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冷水坑读后感1000字

冷水坑读后感1000字

《冷水坑》是一本由金特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水坑》读后感(一):一本人格分裂者的思想漩涡

同事见我在看这本书,《冷水坑》,可能书名奇怪吧,百度了一下,然后说文艺青年呀。我反驳道,我不是,这书看得让人头疼。是有些头疼的,看不懂的时候甚至想给2星并骂到“这是本什么垃圾”的程度。

277千字,我大概看了一个月,拿起来放下,不甘心又拿起来。那些晦涩难懂的人类语言,对我来说带着点劝退的深刻。但不可否认,作者一定程度上也在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那种能跟上他脚步、速度的阅读习惯,用什么方式培养的呢?生硬地、不管不顾地拽着读者的膀子,就那么往前走。

你来不来吧?

《冷水坑》先给了一个下马威,本来以为是一本讲诉东北生活的小说,没想到是精神生活,更没想到是那么强烈的愤世嫉俗。日常体悟自己就是那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不,小巫见大巫。看不懂,那是因为我还没有接触哲学,还没有遇到生命中真正的坎儿(是的,我开始惯性怀疑自己)。那些马上要冲破天的不甘心,混乱交织的认命与绝望,资源争夺带来的仇恨、飘忽不定的根和由此而来对归属感的寻求,都以带着壁垒的语言真切地摊开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丧失了共情的能力。明明那么热切的想表达,却又用某种密语隐藏遮盖,这本小说仿佛在找什么人。那个人明显不是我,我是被它抛弃的那个。“我就这么说了,你爱懂不懂。”是的,第三篇《暴风雪》我没看懂。逐字逐句地读着故事,旁观了那么几个人,完了。你要问我故事情节,我现在能回想起来并转述给你,你要问我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不好意思,我不知道。

《冬民》看得我馋嘴巴舌的,刚咂么出点味道,没了,就一序章,勾引着我去买一整本呢。一个渴望被理解尊重,却被强势老婆(其实更多的是周遭人群与既定化的模式)和性格乖戾儿子冷漠地围追堵截之下,无奈突围的出租车司机在书本中寻找出口的楔子。他靠近书本,寻求思想上的温暖与坦然,却在被照亮的同时与周围更加格格不入、愈发孤独。这是焚书能带来的解脱吗?是被摧毁后的解脱吧。可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即便被摧毁了,还有很多人继续活着(以各种方式),所以我真的很好奇后续的发展。

《罪与爱》是最喜欢的,可能因为突然看懂了。书里的人物一下子露出了我熟悉的身影,虽然依旧磕磕绊绊的,却终于能够牵着衣角往前走。

总体是什么感觉的呢,看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一片森林中找到与树干相同颜色的菌,找到了一瞬间福至心灵,然后下一秒作者又关上了我们之间连接的门。我又看不懂了。我身在尘世中,可又好像不在,是这本书让我见到了一部分的尘世,甚至开始以为我没见过的就是真实。而这其实也意味着,无论是书中的哪一个人,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可自圆其说的整体价值观,有自行运转的逻辑(即便他们痛苦);而我的可以随意被打破,不过是因为这种闭环的、能够轻松溶解掉外界异象的精神世界,我目前没有。由此产生外强中干的自己,可以任意被推到,之后随时陷入消极避世得以喘息和修复。

嗯,我也有点病。

《冷水坑》读后感(二):冷水坑:一部揭示人性深处的力作

在浩瀚的书海中,有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那就是《冷水坑》。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部揭示人性深处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冷水坑》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 《冷水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偏远山区的故事。在一个叫做冷水坑的地方,人们过着平静而简单的生活。然而,随着外界的侵入,这个原本宁静的山谷变得不再安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冷水坑》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善良、勇敢、智慧、坚韧等美好品质,也看到了贪婪、自私、懦弱、短视等丑恶行径。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正是这种复杂的人性,使得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既有选择坚守信念的勇气,也有选择妥协的现实。 《冷水坑》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斗争,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作品中,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得不与自然展开激烈的斗争。然而,在这场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因此,他们开始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主题的呈现,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冷水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个作品中,人们凭借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冷水坑》以一个偏远山区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同时,这种视角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现实生活的问题,从而得到启示和反思。 《冷水坑》是一部揭示人性深处的力作。它以其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让我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因此,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部作品,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面临过类似《冷水坑》中的困境?我们是否也曾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善良、勇敢、智慧和坚韧的品质?我们是否也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是否也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省。 《冷水坑》还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让它们与现代社会相融合?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冷水坑》还让我们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然而,正如《冷水坑》所展示的那样,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冷水坑》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让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给每一个读者带来启示和反思,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勇敢地面对困境,更加珍惜自然资源,更加珍视传统文化。

