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家,扒龙舟》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回家,扒龙舟》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回家,扒龙舟》是一部由米子 / 王海纹执导,米承华 / 米成全 / 熊卫海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家,扒龙舟》影评(一):龙舟乡愁

说起乡愁,人生第一次对这两个字有直观感受是2013年10月去德国出差两周,虽然寄宿家庭热情款待,每天好茶好饭招待,可是我的中国胃总是无法被妥帖地安放,以至于出差回家刚下飞机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吃店,先吃上一碗馄饨才算安心。乡愁,是找到味觉妥帖安心的胃,也是节日里的仪式感。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如晨钟暮鼓般,准时唤起乡愁,唤起家国之爱。2019年初湖南省辰溪县孝坪镇球岔村青年米承华被家乡龙舟文化感召,从打拼多年的上海踏上了归乡之路。他有个强烈愿望:希望把在外打拼的球岔村年轻人们召回村子,借着浦市龙舟赛的契机团聚在一起,从老一辈手里接过龙舟文化的传承大旗,赢得这场龙舟赛。

米承华没有想到召集在全国各地打拼的年轻人回村会是第一个难题,更别提对于龙舟赛准备工作的一无所知,儿女不理解自己回乡参与龙舟赛,打小一起长大玩耍的玩伴们因为在全国各地工作生活家庭难以脱身。幸好有父母、村里老一辈人和村委的全力支持,对于龙舟祭祀仪式一窍不通的米承华虚心向村里老人求教,走访龙舟制作厂购买龙舟,与童年玩伴多次沟通后的乡愁碰撞,让龙舟赛筹备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在球岔村龙舟赛准备工作启动仪式上,回乡年轻人们互相鼓励打气,表示绝不能让子孙骂我们这代人断了龙舟文化。村里的女人们也换上了旗袍短裙担当啦啦队,为这场有历史传承意义的龙舟赛助威呐喊。

球岔龙舟第一次下水也曾舟翻人倾,训练时龙舟被撞坏舟身,更有总也集合不齐的划手们,历史传承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担任球岔龙舟几十年旗手的米爸爸被问道:龙舟比赛赢了也没有奖品,为什么要划龙舟呢?米爸爸坚定地回答道:球岔龙舟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第一名,要保持传统。就是为了这份第一名的荣耀,以米承华为代表的球岔年轻人们第一次担当起龙舟划手的重任,以解乡愁的名义把球岔龙舟的大旗扛起来。

二零一九年端午,沅江上四十四支龙舟队伍激流横渡,近万青壮年从全国各地赶回,数十万人来到浦市古镇现场观摩这场声势浩大的龙舟赛。只见大江两岸,全民参与,热血涌动,一场生命力的呐喊,一场乡愁释放的见证。

乡愁情怀,纵情释放;真实情感,催泪来袭!电影《回家,扒龙舟》是电影人思乡情结的展示,更能勾起每一位共情观众心底最柔软灵魂的颤动。

(上海平和国际学校 张铮老师)

《回家,扒龙舟》影评(二):《回家,扒龙舟》乡愁、仪式与共生

记录电影《回家,扒龙舟》是米子导演送给家乡、家族和个人青春记忆的一份独特礼物。影片保持了米子影像世界对现实生活一贯的关注、热情和思考,以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球岔村的年轻人参与端午节赛龙舟的故事,表达了时代洪流中,在都市与乡村间不断转换身份的青年们通过扒龙舟仪式与故乡再度连接的愿景。

影片以离乡多年在上海打拼业已成家生子的米承华为主线人物,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分为“回家乡、筹备物资装备、动员、龙舟赛、庆典之后”几部分,着重表现“买龙舟、赛前动员、伏波宫祭祀参神、赛事”等几个关键场面。故事以米承华的视角展开,宛若掷入湖中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村中的留守老人、孩子,专程回乡的中青年,生活在都市已经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远离乡村的下一代,以及龙舟厂老板、当地企业家、村委会干部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围绕扒龙舟这一叙述核心,都市与乡村奇妙交织、共生的画面就此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表层人物之外还表达了另一层叙事,即以多样化的角度塑造了全片更为重要的隐含角色——历史巨变中的湖南普通乡村和滋养一方、奔流不息的沅江。它们始于寂静,在人声鼎沸的节庆中伴随着村里鞭炮的硝烟、江面的水雾化身云层中的祖先默默守护着后代,尔后再次回归寂静,默默注视着远处的山峦。

