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喜剧的秘密的读后感大全

喜剧的秘密的读后感大全

《喜剧的秘密》是一本由贾行家 / 东东枪 / 吴琦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剧的秘密》读后感(一):喜剧的秘密藏在语言中

喜剧的秘密是什么?如果怀着拿到一本武功秘籍或者教科书的期待翻开这本书,那么注定会失望。阎鹤祥将相声和脱口秀视作“前世今生”的关系,但这本书并没有系统性地告诉读者脱口秀所谓的“前世今生”,而是以对谈的方式呈现一场“文本表演”,原本视听结合的体验转而完全依靠视觉对文字的捕捉,但耳边依然可以响起每位演员的声音。

少了些段子和包袱,多了几分真实与可爱。在问答中,看到了喊出“这个世界是我守的坟”的建国对脱口秀真正的在意,呼兰周奇墨是如何拆解完整个创作后再去找到那个抓手,王勉爸爸笔下那个铁锤小朋友的形象也已呼之欲出。

每个演员对于脱口秀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他们甚至不屑去定义它。喜剧的秘密就藏在他们的语言中,而语言需要我们去用心感受和维护。

整本书里最值得好好琢磨的其实是阎鹤祥那篇,对于脱口秀的未来,作为相声演员的他可能看得比脱口秀演员自身还要深入与长远,当他提到“教育不是说你来跟我学,而是我引导你变成什么样的人”时,你就知道他所谈的内容可以完全跳出脱口秀和相声的范畴让人进行一番思考。

《喜剧的秘密》读后感(二):笑吧!再不笑就来不及啦!

一些人是从巴斯特·基顿与卓别林“斗法”开始接触喜剧的,一些人是从马三立、侯宝林上“春晚”开始的。周星驰和郭德纲的拥趸也很多。有的时候这些人会打起来,有的时候这些人不会。有的时候他们加入彼此,有的时候他们排斥彼此。无所谓。他们笑起来的时候,没有区别。

爱笑和爱不爱喜剧是两回事,不过如果你总爱笑,你在生活中不是一个海派清口演员,因为经常会因为忍不住笑而讲不完一段话,那注定要接触喜剧的核心——幽默与癫狂。不过当下,人们总是先接触到“癫狂”。就像婴儿时候味蕾的发育和长大了不一样,那个时候吃啥尝到的都不是味道是触感,什么都是一团黏糊糊的泥。突然有一天,孩子对着路边飘香的炸鸡味觉爆炸了,发出了一声癫狂的尖叫,接着笑了出来。

酥脆的炸鸡,金黄的油脂,美滋美味。有人为此发笑,垃圾食品便是无罪的。而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能吃的“垃圾食品”与代谢能力是相关的,人的代谢水平有数,能吃掉的肉类与糖油混合物也就是有数的。

吃一点儿无伤大雅,笑一笑烦恼全无。浅尝辄止的体验看起来不错。然而,的确有一群人以“笑”为生,就像有一些厨子以活在油腻的蒸汽和滚烫的灶边为生。或许有一天人工智能炸锅就像天降冬奥村一样在你我身边降临了,这些厨子就要失业了。或许有一天笑话佐料合成器到来了,我们一按这个按钮,虚拟现实技术盒里的东西都能变得可笑起来。或许有一天我们就会被这些东西撑死,要么因为吃不到而饿死。

然而,总之,无论如何,此刻我们笑得还比较幸福,再笑一次也会幸福,还可以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就像单读plus这本新书《喜剧的秘密》,你还可以笑一次。

笑吧,再笑就来不及啦!

