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心之路》读后感摘抄

《游心之路》读后感摘抄

《游心之路》是一本由[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 [美]德安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心之路》读后感(一):浑沌的故事恶搞了三个失败的圣人

在“内篇”中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版的“浑沌故事”把神话变成了恶搞这种幽默特征。对于溯源性的神话故事,读者在一开始都会有所期待,而这种叙事显然打破了一切期待。故事中人物的表达与刻画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南海、北海二帝被描述为想“报浑沌之德”,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矛盾的是,他们也明确表达了实施暴力侵犯的决定:“尝试凿之!”此外,故事还通过各种手段将读者从主人公身上抽离出来:读者不会认同这些人物,不会把他们当作榜样,更不会被要求效法他们。尽管读者目睹了一场谋杀,但这种抽离,使他们不用再耗费同情或愤怒的情绪;因为这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体验,而不是激烈的情感投入。同时,抽离效果与意外的转折结合起来,让读者从道德主义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实际上,浑沌的故事恶搞了三个失败的圣人:其中两位是无能的儒家圣人,他们拙劣的尝试导致了一场灾难;另一位则是天真的道家圣人,他轻率的行为导致自己过早夭亡。

《游心之路》读后感(二):genuine pretending

借用西方哲学能够更好把人们带到庄子思想的幽暗曲隐之处,不过整本书也有在几个概念中打转转的嫌疑,当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是庄子研究里面很惊艳、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至少看到了新意、说话也说得清楚,不像一些书说来说去还是什么也没说。 作者认为庄子把人生看成一场游戏,聪明人扮演好一个个角色、认真地共情,却不必承认自己的身份,“如同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以防止名给自己带来的异化、以及命运的偶然性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因此真诚给人带来异化、名实相副成为一种规训,而游心使人得以自保,人的本质应当就是一张“小丑牌”,最好的生活方式是“genuine pretending”。(真的很适合和海德格尔对比研究……)对庄子的幽默、叙述手法的阐释(残疾人等等)也很鞭辟入里。幽默瓦解了全德之人的崇高感,又讽刺了无趣的现实秩序。 “真实假装”还可以被这样概述:它是一种关于如何以没有目的的方式巧妙地漫游于世间的哲学。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社会——除了有那些容易对人造成伤害的事物,这个社会还忙于将“本真”的机制强加于自身,并要求每个人(这也包括了那些学术与哲学著作的作者们)都应该是特别的、有趣的、创新的;而这种哲学至少告诉了我们,如何像隐于市井的隐士一般,在这样的社会中免受伤害。 刚好踩在自己最感兴趣的点上,非常喜欢!

《游心之路》读后感(三):虚和谦卑的关系都不知道,扯什么感觉好像有点创新的『真实假装』,你逗我呢

前面还有点新意,越扯淡后面越不像样子,拜托作者再重新研究一下儒家,一知半解就开始瞎剖析。我承认作者的专业学术精神可以,但是看的文献和引用的范围真的是太窄了。好多算是中国文化基础的认知都没意识到,那还研究个什么劲。

9月28号那天,在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买了盲盒,拆开两本书中的其中一本。

书已经寄给朋友了,回家才发现书签落下了。只能说先锋有水准但是难卖的书放进盲盒里了。

这本书的核心关键字『真实假装』,你们可以简单得理解为认真的在扮演。很有意思的视角。不过我个人批判性的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功课做的不够深,他觉得儒家提倡的『诚』和『一致』是导致虚伪的根源,而庄子道家是对儒家的一种批判和化解,我觉得他部分说的有道理,但是他也根本不了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儒家和道家所言的虚,有一部分重叠,那重叠的一部分就是虚有一点谦卑的意思。。。整本书都把虚理解为『真实假装』,而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以谦卑来表示尊重。引用了那么多研究论文,关于实和虚的解释都没提到谦卑两个字。鉴于这一点。这本书给五⭐给三⭐真的不能再多了。。。。我管你是不是外国人,谦卑啊,谦卑你都读不出来还研究个什么中国古代哲学。不给两⭐真的,看在海德格尔和尼采的份上,我宽容一点点,但是还是觉得这个家伙,汉学有问题就不要自己瞎胡乱解读中国古代哲学。

《游心之路》读后感(四):探究“游心”之路

用西方哲学的认知来试着理解诠释《庄子》,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现在能够读到这本书,也是带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开始阅读的。不同与现代社会普遍传统认知的儒家思想学术不同,老庄学术常常通过在哲学理论的范畴中来进行研究解读。老庄哲学,一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悠久哲学的智慧!

