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行星经典读后感有感

行星经典读后感有感

《行星》是一本由[英]布赖恩·考克斯(Brian Cox) / [英]安德鲁·科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9.90元,页数:2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星》读后感(一):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

打开这本以铜版纸印刷的《行星》,浩瀚的星海足以点燃成年人童年时在夜晚仰望星空时的渴望和幻想。从小的科普和教学告诉我们,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除了地球之外,我们所生活的太阳系还有八大行星,其中也包括了后来被踢出八大行星范围内的冥王星。天文对于孩子来说,反而没有那么奢侈。有着无限想象力的孩子在仰望星空时往往更有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而成年后的我们拘泥于眼前的苟且,反而渐渐忘记了头顶上已经不再明亮的天空,以及忘记了童年时对天文和科幻的想象。

好在我们还有书籍,好在我们还有像BBC一样的媒体,让我们看尽了人间百态国家斗争之后能够把视野投向更加遥远和深邃的宇宙。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大国博弈的斗,BBC在中国的名声大不如从前,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来自BBC的科普代表着探索前沿和对世界的浪漫想象。

这本书一共分了足足五章,介绍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首先把目光投向水星和金星——他们是离太阳最近的两颗行星。作者不仅使用了大量照片和遥感来描绘它们的景象,而且非常自由的介绍了金星和水星成为的历史以及我们在这几个行星上探索的成果和留下的印记。

来到第二章,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存的地球。除了地球,火星也是被人们认为最容易或者说最可能具有地外生命的行星。作者绘声绘色地编写了火星的历史并且介绍了火星上的自然情况,详细的阐述了火星上不存在生命的结论以及曾经有过此种猜测的前因后果。虽然火星上不存在生命,但浩瀚的星空中一定含有着其他的生命存在。行星科学家阿斯温认为火星在人类的未来扮演的角色会非常重要,将来我们如果能够登录火星,一定能在探索地外生命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木星和土星分别被安排了一章,他们在太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木星被称为众神之父,是体积最大的一颗行星,直径可以达到地球的10倍,而质量是地球的320倍。我们对木星也有着相当可观的了解。2007年黎明号太空探测器从美国升空,展开了对木星的探索并且收回了许多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资料。在木星上有着和地球曾经遭受过同样的遭遇,也就是小行星的撞击。研究木星探索木星也会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些保障。最美丽的当然是土星,土星的周围环绕着62颗卫星,并且形成了一个环,这让它成为太阳系里最独特的行星之一。这一部分的同样介绍了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对土星探测的成果。这些探测不仅让我们对土星有了更多了解,而且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温柔土星环让我们看到了美的所在。

最后就是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被踢出了行星的冥王星。它们虽然离我们很远、离太阳很远,但是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到最后一页,最后的结尾令我们陷入深思:为什么我们要探索星空、探索宇宙?在我们找到另一个宜居星球之前,难道不应该优先解决地球上正在发生的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愿出发,那么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如果我们放弃前往远方的努力,那么未来也不属于我们。所以天空不仅仅是大国竞争的疆场,更是人类共同努力探索的方向。

《行星》读后感(二):关于行星,我们正需要这样一本极致科普与思考

读大学时,曾看太阳系相关的纪录片。纪录片里的太阳滚烫且可怕,围着它运转的行星们,既受它照拂,又受它炙烤。天体之间,小心维系着平衡,一边躲藏着陨石和小行星的攻击,一边与太阳维持着或近或远的距离,维持它们的现状,彼此都不轻松。

这就是我对太阳系的大概认知,随着时间的推进,绝大多数细节都已经记不清了。甚至连一些模糊的印象也没有了。生活如此繁忙,谁还有闲心关心地球之外的事情?或者说,谁还关心除自己和家人之外的事情?

