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水》读后感1000字

《山水》读后感1000字

《山水》是一本由冯至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1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水》读后感(一):《山水》感情细腻

《C君的来访》写C君被社会现实同化了。他说:“我从前对于旧礼俗的反抗曾经使全体的亲友目为败子,——如今呢,我这次回来,他们却同样地欢迎我,赞美我,说我比从前“进步了””。说真的,我也是在比从前“进步”了,烟也吸上了,酒也喝上了,从前无论如何也不肯去做的事如今先是委曲求全,后是司空见惯地也都做过了."

《怀爱西卡卜》:“城市和人一样,要慢慢地生长;生长太快了,就未免有些地方不实在。”

农业专业的学生P君是一位有爱的人。他发了无限的感慨:“我是这样的我一个人,觉得事事可以用感情讲得通,人人都是可爱的,而无时不想帮助他人。但是事实呢,没有一个人得到我的帮助******所谓情感是看不出来的,威力反倒受人崇拜。我们在炉边纵谈一晚人类的爱,赶不上一个说谎的人在群众中大声一呼的万分之一”

《山水》读后感(二):山水有情,人生可悟

山水构成了我们难以磨灭的印象,相比山水之外,平原陆地的意象更加深刻得多。观山水映衬着人心,人心赋予山水意义。文学家笔下的山水则又比我们的感受还要深刻镌永得多。 冯至先生《山水》散文集,把许多有意义和至情至性的山水连接起来,使它们有了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式,表达的背后又透露着人性的力量。 《蒙古的歌》里,从蒙古的地理人文和人群特征说开去,延展到跨越语言的民族歌曲上。作为筵席上助兴的歌曲,蒙古歌来得突然,而它那做买卖人心底的调子无疑太过灰暗,作者细究之下竟是悲哀于马死的歌,“妙龄女子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作者写道。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是特别的一篇,写的是一件幽隐的事。关于生命的无趣,不仅是艺术家们无法加以表达的,而且是被他们所深深误解了的。那些他们眼中的天使,实际的情形是,也许未染俗事的心头充斥的只有孤独罢了。尽管我不完全赞同,但对作者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实而已。 《山村的墓碣》提到作者对村人墓志铭文里対生命寄托的思考。人们一生到㡳最关注什么?他们怎样度过了一生?因墓碑的永恒,也永恒地提醒人们想起、思考它。 《山水》抒情化的笔融游戈于人的精神和物质之间,并建立联系。山水有情,人亦有情;山水至情至性,而人亦至情至性。

《山水》读后感(三):《山水》

前两篇散文很像是碎笔,也像是记叙文。

冯至的感受力很强,很会形容。他描写从满洲里到苏境的感受:窗外的景色、车上的人都不是昨天的了;写不谙世事的无名少女性格宁静,像是一朵百年才开一次的花,不知道百年内年年开落的桃李做了什么匆忙的事;写在爱西卡卜村短暂的旅居生活,比喻其像是自己误了一班火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结缘。

他喜欢记录彩色,记录与世隔绝、静谧和乐的山村。山村、原野等山水是冯至心里的慰藉,是他内心渴盼的和平、安定生活的一个写照,是他选择的态度。《山水》里的每一篇散文笔触都很平实、淡泊 ,语言像一条静静的小溪流淌,只有那偶然表现出的战时生活的恐慌、草木皆兵,才让我靠近实际的时代背景。

冯至记录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歌颂人的伟大、人性的美好,赞叹无名人士的坚守,我想正是因为他经历过灾难、战争,愈发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渺小的正向力量。但他绝不是一个泥于安乐生活的个人,当不合理成为常态,状况纷纭,他选择写杂文,用笔战斗。回望昆明、回望山水,大概是疲倦生活中向外张望、梳栉心灵的小窗口吧。

《山水》读后感(四):山水, 是放纵,是情怀,是独一无二的意境!