《喜剧的秘密》读后感(三):写读后感能疏通堵塞的情绪吗

修下水道疏通马桶的小广告很久没看见。在县城某老旧小区的4楼是我父母在县城做小生意买的第一套房子,之前已经租房搬家了5次(在县城道班房的乡镇搬家三次,县城搬家二次)后来买了商品房地震中它受伤了窗台上有了裂缝,在后来总是有蝙蝠飞进卧室来,在今年的6月蝙蝠飞进了客厅。父母在50公里的乡下重新翻新他们80年代修在农村的第一套房(2000年开始的第一批半砖混半框架结构,在2008地震中外墙皮有一道裂缝发育的几处小裂缝)每梯两户的楼道的白色墙壁上整体密密麻麻有排列整齐有歪斜的修水管疏通下水道有证开锁的黑色小广告和一串手机号码。男厕所看见的不适合写出来的广告后面也跟随一串手机号码。

县城关注的新闻被电信网络诈骗和车祸和人们自杀,失去又保护钱和生命反复争夺与和循环。我受够了这个逻辑循环又理不清其中的道理。也受够人们的社交不外乎是抽烟喝酒打麻将唱歌购物说着男男女女的八卦和荤段子。见到亲戚和熟人亲热得像发情期的两只没有狗绳的流浪狗,见到陌生人又像见到小偷,电信诈骗,超速的机动车一样防备心,政治和方向感中分左右,县城生活分熟人和陌生人。这两种情绪像两个方向的左右,我在情绪的左,你在情绪的右。在七夕节里左右也不能见一面。见面了也没话说和和解。

两种情绪的对立制造了县城生活的分裂。过分热情后,虚情假意的社交后开始互相算计了,过分陌生后。也是另一种的虚情假意开始组团算计。

好像算计人的桌面桌下各一套,像谍战片国民党中军统中统互相算计拆台。

真诚也许能化解左右,桌面桌下各一套。至少开始做人尝试真诚,尽量不说假话。

这书的读后感其实一句话就能说完。书做挺真诚的,把书当艺术品做。用心编辑文字,黑白红黄颜色对撞。刚开始看得晃眼。看完了就很难进入下一本书,只有黑白的书太普通了。看本书把我心看花了

最后写一段文字还不如买她10本来得简单粗暴。像以前小品喝酒时的气质,“我提一杯,感情都在酒里,我干了”

备注:我的买十本书送县城朋友清单《鱼翅与花椒》《把自己作为方法》《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开始》。

彩蛋:看完罗丹妮编辑李诞《候场》《脱口秀工作手册》这几本书后。发现他俩气质很像,长相除开眼睛不像,其他都差不多了。突然想到,读者会不会是作者和编辑反复拉锯争夺的第三者。或者三方互为第三者的宫斗剧。

《喜剧的秘密》读后感(四):一个编辑多余的话

很久没有写编辑手记了,一部分是觉得没有必要——关于做书过程的艰辛、波折,从选题到设计各个环节的反复推敲,实属编辑的日常,无须多说;更何况,这一切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并非购买一本书的出发点,说多了反而有变相营销的嫌疑——你做得苦不等于书做得好,更不是别人为此买单的理由。所以近些年来,已经渐渐习惯把很多工作中间的点滴心得转化成老母亲般的唠唠叨叨,只是对身边的同事默默念、感觉一个编辑的酸甜苦辣,恐怕只对另一个也在做书的编辑有意义。他们愿意听,也听得懂。

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无话可说。关于一本书的选题特色、编辑看点、购买理由,从上选题会时跟同事们讲,到设计书稿时跟设计师聊,临近上市时跟运营营销发行的同事分享,再到新书上市后跟受众不同趣味不同的媒体,折扣不同返点不同权益需求不同的平台、up主们讲…… 从意气风发、信息满满分享一件礼物般的如数家珍,到最后筋疲力尽、垂头丧气,不得不以各色表情包、嘻嘻嘻哈哈哈结束尴尬的对话,编辑们的自尊心一次次在推销内容的过程中被削弱,意志强大的可以完整地一次次复述出自己最初的构想,稍微软弱点、面子薄点、脾气差点(如我)到最后真的就只愿意笑笑说,“如果不合适、就算了吧,不喜欢就不喜欢,很正常”,“没有关系”。

可这一次,终于还是有点忍不住,想多说几句多余的话、不好笑的话。因为新书上市的几周内,惊讶地发现,来自四面八方的误解还真是不少,为了让自己尽快恢复平静的心态投入到眼下书稿的编辑流程中,还是想先把有些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趁着这些话还是第一次出口,或许能保留些许原始的情感浓度。

第一个没想到的就是,这本试图以郑重、严肃的态度去探讨喜剧的书(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原创这块,真的没有什么专书来谈喜剧),接收到的第一拨质疑就是:“不懂这个出版的意义何在”、形式大过内容,为什么要追热点、做这样的明星书?