端阳节扒龙舟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活动,却是整部影片情节、情绪的高潮。对于村中老人而言,扒龙舟是传统,是村子实力的展示,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也是他们的青春记忆;而对于那些如今主事的青壮年,许多人从全国各地为了同一个庆典回家,扒龙舟的仪式是他们与故乡和童年再次相遇的契机,也是他们以新一代继承者的身份登上本地历史舞台的宣言。影片集中表现了这些已经在都市扎根又总会有漂泊感的人,如何再次与故乡、故人发生联系并在故土生出根须,同时没有回避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衰落,丧失独特性和活力的现实,也对不会说方言、几乎没有任何归属感的再下一代予以关注。

影片最后,圆满完成龙舟庆典的米承华等人又将告别家乡返回都市,他们许愿退休之后还要回到村庄,种几亩田栽几棵树,还许愿来年再见再继续扒龙舟。这一刻是令人动容的,也是这个时代大多数离开家乡的人都能理解的。在不断推进的都市化进程中,故乡越来越成为桃花源式的精神安抚之地,也越来越在现实生活中面目模糊。正因为此,我们需要《回家,扒龙舟》的影片,记录每一刻正在改变甚至消逝的故乡,记录我们的来处。

(刘春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回家,扒龙舟》影评(三):为了告别的聚会

纪实电影《回家扒龙舟》以纪实结合写意的手法,以扒龙舟为主要事件和纽带,探讨了归来与离开、传承与现状、不舍与无奈等因文明交织、场域更迭等形构的当下状态。有趣味的是,影片的主要人物(扒龙舟的组织者)有不少是影视行业从业者,也担任了该片的重要创作岗位,叙事环节又包含了扒龙舟的组织策划、龙舟制作、后勤运作及财务管理等具体工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扒龙舟的过程,也是一部电影的诞生过程。电影的创作过程,也是作为异乡人的扒龙舟者的情感回归。

影片的前二十分钟,基本是主要人物的出场过程,米家次子米承华、长子米成全、米爸米显忠、米妈郑白云以及同为球岔龙舟队组织者的熊卫海等,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拍摄片场或家庭。值得一提的是蛐蛐熊卫海,作为广东工厂流水线上的工长,为扒龙舟与老板请假的对话及状态拿捏到位,“表演”极为自然,其语言“从小看惯划龙舟了,一到这个节骨眼上,有一种心慌的感觉”,无论是正常表述,还是出于设计,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真挚情感的传达。纪录片的“表演”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生活本身,因为有摄影机的存在,被记录者基本是一种自己演自己的状态。米家兄弟因为在影视行业的工作经验,对“记录”和“被记录”都没有违和感,这种状态保证了纪录片的天然质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有些故事片也采用这样的开篇方式,不同的是戏剧冲突的处理,故事片可以完全设计,纪录片主要靠等待与捕捉。

对纪录片而言,素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伴随主要人物出场时的副线:米家长子孩子的上学问题、蛐蛐在工厂宿舍给儿子打电话、米家次子孩子关于不同童年的理解,既有故作轻松的焦虑,也有时光流逝的无奈。在影片快结尾的段落中,有父子路边远望、米成全离开故乡时与儿子的聊天等内容。这种关注与选择并非只是人物背景的考量,而是与影片关于传承和未来的主题密切相关。

影片的摄影处理干净,既有开始时的展示绿水青山优美宁静的航拍镜头,也有米承华耕地、鸭子散步的悠闲段落;既有庄严神圣感的龙舟起吊,又有龙舟激流横渡的壮观场面。在声音设计方面,影片多处使用山歌,既作为环境音乐,又渲染了情绪,达成了表意功用。片头的回归故乡与片尾的送别都以山歌作为意向。在整体叙事的同时,有机传达了创作者对故乡的爱意。同样观念性的设计还有多处,米妈娘儿三人在地里种香瓜的场景,会让人想起童年,想起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很慢也很苦的从前。不过生日、不走秀但会唱山歌的米妈依然是那些日子的最好阐释。

平淡中见功力,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是记录片恒久的追求。在记录的同时能将人的情感加以合理呈现,使纪录片更具温度,也是创作者的愿望。本片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情节和段落。米承华与蛐蛐跳水后聊天时关于“等我们老了再回来”的真情流露、米承华与蛐蛐离乡时家人的送别、结尾处二胡音乐等都体现了一种节制但无尽的乡愁。近年来,以创作者自我家庭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时有出现,如《四个春天》《吉祥如意》等,这些影像无不是离乡游子的回眸或反思,这样的对故乡的集体回望,也意味着某些我们如此在意的人或物,正无可奈何地远去。

(上海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齐青)