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获得一本名为《行星》的彩色科普书籍。书本封面简洁有力,行星两个字醒目的印在黑色的星球上,像一种颇具冲击力的邀请。

翻开书页,黑色的星空目录页放着7颗行星图片,它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就这个,太阳系里的行星们,我们要讲述他们的事。”

一页页翻开,一张张精美的星球高清图片映入眼睛。有一种回到大学,重看记录片的感觉。甚至比那种观看更震撼、更细致、更能深入体会。

讲述从水星和金星开始,以太阳为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我们展现这些行星的历史和未来。

47亿年前,太阳系还是空无一物,经历漫长的演变和等待,足够多的气体和尘埃汇聚,它们一点点的积攒和成长,慢慢由近及远,围着太阳,长成了7颗行星,它们大小不一,环境各异,它们的形象和样貌深受太阳的影响。

水星作为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对它的探索过程一直是最难的,既要躲避太阳的灼烧,又要适应其独特的运转轨道。几十年来,科学家们用尽 各种技术,才探得水星一些一点样貌。在《行星》这本书里,详细且细致的讲述了人类的探索过程,有探索的历史,探索的工具,以及工具的应用原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列举了关键人物的照片及其重要论述。探索过程之艰辛,内容之详尽,读过一边,我仿佛也跟着科学家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异常艰险的水星探索之旅。

依次地,每一颗行星的探索都是按照人类的探索历程,一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在探索中,我颠覆了以往对行星世界的刻板认识。第一次细致的了解到,原来下着酸雨、流着浓硫酸的金星,在遥远的过去,极有可能存在过生命;原来我们心心念念的火星,高山和盆地有着地球难以想象的高度差,而且,它干燥、荒芜、冰冷.......与人类想象的理想家园相去甚远。

金星、地球、火星,它们同样位于太阳系的宜居位置,它们都是稳定的固态行星,它们都有可能出现生命.......但最终被证实,现在,优胜者只有地球。金星像地球的未来,它或许曾在太阳不如今天的时候,拥有过事宜生命成长的环境,但最终在太阳的膨胀下,滑向向温室气体包裹的地狱。火星则像我们的未来,它存在过河床,还有干冰。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太阳的光芒更靠近它一些,生命也会慢慢升腾。

还有巨大的木星、冰冷的土星,以及围绕它们运转的木卫和土卫们,我们的科学探索之路,始终没有停歇,始终在为充分认识它们而努力着.......

《行星》这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足够丰富的细节,供我们了解行星的全貌,并对更多未知,抱有浓厚的期待。而且,比看纪录片更满足的是,内容是静止的展现在眼前,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想象、去消化、去学习和记录,去感受动态的星空,以及它们的运动之美。

这是我认为,最值得时常翻阅和细品的一本书。除了内容,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警。比如,“如果我们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呢?”、“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可能永远沉睡在摇篮里。”、“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如果我们不愿意出发,那么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如果我们放弃前往远方的努力,那么未来也不属于我们。”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宇航员乌尔夫说的话:“有生以来,我眼中的地平线变成了曲线,在它之上是一道闪烁着深蓝色光芒的细缝,那就是大气层。很明显,这并不是我曾听说过的空气‘海洋’。它看上去如此脆弱,使我心生恐惧。”

太阳系拥挤而苍茫,地球以一条薄薄的大气层,赋予我们生命和意义。但它又是那样脆弱,像一个随时会破碎的梦。希望我们在这场梦里,多一些尊重、爱护和期待。

《行星》读后感(三):比三体故事更震撼更引人泪目的行星世界

《行星》,【英】布赖恩·考克思,【英】安德鲁·科恩

这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冰雪世界,一个悬挂在太阳系冰冻区域之中的淡蓝色球体,被厚厚的云层所覆盖,这个星球的平均温度为零下213摄氏度,伴随着这种极端寒冷而来的是近乎静止的大气。

这是一个人类在寻找世外桃源时发现的高温炼狱,是一个充满迷题的星球,布满嶙峋岩石的荒凉之地,地表温度高达485摄氏度,而大气压则高达90个标准大气压,整个星球被二氧化碳完全包裹,即使最顽强的地球生命形式也无法生存。

这是两颗气态巨行星,这意味着它们主要由氢气和氦气组成,只要它们再长大10倍左右,就可能爆炸而变成恒星,我们的太阳系就会有双星系统了,天上就会有两个太阳。

想来上面这些描述对于着迷于科幻和三体故事的读者会有很熟悉的感觉,所不同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出于作家的想象力,而是真实存在的。它来自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科普新书《行星》。