《醉翁亭记》中有句话是这样讲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翻译过来就是醉翁的关注点不在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而这句话放在冯至身上就化作了《山水》这部散文作品,读过字字句句,犹如享用了一顿饕餮盛宴,余味无穷。《山水》让我们珍视自然的重要性,开始倍加珍惜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C君的来访#中,C君的到访勾起了两人青年的回忆,对酒当歌之时,两个人感慨着彼此的变化,感慨着青春年少的无奈和拘束,感慨着逝去的年华。回顾今日,两个人的见面是多年后的计划重逢,两个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又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他们心里清楚,是时间变了,是岁月变了,不变的是那藏在心底里的青葱年华。

在#两句诗#里,冯至分享了个人对于阅读的一些看法,分享了自己钟爱的两句诗,让我们明白了在他心底的那份心境。夹带着一本书,去山里散步,散步而夹着一本书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天然的矛盾。去山水中间是一种放松,带着书去山水之间是一种从内而外的释然,在山水之间,在阅读之间,两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一个自然荒废的村庄,无人踏入,无人问及,周围都是一片荒芜的景色,但一切在扭转之间又存在了新生的可能性。历经波折找到的水源,山坡上一望无际的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

《山水》中每一篇文字都彰显了无穷的力量,作者无时无刻不再凸显着对于宇宙真理和万物之美好的一份向往之情。综合来讲《山水》以自然山水与人,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托,凸显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个关系,个人与宇宙之间的一个关系对等情况,让我们明白短暂与永恒的意义所在。

《山水》读后感(五):冯至在山水中涤荡灵魂,舒缓愤怒的情绪

如果说在《伍子胥》一书中我找不到冯至的灵魂摆渡人,那《山水》这本书便是直接给了我答案,恰好此书后记是1946年冬天,在《伍子胥》出版之后。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游访祖国各地,留下无数精美的诗篇,自然的美景对于任何一位诗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自然的无形浸润下,我们所有的情绪都可以被抛诸脑后,就静静的感受自然的魅力即可。夏日到来,燥热不已,若去到山林瀑布间,淋淋清泉的凉水,即便生活中有再多烦恼也不及这几滴凉水的作用,整个人都是自然的,哪还有什么社会的纷扰。即便是冯至在颠沛流离中,又怎能忽视眼前的云南昆明独一无二的气候与风光呢?

在这十几篇中,写作的地点也是十分多样,国内国外都有,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读书人大抵上都是如此。求学时周游各国,然后因战乱开始“周游全国”,时间地点的变化他的心情也不断在变化,直到在昆明开始沉静作品上开始有了新的突破。从《C君的来访》到《罗加诺的乡村》这七篇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在迷茫,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他在不断抽烟喝酒,想象着蒙古的故事,唱着悲哀的歌曲,悲哀着人生的意义;更悲哀的是世界人民彼时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在西伯利亚,在柏林见到的争斗、苦难不断触动着诗人的内心。“如今那幅死面具早已失落,而它的复制却传遍了许多欧洲的城市。带着无边的微笑好像在向我们谈讲着死亡的三味。”

回来到了吴淞和海岱山是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夹着书去森林中散步,读着贾岛的名句“独行潭底影,树息树边身”。他的心情似乎好了很多,即便是妻子在赣江路途中病了许久,他也依然能够被赣江两岸的景色所吸引,感受山水间的清净。当然活跃的鱼儿不断嬉戏又是生活的乐趣,他那自幼生长在海边的妻子也被欢蹦乱跳的鱼儿在心情上治愈许多。

靠近热带地区的昆明有着罕见的四季分明的气象,更重要的是它许多未被打扰的土地,可曾记得伍子胥遇到的那位短发青年,即便是在林泽间依然认为那是片刻栖息之地。可昆明不同,在这里的山中,冯至呆了两年竟可以和一位世代生长在这里的老翁不说一句话;他随意钻进的森林,都有着人类历史演变千年的印记,即便是少量人途经,也没有大肆破坏这里的安宁。山谷、溪流、水源等等都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他可以尽情感受自然在此处伸展,不必担心任何打扰,雨季中他期盼着树木尽可能得到更多滋养,而他也是在同这些参天大树一起接受着大自然的洗涤。

他感受到“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对待那些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着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近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