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想做的,是一本关于喜剧的书。对我个人而言,保持幽默、大笑的能力,几乎是自己面对这个难以言说的世界,唯一可以采取的态度。是能够跟悲伤、残酷的真相尝试直接对话的一种可能。现实的悖谬和荒唐已经让我们很难直接、深入地探讨任何真问题了,除了沉默,也许大胆地笑那些可笑之事是仅有不多的自由。从小时候前排同桌的“单口”、《读者》上的笑话,到姜昆、郭德纲的相声、写论文时每天伴随我的“六里庄人民广播电台”,黄宏宋丹丹赵本山的小品,再到今晚80后、建国聊孤独的脱口秀段子……笑声,一直是我严肃人生的刚需。当了编辑后,我遇到的好几位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作家,也都是资深的喜剧迷,云也退、贾行家、东东枪……他们对相声、对语言的痴迷,也带给了我更多笑声背后的东西。

而选择以脱口秀,作为探讨喜剧的开端,一方面在于这种喜剧形式可能更自由、更个人,更接近今天的读者——每个段子都是演员自己的讲述、表演,都来自个体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感受和情绪、思考和表达…… 我甚至觉得他们是在完成小说家和非虚构创作者留下的工作——那些看似不是故事的故事(比如周老板讲排队点餐、邻居装修的段子、庞博讲女性医护人员需要卫生巾的段子)、不是观点的观点(比如呼兰讲网购的段子、建国讲少年漫画的段子、颜怡颜悦聊催婚的段子),那些无法成为一部长篇小说、一篇特稿长文的现实,通过他们的文字、语言,来到我们面前,通过笑声,被我们看到、记住,并且久久回味。我觉得他们了不起。不止是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而是他们在台下、在生活中感知和认识周遭世界的敏锐能力吸引着我,是他们反复斟酌文字、挖掘语言表达边界的专业精神让我这个文字工作者为之叹服。更何况,他们又这么地“好笑”,容易沟通,并不把自己当成表演艺术家。所以,才请了贾行家和东东枪老师,跟这一群认认真真把喜剧、把脱口秀当成可以做下去的工作,跟着这个行业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喜剧人,谈谈他们是怎么一路走到今天,又是怎么看这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

所以这本书采取了问答的形式(最大限度保留谈话的原貌和每个人不同的语言风格、讲述逻辑),没有谈私生活、八卦,也没有回应最热门的社会议题,而是不急不缓地漫谈好笑这件事。而之所以选择了这批访谈对象,也仅仅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通过各方联系、这些人愿意以个人身份跟我们聊…… 事实上,作为编者,我们想要约、想要聊的人还有很多,想要深入谈下去的话题也有不少,但目前,阶段性实现的只是这一些,所以我期待着这一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读者,这本书能卖到预期的销量、不至于亏本,这样,我们后续才有可能去启动第二本、第三本。不只是这些脱口秀演员,大家可以说出名字的,还有很多我们非常喜欢的、期待的演员;更不只是脱口秀,还有相声、小品、喜剧电影…… 也因此,这不是一本明星书,我们没办法以出版者的立场去答应平台让受采访的演员去直播现场;我们只是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本书去读、去期待。

