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是一本由毛汉光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元,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读后感(一):中古地缘的门阀消亡与政治史论

中古时期的中国,地理因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地位。地缘政治直接导致了国家的整体策略,战术运用,外交手段,开疆拓土与御敌之术。两魏期间的多次战役就能直接的彰显其地理环境之于战争后果的影响。中古时期核心集团的转移,亦是如此。北魏孝文帝的宏图之志,即做全中国的皇帝,彼时虽经百年之经营,占据大部份中原地区并有效控制了关中,并迁都关中,但其国人仍然喜居云,代,并等区,于是国之中心一分为二的构局,造成了后乱的一个必然的因素。

东魏北齐,高欢控权时期的军事统治与北魏洛阳时,大不相同,前时北方大臣冬来夏回,是为雁臣,后者则自己亲身上马,穿梭于两地之间。并得以让动乱的次数在核心之地的爆发次数几近于无。拓跋氏建立的核心政治区,历经北魏,东魏,北齐,时经约二百年,直至北齐灭亡。核心地区被关中取代。其衍生的“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则成为之后隋唐统治阶级之主干。本书在梳理这段历史的时候,脉络清晰,资料详实。

及至关陇时期,可谓是中国政治体系一个大变革,并且一朝政制与整合的府兵制对之后朝代的影响深远,算得上是一项大奠基的政治策略。而让府兵将领与土地发生关系的谋略与牵制,与其说是赋予其贵族的奖赏机制,不如说是一种有效的附庸捆绑。这让关陇集团后期变得牢不可破之关键性团结手段。

文武合一至文武分离,这本身就是府兵制度式渐衰败的根本原因,但内部的腐朽似乎也是一个逃脱不掉的命运循环。唐朝后期的藩镇势力之崛起与难以管制各自为营,也是府兵制衰亡的一个拖尾效应。安史之乱后,更是无所顾忌,藩镇间的相互战伐与五代的吞并成为了连年祸端,频繁的戏码延绵不断。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著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托底的政治史论。新史学的再研究与探讨在名家学术上加以深入也探析,并之于其“关陇”理论之拓展。精彩绝纶的门阀消亡史与不断演变的中古政治史变迁,在历史的生息与消散间转眼千年。史学大咖毛汉光先生的新书,值得探究与学习,其严谨致敬的史学态度更是新史学之光。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读后感(二):看史学大咖的书,总是让人通透!

开年读的第一本史书,是毛汉光先生的《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上下六百年,谓之中古时期。这段时期除了隋唐大一统时期,基本都处于政权林立的乱世。

人们往往对盛世关注较多,而对乱世关注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乱世留存下来的史料也少,而这极大的限制了我们对历史发展全貌的了解。

之前读了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对南朝初期政治运转有了总体的了解。这本书恰好补充了南北朝的其余部分。

上下六百年,若干个政权,很容易写得零乱。而作者立足核心区和核心集团的转移,拓展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从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开始写到北宋开国,把这段历史政治变化写的分外明朗。

北魏到西魏北周,核心区被“关中本位”取代,核心集团逐渐衍生出“关陇集团”,成为隋唐统治的主干。但关中地区从各方面来说都难以与关东竞争,安史之乱期间,关中联合富庶的江南都难以战胜关东即是明证。所以一旦人力主导的关中统治全国模式失去核心凝聚力,关东地区将成为国家的重心所在。

藩镇魏博的二百年兴衰跌宕,正反映了国家重心从关中向河东河北地区的转移,五代至北宋,河北人氏逐渐占据政权的核心,最终成为主导全国的统治力量。

读这本书,除了了解中古政治历史变迁历程,还可以学到史学研究值得借鉴的路子。毛汉光先生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正是基于陈寅恪先生的“关中本位”理论,向前向后拓展各二百年而成。站的高,看的远。站在史家大咖的肩膀上,找到可以拓展研究的价值点,这种思路和方法是值得史学后辈们学习的,也是各种研究都可以借鉴的。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读后感(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各篇提要(AI版)

昨天写了《社会史论》的提要,《政治史论》懒得写了,于是尝试用AI解决。还蛮好玩的。

先简单说下全书结构,《政治史论》共八篇,其中:

第一篇《绪论:中古核心区核心集团之转移——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之拓展》是对全书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二篇《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分析五胡乱华局势下,拓拔氏如何建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这一概念既是对陈寅恪的拓展,也是毛汉光学术成果中的重要发明。

第三、四篇《晋隋之际河东地区与河东大族》《北朝东西政权之河东争夺战》都是对云、代、并集团转化为关陇集团时,过渡地区(战略要地河东)的研究,此部分可与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第十四章《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对读。

第五篇《西魏府兵史论》,从府兵制入手,通盘检讨“关中本位”与“关陇集团”的初期架构与内容。

第六篇《五朝军权转移及其对政局之影响》,将视野转移至南方,是对东晋、宋、齐、梁、陈的研究,此篇终于祭出了作者惯用的量化方法。

第七篇《魏博二百年史论》,是个人最喜欢的(田承嗣情怀),也是毛汉光“中古二论”中戏剧冲突最强的。

第八篇《五代之政治延续与政权转移》,陈述国家重心的东移与职业军人之主导地位,依旧采用了量化研究的方法。

考虑到全书体量比较大,所以只选取了第二、四、五、七、八篇让AI做提要。因为这五篇是网传“复旦大学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课程参考文献”中特意提到的。