这本书的作者是粒子物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的布莱恩·考克斯教授,他的学术经历和人生经历都非常丰富,他在瑞士的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研究革命性的强子对撞机项目,在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负责的国际项目是为巨人阿特拉斯和CMS探测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进行升级。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他作为流行乐队的一名键盘手也小有名气。

但他最被人熟知的应该是作为BBC科学栏目的主持人,这本《行星》就是布莱恩·考克斯教授与BBC科学栏目组的负责人安德鲁·科恩一起为大家描述了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诞生和演化、星球的奥秘以及星际探测的历程。

艺术家的这幅画呈现了一颗被称为脉冲星的死亡恒星。围绕着它的环绕盘类似于在年轻恒星周围发现的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碰撞和合并,从而形成了行星。

太阳刚刚诞生的时候,围绕着它的是一团巨大的尘埃和气体云,随后大量的时间让足够多的气体和尘埃在这个绕着太阳旋转的大盘子中聚集成岩块,又慢慢变成靠近太阳的四颗岩质行星,就是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它们的形成方式是几乎相同的,但经过47亿年的时间,现在看起来却是截然不同。

古怪的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以48千米/秒的速度在公转轨道上运行,作为比较,地球的运行速度只有30千米/秒,说它古怪,不仅是因为它有一个独特的高离心率的椭圆形公转轨道,还因为水星的大部分的地壳和地幔都不存在了,只有一个巨大的核心绕着太阳高速旋转,它经历了什么?

神秘的金星曾经是人类寄予希望的地方,科学家描绘的金星是一个充满史前沼泽和潮湿森林的地方,即使没有复杂的有感知能力的高等生命,至少也有简单的生命,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星球。但经过探测,它地表极高的温度和大气压完全是生命禁区,它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金星已死的悲剧。

姊妹星球火星和地球。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1个多一点天文单位,火星和太阳的距离是大约1.5个天文单位。现在的火星只能接受不及地球一半的太阳辐射,正午时刻的温度超过了20摄氏度,而凌晨的温度只有零下120摄氏度,极度寒冷又极度干燥。但终有一天,地球不再适合生存,从距离上来讲,火星是唯一一个人类可以抵达并移民的行星,或者现在的火星只是暂时被封印,将来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新家园,毕竟除此之外,人类无处可去。

“朱诺号”拍摄的照片值得在艺术画廊里展出,这些照片展现出木星错综复杂的云层以及动荡不安的天气系统。

木星和土星是两个巨大的气态巨行星,也许读过这本书,更想称呼它们为地球的守护者和宇宙的艺术家。从人类的角度看,木星扮演了一个伟大的保护者的角色,吸引着那些可能对地球构成撞击威胁的天体。书中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来形容“这位“行星之父“为人类在地球上安居乐业铺平了道路。从那以后,它慈祥地俯视着我们,用它那巨大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安全“。

土星的形成

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能体验的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神秘,它是一切艺术和科学的源泉。如果一个人鲜有情感,不再驻足沉思,不再惊叹瞠目,那么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已经被蒙蔽了。“太空中也是如此,不止有黑暗寒冷和令人绝望的广袤,还有如木星和土星带来的如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廊般的世界、最美丽的风暴景象和熠熠生辉的土星光环。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惠更斯号”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

太阳系的巨大范围从中心处炽热的太阳延伸到外围神秘寒冷的柯伊伯带,行星探测器承载着人类探索行星的巨大热情和希望,这本书中讲述了无数个在星际穿梭的探测器和外行星探测任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卡西尼号“和”旅行者2号“。

卡西尼号是人类向外太阳系派出的最先进的探测器,经过13年多次与各个天体非凡的邂逅之后完成了探测任务,最终在土星大气中化做一个充满荣耀的火球。当时NASA喷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挥泪告别卡西尼号。而旅行者2号更是飞向遥远的海王星和天王星,目前已经正在向更遥远的星际深处飞行,它的微弱信号会持续到2025年,然后在发射48年之后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络,朝着仙女座北部名为罗斯248的恒星继续前进。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挥泪告别“卡西尼号”。