《冷水坑》读后感(三):笔记丨心是乌漆墨黑的,给你个太阳也没用

金特的小说真是让人出乎意料,劲儿很冲,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读更对味儿,就像在凛冽寒风中喝一瓶冰镇啤酒的感觉。他的情节、场景、语言、对话、独白无一不令人惊奇。他依托东北的社会背景塑造了冬洲人群体,在思想体系、精神状态、生存境况上都给以深刻的描绘。这不仅是“贴”着人物,甚至是血肉粘在一起。

读金特的小说,很难不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情感充沛得几近癫狂,思辨极强的大篇幅独白和对话,舞台剧式的情节转场……小说里面大段大段对话和独白并不多见,尤其是,作者不是通过对话来完成故事,而是在讨论理念的同时推进情节。

喜欢摘抄金句的朋友会发现,金特的小说里,金句俯拾即是。但不要忘了,作者写的是小说,每个人物的话都需要结合语境,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生活经历来解读。何况,这些对话和独白充满着冲撞,是作者借由文学叙事的思考,而不是结论。因为我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在矛盾中生活的。

金特的小说很有舞台剧的氛围,而且群戏很多,《冷水坑》里打麻将、群鬼对话、群殴,你一句我一句,却丝毫不乱套,读起来也很带劲。故事情节也都不复杂,但原型都很清晰。《冷水坑》是段铁马的历险记,讲他穿过黑树林看矿工们闹赔偿款;《冬民·序章》是群氓对精神世界的压迫,讲两个酒蒙子讲述各自的困境,最后以家人焚书结尾;《暴风雪》是自然环境下的人性复苏,讲江女士在丈夫被捕后,只身走入暴风雪;最后一篇《罪与爱》还没读完。

这几篇小说都是开放式的结尾,换句话说,给人一种没写完的感觉。可见,作者无意于讲故事,也无意于做文本实验,而是用文学叙事深入存在本身。小说里很多地方都触及“权力”这一主题。书中人物都在权力之中(不是权力之下)生存,不是表层的争权夺利,而是深入到了理论层次。在作者笔下,权力既是人毕生的追求目标,也是人的精神依赖。权力是人异化的根源。没有权力,冬洲人则不复存在。

另一个引起大家关注的是作者的语言。作者用东北方言写作,这很冒险。通常,我们觉得,东北方言接近于普通话,所以在写作中很难表现出精髓。但实际上,很多有音无字的东北话,经过作者的文学话处理,都十分鲜活、生动,表现能力极强。这里面不只有插科打诨,还有真正的对存在的思考。

还有一点,因为金特书写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祖辈父辈乃至孙辈都有共同的目标,即得到稳定的工作(但到了孙辈会有偏差)。所以,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出场的时候,总是连着工作、家族一起介绍的。

比如,金砬子钻井机操作工金广同的儿子修巷工金宝镇,这小子偷煤有一手;北安屯老挖煤工孙云国的儿子,挖煤工孙小利,白天挖煤,晚上开窑子。介绍女性时,不仅要介绍父亲,还要介绍公公,如老关儿媳妇儿,边壕子掘进工张德奎的三闺女,张燕红。

这种人物介绍方式,我上一次读到还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人物总是和性格、经历、出身连带一起出现的。这种介绍人物的方式,不仅仅是文学笔法,在我们这里,确实是这样介绍人的。但这种介绍方式,到了孙辈,就有些不灵了,因为孙辈大多数都出去上学了,毕业以后很少回来。

以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