书名里的“游心”二字,就已经很打动人心。可以说这是庄子的核心智慧,《庄子》开篇第一篇《逍遥游》即表达了对于各处闲逸游性心境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游我自己觉得也是可以理解为自由的,自由的跟随人的内心走出来的一条路,这就引发出了本书要讨论的重点:真诚。

真诚的对面,我们可以想到的就是伪、诈。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经典思想学术论著都以真善美为推崇标准。然而,真诚是否够真、够诚,这种追求极致以及本源的思考,就是这本书探讨的内容。所谓开辟了一条挑战传统儒家思想里关于“真诚”的研究,也就是在这里进行周详严谨的论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论述点是对于儒家思想中的那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反驳论述,即对于自己的反复怀疑反复诘问,是否也会势必由己及人的造成对他人的怀疑不信任,这样的矛盾会导致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对待一切事物的彻底真诚之心!心存怀疑的待人处事之道,是不是就会产生个人表象与内在的不一致,书里说的“不协调”就是这个。或许儒家思想的内容或多或少会有这一部分“知行不一”的现象存在??这对于我一个初读此类哲学观点对比的人来说,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帮助自己更好理解这些哲学思想内容的方法。

说到方法,本书中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关于庄子哲学中的“幽默”之道的阐述。想到幽默,或许跟严肃谨慎的哲学理论关系不大,然而哲学家们也都挺热衷于研究幽默,以及幽默之于人类生活处事的影响。由“幽默”引发而出的“百搭牌”概念,真的更让我需要再认真的用心品味一番,区别于知行不协调的概念,“百搭牌”的“真实假装者”到底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这本书不是一本仅仅阅读一遍就足够的书籍,对于庄子的“游心”哲学之道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探究。

《游心之路》读后感(五):新瓶装老酒

以异域眼光解释庄子,可以上溯至东晋的支道林,其影响以至于今。我们也早已不以其说为洋。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是如此。那么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Moeller)和德安博(PaulD’Ambrosio)两位洋学者对我们的百家诸子是否有令我们耳目一新的观点呢? 反正见惯了儒道之争的我是从未见过以扑克牌喻儒道之别的例子。 当然,小丑牌之一管是不足以窥此书全貌的。 书中还特意明辨了儒家之诚与道家之真。 这两个概念出自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Trilling)所著的《诚与真》(Sincerityand Authenticity)一书,这里的”诚”指的是现代西方的“真诚”(Sincerity),偏重于”生成中的人”(humanbecoming)对自我真诚的情感承诺,而”真”其实是本真”(Authenticity)或伯特·卡莱奥所谓的“zhenuineness”,意喻彻底地回归人生与世界的真相。 这个真相是什么?不过是一场荒诞的扑克游戏:人人参与,没有规则,于是也无所谓输赢。与其坚信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规则与价值,不妨对一切报之以幽默。 李劼先生对儒道有一句很中肯的评价,“孔子是天真的世故,庄子是世故的天真。” 在人间世的这场纸牌游戏中,儒家学说只是看起来充满规则与世故,骨子里流淌的却是尼采式的快乐天真的酒浆,在牌局中恪守着以真诚为核心的角色模范伦理。而道家的精神,尤以庄子式的玩世逍遥背后,则是比叔本华更加悲观的对牌局偶然性本质的洞若观火。 长久以来我们通过庄子的何种趣闻故事而将其与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相提并论。实际上,庄子的逍遥之游更像是萨特所谓的‘超稳定’(meta-stable)境界:其哲学形象无限接近着现代以来的”反讽主义者”和“真实假装者”:“他们永远无法把自己看得很认真,因为他们的自我及对自我的描述都只是偶然。”而这或许便是我们当局者所迷之处。 我们常说旧瓶装新酒,而《游心之路》倒更应该被称为新瓶装老酒之作,在西方哲学的视阈中用黑格尔的辩证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些品洋酒之法法重新品鉴庄子思想的老酒,果然别有一番况味在心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