闲言少叙,正文开始,性感AI,在线提要~

本文探讨了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核心集团与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拓跋氏在统一中原后,将豪门贵族迁移至云、代地区,与当地居民杂居,形成国人群。这一措施对核心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魏洛阳时期,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出现分离,这为核心集团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汉化与不汉化之间的分裂导致了核心集团的内部矛盾。

北魏核心集团对核心区的独占性也是该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核心集团甚至采取了独占土地和人口的措施。

六镇动乱时期,尔朱氏集团崛起,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该集团对核心区的控制和扩张,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北魏末、东魏、北齐时期,侨州的出现成为核心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侨州为躲避战乱而迁移至核心区的民众提供了避难所,同时也促进了核心区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核心集团与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这一时期核心区的崛起和繁荣。同时,核心集团内部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纷争,这些因素对核心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北朝时期,河东地区成为东西政权的争夺焦点。诸多裴氏、柳氏、薛氏等大族纷纷卷入这场纷争,各自支持不同的政权。其中,裴氏的洗马裴和南来吴支倾向于西魏、北周,加强了宇文氏在盐池以南的势力。而中眷双虎支则全部仕于西魏、北周。东眷裴氏中,裴宽的影响最大,他率领家族追随孝武帝入关。柳氏和薛氏也有各自的支持方向,柳氏旁支多仕于东魏、北齐,而薛氏南祖的安都子孙则仕北魏。这些大族的地方势力对当时东西政权争夺河东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汾北浍交的争夺战中,齐将斛律光、段孝先的经营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而在北周的反攻中,宇文泰派遣冯翊王元季海和开府独孤信率军二万向洛阳进发,展开了对东魏的攻势。

总的来说,河东地区的争夺是北朝时期政治纷争的重要部分,各种政治势力和大族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沙苑之战到北周反攻,这一地区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权力更迭。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东西政权之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冲突,也反映了地方势力的政治影响和族群关系的复杂性。对于研究北朝历史和政治制度的人来说,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上族群关系和地方势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魏时期,宇文泰政权下的军事集团对府兵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宇文泰通过建立以关陇地区为核心的军事集团,逐步确立了府兵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贺拔胜集团和侯莫陈悦集团余部等军事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府兵制度的完备,西魏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力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同时,西魏社会势力的分析也揭示了府兵制度的社会基础。关中地区的侨州和氐族势力为府兵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地域和人员支持。这些社会力量与军事集团的结合,共同推动了府兵制度的发展。

在府兵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六柱国十二大将军的统属及其辖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将领通过各自辖区内的军府组织,实现了对府兵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度逐渐从职业军人向征兵制转变,这一过程也反映了府兵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此外,西魏府兵制度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央辐射的意图。通过二十四军的设立,府兵制度得以全面推行,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设计不仅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提升了西魏的整体军事实力。

综上所述,西魏府兵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陇军事集团的权力分配、府兵地区的社会背景、将领的统辖以及中央的辐射设计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府兵制度的完备。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增强了西魏的军事实力,也对后来的北周和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提出,在唐玄宗之世,关中本位政策被破坏无遗,安史乱后,唐长安中央政府结合东南财赋,尚不能彻底击溃河北藩镇,显示出关中作为国家重心的形势已经改变;黄巢之起,进一步破坏中央与东南的联系,自此以往,在自然平衡的状态下,关东渐成为中国的重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而以军镇为单位的职业军人成为强有力的社会势力。这些职业军人具有浓厚的地缘因素和权力欲望,对于抽象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君臣之义等感觉不强烈。安史乱后出现的这一社会势力一直未被学者重视,传统的说法都认为藩帅违抗朝命、自署僚佐、自立留后,这是表面看法,藩帅亦有苦衷,即使自命其子为留后,亦必须军校牙将拥戴。有的藩帅想效忠中央而与牙军利益冲突时,其结果也不好。

综上,本文探讨了中国中古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关中本位政策、士族势力、职业军人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这些分析,试图揭示历史的真相。

在五代时期,职业文官和军人集团在政权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职官吏的禅代现象普遍,大族和一世官宦在政治延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后唐时期文职官吏膨胀,为后晋、后汉、后周等朝代的职业文职官吏之延续奠定了基础。在军人集团方面,初期追随者和巢将归附者是政权转移的主要力量,羁縻势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李克用集团和河东军人集团的兴起与凝结,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五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圈内竞争激烈,各集团间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了政权的转移。

总的来说,五代时期的政治延续与政权转移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文职官吏和军人集团在政治格局中各有其位,彼此间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竞争。这种复杂的关系网构成了五代时期政权转移的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提醒人们在政治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政权转移的复杂性和必然性。

五代时期的政治延续与政权转移揭示了一个多力量角逐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