另外,想要回应几句的就是关于形式大于内容的批评。我其实不太明白,一本成品尺寸188mm * 257mm 的16开、近300页,全彩印刷(很多印张还不止是四色印刷)的书,定价88元怎么会被说成是“离谱”。一个纯文本文件text和一本书的差别,就在于编辑和设计的参与,就是通过纸张这些看得见的物理材料和看不见的装帧设计思路(如开本的选择、版式的确认,字体字号、行间距字间距、页边距钉口的精确数据)把一本书整体性地呈现给读者。形式原本就是内容的另外一种解读和表达,它或许不恰当,但专业的出版,永远不会把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而每一个工艺的选择背后,都是基于对市场和定价的反复估算,在消费者输入支付密码,以全价、75折、5折购买一本书的时候,是在为书这个产品背后这些人的全部劳动价值买单——作者、出版方、纸商、印厂、物流以及书店、发行商和平台。出版方的困难,就在于要平衡这所有的这些成本支出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需要让一本书的创作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必要的关注,同时避免毫无必要的工艺和修饰,寻找到性价比最好的材料和厂商,这就是出版者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写下这篇帖子的星期一下午,跟同事们刚刚开完每周的工作例会,几个编辑又被不断更改、又不断强调的deadline压得喘不上气。每个人都觉得已经累到没有任何私人时间、几乎喘不过气,但手头同时推进的稿子还是那么多、事情还是做不完,有的待核红、有的待初编、有的待写封面文案…… 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几经波折艰难上市的新书又要面对这么多质疑…… 看着她们略显颓丧、却仍然坚持对着电脑努力工作的样子,我决定写下上面的字,说出这些多余的话,哪怕它们仅仅是见证了我们这些做书的人,原本的想法和共同的付出。

《喜剧的秘密》读后感(五):喜剧的秘密是公开的

在去西藏旅行后,收到了书本,快递是老妈帮我拿的。那天见群友收到了书,羡慕的不得了。从西藏回来后,第一件事情是给家里的绿植浇水,然后就迫不及待的拆开来自单向街的快递。

快递的包装我很喜欢。“你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犹如用思想在文字中开路”,这段文字让拆快递的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

和《喜剧的秘密》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张主编签名的明信片,以及一个看起来很贵的飞盘。想起七月十四号,在长沙梅溪湖大剧院观看的脱口秀的段子(大意是飞盘是社交运动,醉翁之意不在酒),感觉单读是在为我找对象疯狂助力呀。可是啊可是,我急需的不是飞盘呀,而是一同玩飞盘的人啊。

明信片我也很喜欢,又被57主编鼓励到了。

“伤感和无力感都是必然的,但更需要在一些时刻停止莫须有的感叹和感恩,坦荡做事,撑开可能,在裂隙里重新呼吸。”

不知道是不是过度解读了,看着这四个字——“一些时刻”,也就是说,沮丧一下也没问题吧。这其中,能感受到很多温柔。

提脱口秀就绕不开李诞。我最初认识李诞,是在奇葩说。当时特别不喜欢李诞,感觉他像个小混混,当其他人认认真真引经据典输出观点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插科打诨,显得特别没有文化素养。当时《吐槽大会》很火,我看了一点点,也不喜欢。一是我本身就不太关心娱乐圈的故事,二是见一群人相互间“冷嘲热讽”,感觉非常没有礼貌。

后来被李诞圈粉,是因为他的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段子,具体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他提到“一个小孩子被父母夺了玩具,大声控诉父母夺走了他的全世界,可以理解。但是,一个人二三十岁了,还纠结这件事不放,大声控诉父母夺走了他的全世界,就显得可笑。”当时,整个大环境似乎都沉浸在“原生家庭”的解读中,倒不是这个心理学词汇有什么问题,只是感觉太多的人(也包括自己)都煞有介事的归纳一番,然后自顾自怜,接着就没有然后了。这样一个流程下来,顶多就是理解了自己为何如此“可悲”,别说治愈,往往还掀起了更大的仇恨。所以,听到李诞那段脱口秀,猛然察觉这个“插科打诨”的家伙“有点东西”。之后,我发现这其中还有 更大的智慧,就是:生活中很多看似严肃的问题,有时候让它一笑而过,就不成问题了。

此后,我十分热衷于脱口秀,我想,每个喜欢脱口秀的人都有着相似的理由,我就不赘述了,毕竟我也写不出什么。不仅如此,我发现自己写的东西,逐渐偏离了主题。

阅读前小插曲都说完了,接下来谈谈书吧!

收到书很惊喜。首先,没想到它那么大。其次,没想到它内页也那么黄(指颜色)。整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非常的精美——尤其是目录,我简直不能再喜欢——一向喜欢在书上做标记的我,这次忍住了,拿起纸和笔,乖乖做起了摘抄。

脱口秀是什么?