太阳系和太阳系的行星或者有终结的一天,但这些注入了人类智慧的星际探测器终有一天会带来新的希望,是否可以想象,在某个现在还未知的星系,人类的后代遥望已化为璀璨星云的太阳系,继续讲述着《行星》的故事。

《行星》读后感(四):星空中的脚步

2021年12月,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空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发的詹姆斯·韦伯红外深空望远镜正式起航,历经半年多的时间抵达拉格朗日点2号并展开调试完毕,于2022年7月11日,由NASA发布了其拍摄的第一张全彩图像,展示了46亿年前的星系团SMACS0723的红外影像,标志着人类探测宇宙的脚步踏上了新的阶段。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也将代替为人熟知的哈勃望远镜为我们带来更清晰,更炫酷的宇宙照片。

而一件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的事情同样发生在46亿年前,那就是太阳的诞生。太阳的巨大质量作用下,周围的物质随之运动,慢慢形成了以八大行星为主,参杂小行星,彗星,尘埃等共同组成的太阳系。虽然太阳系之于宇宙甚至之于银河系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星系,但太阳对于这些行星来说,已经足够庞大。

太阳的质量越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巨大引力吸引着行星们的围绕。八大行星形态各异,颇有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感觉。总的来说,分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岩石星球。土星,木星两个气体星球。天王星,海王星两个冰星球。其实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属于气体星球,只不过太冷了,气体都凝结成了冰,就像二氧化碳凝结成干冰的状态。由此排列我们可以看出,距离太阳近的内四行星都是岩石为主,距离远的外四行星都是以气体为主,因为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人们对太阳系的记录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最古老的苏美儿文明的泥板中就有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记载,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也频频出现各个行星的身影。然而人们真正派遣探测器去近距离观测,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本《行星》便记录了人类探测太阳系的全过程,为我们人类了解这个宇宙,了解起源,了解未来,都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震撼。

一段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

400年前,伽利略通过自制的33倍望远镜看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来有星球不绕着地球转,由此验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地球平庸理论。直到上世纪哈勃望远镜的升空,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人们才真正知道,太阳也不过是茫茫宇宙的微小尘埃而已。

1977年旅行者计划在先锋号探测器的探路之后进入太空,向着土星和木星进发。旅行者2号一路探测了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并拍下了由39张照片组成的太阳系全家福,人们才发现,地球,不过是一颗白蓝色的小圆点。该项目的首席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也因此写下了《黯淡蓝点》这一经典著作。

水手号,先锋号,旅行者号,卡西尼惠更斯两“兄弟”,一个一个的探测器接连不断的出发,到各个行星周围环绕拍摄,分析大气,验证着人们在地面上的猜想。《行星》中记录了大量行星探测器的工作过程,直到目前,旅行者2号仍然在工作,经过计算,它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尽管NASA为了让它飞的更远而永久关闭了它的镜头,但旅行者携带的金唱盘将随着它一同前往宇宙深处,走向未知,在无际之中,留下属于人类的痕迹。

一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展示

随着探测器的接连发出,人们之前的很多猜想成为幻灭。金星,人类眼中的富饶肥沃的第二家园,已经被证实为有毒的高温大气所笼罩。旅行者1号去往木星的卫星之一泰坦,也基本是同样的状况。但卡西尼号对土卫二的探测也为人们带来了惊喜,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首次发现地球之外可供生命存在的环境。

对于岩石星球来说,再怎么观察,再怎么猜想,都不及真正登陆这个星球来的直接。而火星,正是其中的最佳选择。火星的距离很近,自转周期25小时,公转周期两年,从这些基本数据判断,火星是相对更适合人类移住的星球。火星上大量的水蚀痕迹也让人们充满期待,机遇号,好奇号,毅力号火星车相继出发,火星漫步,收集了大量火星的地表信息,模拟火星气候演变,为火星的兴衰历史理出来龙去脉,也为我们探索行星的宿命提供了样本。

我们对于宇宙的探测仅仅迈出了一小步,虽然我们看到了各不相同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但其中的一些奥妙我们至今也无法解释。木星上的大红斑是木星自观测以来就从未停歇的巨大风暴,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将何时停止?都是未知。

2020年,中东,中国,美国相继发射了各自的火星探测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进程中必将越走越快,越来越稳,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刷新认知的信息传到地面,为我们揭示更多的宇宙奥秘。

一个哲学三问的思辨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三问的课题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内驱动力。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的起源,似乎都隐藏在星际之中。“如果想知道我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就要了解地球的历史以及孕育地球的太阳系”。于是我们观测恒星,我们探测行星,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观测它们?