《回家,扒龙舟》影评(四):阳刚与柔情

电影《回家,扒龙舟》展示了百舸争流的赛龙舟场面(影片里称为“扒”龙舟)。

故事发生在湖南沅江边,每年端午节期间,当地举办盛大的群众性扒龙舟大赛。

湖南,应该是中国龙舟竞赛的发源地之一,本片甚至说扒龙舟比纪念屈原流传下来的赛龙舟更源远流长。龙舟文化,似乎已经融入湖南沅江两岸人民的文化潜意识。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留在沅江农村的年轻龙舟手已经不多了。于是,在外拼搏的青壮年端午节前回乡参加扒龙舟,就成为大城市中沅江籍青年的一大现象。 影片记录了米承华、熊卫海在上海、广东等地创业有成的青壮年人,千方百计放下繁忙的都市工作,回乡,筹备、参与扒龙舟的事情。

于是,电影就把家乡情结、创业情结、都市生活与家乡牵挂的纠结、男性的竞赛情结融汇一炉,谱写了一段激昂阳刚与柔情绵长的生活篇章。 影片的高潮是扒龙舟:那千浆齐划、龙舟竞发,江面上一派血脉贲张的扒龙舟场面,让人们不由自主的随着主人公的动作激奋起来。竞赛,既是对自己村庄力量的肯定,也是对集体荣誉的追求,更是对乡亲友情的抒怀。观者如此,参与其中的回乡游子,怎么能不沉浸在高亢激越的参赛拼搏快感中呢。 显然,题材优势,使得电影饱含传统文化的底蕴,电影的生活韵味就显得隽永丰厚了。 但是,扒龙舟激起人们的动作快感,拨动心弦的,却是偶尔流露的思乡情结。

米承华快到家时一遍遍的高声喊妈,给妈妈找出头发上的草。离开家时与父亲的拥抱,与熊卫海在田埂边低声畅想将来回乡养老,改造鱼塘。还有熊卫海为了能顺利请假,与老板反复交涉,把所有工作都安排妥当,才得以匆匆返家。更意外的是,他们不仅暂停工作请假返乡,还要自己筹钱买龙舟,组织训练。为了扒龙舟,他们贴人、贴钱、贴时间、贴精力,毫无怨言的参赛。家乡,是心灵的寄托,是激情的源泉,是根的召唤,是无私奉献的对象。这一种深情,没有长期在外地拼搏的经历,没有常年龙舟文化的浸染,是很难品尝到的。 电影折射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现象:生活拼搏的大城市,与心灵家园乡土归属的纠结。青壮年在都市拼搏,很多已经事业有成,他们很想在都市继续发展。但是故乡的文化,故乡的亲情,又使他们患得患失犹豫彷徨,矛盾的心绪,一直伴随他们的生活旅程。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是伴随国家进步的无奈。似乎,人们还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人生的取舍,总是不经意间横亘在拼搏道路上。 人类实际上无法根本解决此类难题、矛盾。 正因为无法解决,才更让人思索、探寻、力求有所改变。 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方式,地点的变动,必不可少,再所难免,势头不可阻挡。 但是如果因为不可阻挡,就生硬的抛弃心灵家园的眷念、乡土活动的参与,显然是冷血的,不人性化的行为,实际中也是不可能的。 沟通乡村与城市融合互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发展乡村文化,缩小城乡差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意,米子们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似乎很悲壮、苦涩。但是,他们又何尚不是很踏实、很伟大呢! 外国,反映城乡关系往往比较务实。如,两性情感的牵挂,生意来往的需要,多是形而下的层面、物质性的方面。 而中国则是既有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的,又有形而上的文化形态方面的东西,如赛龙舟,文化习惯,精神层面的;思念父母,亲人,乡亲,情感层面的;经济发展,城乡共同致富,物质层面的。多种元素交织一起。 显然,中国的此类思乡文化,要更丰富,更深厚,更有内涵,因而也更有艺术的魅力。 本片正是反映了这个文化现象,电影也就蕴含了较高的艺术品位、思想内涵。 而作者特意用“扒”龙舟,而没有采用“赛”龙舟或“划”龙舟,宁愿用略显土气、知名度不高的名称,也不愿意随大流,估计也是想用乡土气十足的地方方言,来标识家乡的独特性,凸显自己对家乡毫无保留的赤忱热爱。 也由于此,电影的家乡情结更显执着、深刻,更令观众品味思考。 爱家乡的人,无私,无畏,无理由,无时限。 而观者我,在激情与柔情的双重冲击下,只能沦陷。

(安徽省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合肥学院教授 童加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