在脱口秀里,能发现参差多样以及快乐本源。

从程璐的表达,我感觉脱口秀是拒绝严肃面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拒绝板起脸来看待自己的伤疤。是需要自己先消化,再表达的故事。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治愈过程吧。

从庞博的表达,我感觉脱口秀可以让他说一些自认为值得说的事。我喜欢庞博的段子,常常充满包容和正义感。

从呼兰的表达,我感觉脱口秀是一种很有力量的东西,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尽管不是他唯一的爱),是一件长期做就有回报的事情。很喜欢他的长期主义,对呀,要相信数学,相信概率。

从周奇墨的表达,我首先感觉周奇墨是一个温和的人。节目里我没有特别关注这一点,但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他的温和,以及他对自己温和性格的自冾和反抗。很喜欢他的两句话——“我温和是我的生存需要,是基因带的一些东西,也是由人生经历形成的性格。”“但是会想野一点,疯一点,激进一点,冒犯一点,活的洒脱一点。”

梁海源说:“脱口秀是探索自我的工具”。在梁海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没错就是影子,或者理解成超级减配版梁海源),以及人生前进的方向。梁海源说:“虽然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看上去可以接触到任何事情,但实际上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把你的生活越缩越小。”在海源的讲述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直想拓宽自己的那种人。我也一直想成为那样的人。不过我想,我应该是不会换工作了,一是缺乏勇气,二是我自己现在的职业是我主动的选择,虽然有种种不如意,但我不希望它是充斥我的抱怨的。梁海源说:“脱口秀是一个引子 ,它是我和世界交流的工具。”那么我也以自己的工作作为引子吧,以自己真诚的活法,给别人一点生活的温度。

我看过李诞的 《候场》,它的基调是虚无的,给我一种在看太宰治的感觉,甚至帮助我理解了太宰那种“搞笑”和“丑角”精神。在《喜剧的秘密》中,王建国、程璐的表达,比起其他脱口秀演员,也有更多痛苦掺杂在其中。不知是因为他们从业时间较长,还是肩上的担子更重?

感谢单读推出的这期PLUS。近期生活特别沮丧。贾行家说:“这个状态我们这种差生就有。我们对考试成绩是在乎的,但同时不会努力争取。”我阅读至此处忍不住点头,目前自己的状态就像生活的差生,虽然假装生活快乐,终究有很多不甘心。更可气地是,生在一个应试大国,年少时做过“三好学生”,那时是多么“鄙视”差生啊。(在心里发表这浅薄的见解:只要努力就会变成好学生的,哼!)如今发现,差生竟是我自己。哎。

时代的角落有平凡人的叹息。世界上很多事情令人沮丧,生命没有意义,喜剧又有什么意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俳谐的幽默对抗虚无,以及给真实的世界带来一些笑声。

为自己孤僻的公众号来一个小广告~

《喜剧的秘密》读后感(六):关于单读PLUS,十个为什么

单读 PLUS《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上市已经两周,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夸赞和鼓励。当然,也有许多质疑和批评。

为什么它这么贵?为什么没采访女性脱口秀演员?为什么内文要分栏设计?……

上周,我们在 abC 书展现场,回答了许多类似的问题。今天,我们把这些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总,并认真地写下我们心中的回答。

喜剧的秘密

7.6

贾行家 东东枪 吴琦 / 2022 / 上海文艺出版社

Q1:为什么它这么贵?

编辑丹妮:首先,我们可能需要形容一下这本单读 PLUS,它与之前的单读 Mook 不同,是一本成品尺寸 188 mm * 257 mm 的 16 开、近 300 页、全彩印刷(很多印张还不止是四色印刷)的书,定价 88 元。

一个纯文本文件 txt 和一本书的差别,就在于编辑和设计的参与,就是通过纸张这些看得见的物理材料和看不见的装帧设计思路(如开本的选择、版式的确认,字体字号、行间距字间距、页边距钉口的精确数据)把一本书整体性地呈现给读者。形式原本就是内容的另外一种解读和表达,它或许不恰当,但专业的出版,永远不会把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而每一个工艺的选择背后,都是基于对市场和定价的反复估算,在消费者输入支付密码,以全价、七五折、五折购买一本书的时候,是在为书这个产品背后这些人的全部劳动价值买单——作者、出版方、纸商、印厂、物流以及书店、发行商和平台。出版方的困难,就在于要平衡这所有的这些成本支出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需要让一本书的创作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必要的关注,同时避免毫无必要的工艺和修饰,寻找到性价比最好的材料和厂商,这就是出版者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Q2:为什么是喜剧?为什么是脱口秀?