因为我们地球拥有透明的大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比例刚好协调成了透明的效果,让我们即受到大气的保护,又能无遮挡的看到宇宙。当夜空升起,繁星闪烁,这是浑浊大气下看不到的景象。如果我们生活在浑浊大气的星球,也许永远也不会产生探索宇宙的念头,因为地面观测这一基础都不具备。

一种资源获取的方式

我们探索宇宙并非仅仅为了哲学思考,也不是吃饱了撑的消耗能量。当人类数目发展到一个程度,仅靠地球的资源必然会有满足不了的一天。化石能源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粮食危机也时刻紧绷着弦。生态环境更是饱受破坏。人类从其他方向获取资源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宇宙中飘荡着各种富含铁,砖石等物资的小行星,这对地球资源的补充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通过探测器的探路,我们知道了太阳中哪里冷,哪里热,哪里有超强的辐射,这样在后续的动作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规避风险,用更适合的方式加以应对。也许我们最终哪也去不了,只是呆在地球上,但这些方向的确立,可以让我们在极端状况下多一条路。

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

《行星》一书精美的展示了各个行星的图片影像,各种探测器拍摄的和通过观测模拟合成的。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行星的风采。珍贵的历史图片,实验室中的测试图片,让我们了解了观测历史中标志性的时刻。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加之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BBC鸿篇巨制纪录片宇宙恢弘史诗《行星》同名图书,厚重的纸张全彩印刷,更完美的展示着以上的一切。

千奇百怪的星球,有的有大气,有的有星环,有的全是火山,有的全是冰雪,还有的全是风暴。还有太阳那样始终如一的沸腾。当看过这本书,感觉宇宙中地球的存在真的独一无二,条件太苛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宇宙诞生的138亿年里,人类的出现至今不过一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是短短几十年。且不说宇宙,就连地球本身我们都并不了解。千年智慧的传承在百亿年的长河中相形见绌,只是窥其一二。但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知其一二。

有幸在这样一个时代,见证人类探索的脚步,人们永远不会停止前进,去猜想,去幻灭,去探索,去验证,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目标,也或许,这正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行星》读后感(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康德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事实上,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的大文学家屈原就曾经酣畅淋漓的对天发问,作出《天问》一诗: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

虽然直至如今,我们仍不能回答出屈原在两千多年前的《天问》一诗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但人类却从未停下过探索星空的脚步。

让我们跟着《行星》一书,一起走进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宇宙星空。

一、我们并不孤独?

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星球吗?宇宙中是否还存在着其他像是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

事实上,这个答案一直颇具争议。

很多人都相信着外星人的存在,UFO、飞碟等等传闻在今天依然屡见不鲜。

但就目前为止,地球确实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星球,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外星人的存在。

然而在过去,这可就不一定了。

研究表明,火星和金星,在过去可能也曾是一颗智慧星球。

火星,这颗红色星球因为大气层的消失而走向没落,然而在4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时,火星的状况也曾如地球一般。它也存在海洋与河流有着活跃的地质活动,以及复杂的表面化学成分,其中就包括那些能够形成生命的原材料。

目前各种运行在轨道上以及火星表面的探测器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搜寻过去甚至现在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帮助我们理解这颗红色行星如何从太阳系黎明时期的一颗候选的生命伊甸园,演变成了今天所见的寒冷荒漠。

金星,它曾经是人们眼中富饶肥沃的第二家园,但现在我们已经证实他被有毒的高温大气所笼罩。然而很久以前,金星可能也是一颗环境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或许在25亿年前,在失控的温室效应开始破坏金星温和的气候之前,甚至可能也曾经存在过金星人,尽管我们对这个具体的时间点非常不确定。

