是如何真正成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最后说了马林诺夫斯基如何指导他学习,以及帮助他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毕业论文——《江村经济》。

那这篇文章是如何变高级的呢?首先在留学费用这方面,作者点明了不管是哪种公费,留学费用并不是慈善,是有一定政治引导性的。其次是他在国内被安排好去国外要选的导师,以及在国外真正被这个导师选中成为学生,这段经历表明了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方面暗暗的较量了。而最后作者通过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表明,为什么国外很多书籍作者要感谢经纪人,因为经纪人确实能掌握经济命脉。

《留英记》是本书中唯一一篇写作时间稍晚的文章,但距今也有60年了。其他文章都是作者在英国留学时写的,或者刚回国时写的,距今有75年了。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像是和你闲话家常的长辈,他会告诉你一些他过去的经验和想法,也告诉你他是如何得到这些经验的。他不会像其他大人那样告诉你他一定是对的,他觉得听不听随便你。

如果你想了解英国,了解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最后祝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阅读愉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