编辑Di:这个问题本身就象征着答案的一部分。长久以来,喜剧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小时候,喜剧是我们在电视报的中缝找春晚节目单里的赵本山,现在,也许就是脱口秀。我们获得了喜剧提供的快乐,同时又看轻它,觉得喜剧不值得专门讨论,更不用说专门拿出一本书来出版。但喜剧从来都是时代最好的镜子之一,顺着好笑的段子和故事往里看,还有由演员传递出的一个群体的切身感受与真实矛盾。我们关心喜剧,关心喜剧中的人,也关心喜剧深处的表达。

编辑丹妮:对我个人而言,保持幽默、大笑的能力,几乎是自己面对这个难以言说的世界,唯一可以采取的态度。而选择以脱口秀,作为探讨喜剧的开端,一方面在于这种喜剧形式可能更自由、更个人,更接近今天的读者——每个段子都是演员自己的讲述、表演,都来自个体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感受和情绪、思考和表达……他们甚至是在完成小说家和非虚构创作者留下的工作——那些看似不是故事的故事(比如周老板讲排队点餐、邻居装修的段子、庞博讲女性医护人员需要卫生巾的段子)、不是观点的观点(比如呼兰讲网购的段子、建国讲少年漫画的段子、颜怡颜悦聊催婚的段子),那些无法成为一部长篇小说、一篇特稿长文的现实,通过他们的文字、语言,来到我面前,通过笑声,被我们看到、记住,并且久久回味。

Q3:为什么大部分采访对象都是笑果的演员?这本书是单读的还是笑果的?

编辑Di:如假包换,单读出版。定下选题,要从脱口秀开始聊喜剧,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笑果。笑果文化出品的《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是很多朋友接触脱口秀的开端,笑果的演员也是我们目前最熟悉的。从他们开始,理所当然。

(播音腔:)在这里,也特别感谢笑果文化对单读 PLUS《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提供的帮助,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没接受采访的演员对我们的支持。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Q4:为什么没采访女性脱口秀演员?

编辑Di:化用笠姐脱口秀表演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为啥不上清华呀?是因为不喜欢吗?

我们不采访女性脱口秀演员,难道是因为我们不想吗!

编辑丹妮:单读 PLUS 起初的策划书里,有不少的女演员、其他“单位”的演员,但因为录节目中、时间不合适、经纪人和公司的考量等原因,他们最终拒绝了采访。

我们在策划和推进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邀请脱口秀演员说个段子恐怕要比说服他们接受采访,把很多口头上的话落实到文字容易。今天的舆论环境,让大家都变得更谨言慎行,在脱口秀表演场地之外的“发言“成为了一种挑战。

Q5:为什么其中几篇文章是网络上发布过的?

编辑Di:在沟通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选题已经在其他公号、平台上发布过了,这些内容与整本书选题的匹配度、稿件本身的内容质量,值得我们将它重新组织进整本书的框架中,并给予新的设计与结构调整。

比如,王勉父亲撰稿的文章原本是零散发布在笑果文化的公众号上的,当我们将其整理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它体现出了一种珍贵的价值——在以演员自述、人物访谈为主的内容中,这样一篇从亲人视角出发的,对喜剧演员生活化的记录,是极为难得又充满趣味的。在原文的基础上,设计进行了全新的排版,加入了“批注”的形式,突出了父子互动的可爱。

Q6:为什么会采访阎鹤祥?