综上所述,了解火星、金星的过去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两颗行星可能曾经一度都非常宜居,也可能都孕育过生命,然而现在只有地球维持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及一个孤独的人类文明。

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屈原开始,全世界的人们就一直对宇宙星空有着无限的好奇与浪漫的想象。

无数人曾仰观宇宙,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句与篇章,留下了无数浪漫传说与宗教神话,并由观测星空,逐渐衍生出了包括占星术、观星术在内的各种学说。

然而在过去的无数年里,所有的学说,所有对宇宙星空的猜想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已,直到有一天,一个美国人打破了历史,让人类首次真正触碰到了星际。

1969年7月,“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指挥“阿波罗11号”登月时,给全人类留下了一句印象深刻的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那是人类首次接触到给我们留下无数瑰丽传说的月球,第一次有人类在月球表面登陆,他们改变了历史,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然而人类并没有因此而驻足不前,事实上人类从未停下过探索星空的脚步。

最近的数十年来,人们借助各种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探测器,已经跨越了距离的鸿沟,造访了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和部分其他天体,并迈出了飞出太阳系的第一步。

比如,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020年,我们就见证了“天问一号”的发射,看到了“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

到如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7月25日10时03分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

三、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的是,有许多运用在医疗、军事等方面的最新“黑科技”,都是人们在探索星空的航天项目中得来的灵感与经验。

所以,每当官方公布出人类对探测星空又迈出了一大步的时候,总会冒出那么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

有人认为,国家应该把花费在探索星空中上的时间与功夫,运用在医疗卫生等民生科技上,而不是浪费如此多的宝贵资源去探索遥远的星际。

事实上,这样的看法不在少数,而且哪里都有,不分国界。

《行星》的作者也曾被人无数次质疑过:在耗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寻找另一个宜居星球前,为什么不优先解决地球上正在发生的问题呢?

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如果想知道我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就需要了解地球的历史以及孕育地球的太阳系。因为我们是地球的孩子,也是太阳系的孩子。了解历史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我们的存在置于宇宙变迁的大背景之中。如果只将想象力局限在地表,就忽视了宇宙空间中的巨大宝藏以及我们身处环境的脆弱性。

因此,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地球这个宇宙尘埃上,会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决定蜷缩躲在太阳系的角落,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决定为争夺宝贵资源而相互斗争,将自身限制在一层薄薄的大气之内,把活动范围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岩质星球的二维表面上,而不是头顶已由星光标记出的宇宙三维空间。拥有无限资源、极致美景和无限开发潜力的太阳系就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我们不愿出发,那么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如果我们放弃前往远方的努力,那么未来也不会属于我们。

四、毁灭之日

太阳系的故事并不像我们曾经认为的那样,亘古不变,其实它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地方。当一个行星世界凋零时,另一个行星世界就会繁盛。在太阳系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只有一颗行星长久保持了稳定,那就是——地球,它保持了至少40亿年的宜居状态。

地球距离太阳只有1.5亿千米,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其表面温度在零下88℃到零上58℃之间,这个恰到好处的精准位置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气候环境,尽管也曾经历了冰河时期和大型天体撞击事件,但是它仍让生命维持了近40亿年的不间断演化。然而,现在我们已经确定这一状态不可能永久持续。

所有的恒星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太阳也是如此。它与宇宙中的任何一颗恒星一样,并非处在一种静态停滞的状态,所以,它总有一天会衰竭。

有一点没人会怀疑,当地球80亿岁时(距离现在还有35亿年时间),最终的毁灭将会出现,就像曾经可能出现过生命的火星与金星这两颗姐妹星球一样。

五、结语

作为与BBC电视纪录片配套的同名书籍, 《行星》中配有大量精致又美丽的插图,其中很多都是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太空影像,我们可以从中得以窥见宇宙星空的美丽与神秘,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观看这个我们一直生活其中,却从未真正见过的太阳系。

作者布莱恩·麦考斯教授和安德鲁·科恩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为我们讲述了天体物理学,并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系与各大行星的起源与诞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