编辑丹妮:我们初衷是请脱口秀行业外的喜剧人聊脱口秀,真的想过请小品演员,喜剧电影的导演、演员,有一个挺长的名单,有好几位还都上过脱口秀的节目,但不知道为啥(我们确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都不约而同拒绝了我们的邀约,觉得不好谈、谈不好。

好像大家真的都没办法很严肃地聊脱口秀,这大概也说明了脱口秀是喜剧里的新门类。

编辑Di:脱口秀在中国流行之前,相声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类喜剧形式,而阎鹤祥又是现在的相声演员中与脱口秀“交往”最多的一位。在公开场合,他参加过《吐槽大会》,也与庞博在其他媒体上有过对谈;在私下,他对其他的喜剧形式有着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实现许多跨行业的喜剧对谈,并不断尝试“创新”自己的相声内容。

由阎鹤祥来提供脱口秀行业的外部视角,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而且他是立即接受了我们邀约的)。

Q7:为什么这本书的设计这么不“单读”?

设计李政坷:因为这是单读PLUS啊,就是要不一样,就是要整花活儿,终于可以做大开本了,就别拘着了,放开了尝试呀!

脱口秀作为第一本 PLUS 的主题,设计上希望可以紧贴这种喜剧形式,夸张炫目而不失内在的秩序感。

关于封面,专色黄和单黑的搭配强烈醒目,还做了压凹工艺,铺满画面的信息量加上拼图的元素,一是体现出我们对于脱口秀内在的创作想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碎片化的展示现实与真相,二是希望可以体现出游戏感,读者从内文中收集出信息碎片来拼合成自己眼中脱口秀的样子。

关于内文,全书以访谈为主,在版式上,通过双色印刷和分栏的变化,就是让大家更能够感到对话的气氛与节奏感,其次又有秩序又花哨,视觉上美啊,版式上美啊,开本大了好整活儿啊。

喜剧的秘密内页视频

Q8:为什么选择用长访谈的形式组织内容?

编辑丹妮:脱口秀其实在国外有特别深厚的传统,也有关于脱口秀的书引进翻译,但我们当时做这本书,有一个初衷,就是想请我们自己本土,最早说脱口秀的一批喜剧人来谈,而不是整一堆知识文章介绍脱口秀的前生今世。

这些演员也许是第一批从兼职、爱好、挣不到钱,到后来上比赛,短短几年间被大家认可接受的演员。不止是这些演员舞台上的表演,而是他们在台下、在生活中感知和认识周遭世界的敏锐能力吸引着我,是他们反复斟酌文字、挖掘语言表达边界的专业精神让我这个文字工作者为之叹服。更何况,他们又这么地“好笑‘‘,容易沟通,并不把自己当成表演艺术家。所以,才请了贾行家和东东枪老师,跟这一群认认真真把喜剧、把脱口秀当成可以做下去的工作,跟着这个行业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喜剧人,谈谈他们是怎么一路走到今天,又是怎么看这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

也因此,这本书采取了问答的形式(最大限度保留谈话的原貌和每个人不同的语言风格、讲述逻辑),没有谈私生活、八卦,也没有回应最热门的社会议题,而是不急不缓地漫谈好笑这件事。

编辑Di:贾枪两位老师采访的过程十分精彩,所以我们的文稿也保留了对谈的模式,精准还原采访过程。(包括李诞在一旁的吐槽)

编辑33:有朋友说,看的时候眼前浮现出了他们说话的样子。

Q9:单读以后都是单读 PLUS了吗?

编辑丹妮:我们做单读 PLUS 的初衷是希望走出过往比较熟悉的领域,跟其他有趣的议题、作者发生联系,一起合作,开拓新的可能,这本 PLUS 本身就是个尝试、试验,上市后收到的热烈反馈(包括各种质疑)从侧面也激励了我们未来的工作。

常规的单读 Mook 当然还会继续,恰好今天,编辑们终于把《单读 32·爱尔兰文学特辑》的稿子初编完毕、发稿在即。

Q10:之后还会做其他喜剧专题吗?

如果这本大家喜欢,一定会继续做的,但编辑目前信心不足……

▼期待收到你的单读PLUS“读后感”

▼加入 2022单读全年订阅,以书代步,直到天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