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监视者》观后感100字

《监视者》观后感100字

《监视者》是一部由科洛·奥野执导,麦卡·梦露 / 卡尔·格洛斯曼 / 伯恩·戈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视者》观后感(一):有人说结局不现实,但其实我挺愿意看到这样的反转

结局有点理想化,但是挺过瘾的,估计观影者都能感觉到这种结局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上演,但是也是一种希望,希望前面怀疑她的人都打脸,希望她活下来。。

如果电影演到她开枪的前一刻,这部电影也可以是完整的。但那样我应该会有一种无比的失落感。至少在电影里,让她活下来吧,至少这一次,让她胜利吧。。

《监视者》观后感(二):女主好看

深夜静静的看这片还蛮有质感的。细微的环境声、精致的人设和服饰、稳稳的运镜、女主带看新奇的异国风情,等等。主要是女主的颜值撑起了这1.5小时,哈哈。感觉她要是一直演下去我会一直看下去,太耐看了。氛围拉满,情节倒不会说很不符合常理,比起其他类似的电影,情节还算是合理的。比如男主开始听说被监视冲着对面比中指、女主地铁发现人头马上回家打包。当然,连环杀手割喉失败这个合理性我是不认可的。

《监视者》观后感(三):代入感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毫不在意的

诸如半程好像可以是个误会,但还是这么直白的给,那就直白的收呗。

反转了你的预判,好吧,那还是那样?你以为是男人可以干一架,还是直接的子弹,女人自己让男人惊讶和惊悚和后悔。

呼啸的空荡地铁站,是有一点心悸感。

走夜路是有点莫名的环境恐惧。

隔壁的破音是难免有点怀疑论。

理解这些都不难,是带入watcher这种怀疑,陷入自我怀疑和安全感缺失的无力。

《监视者》观后感(四):致敬并巧用经典

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和北约十几年了,算是高收入的准西方国家吧,还是如2005年恐怖经典《人皮客栈》一般,成为影人创作假想中的东欧罪恶之地吗? 电影进化是一个缓慢的大轮回,相同的故事可以讲100年。本片大概是1987年生女编导第一部独立长片,善用经典之力:采用和希区柯克1954《后窗》类似的结构;影院戏中戏1963年多南的惊悚经典《谜中谜》强化了心理暗示;女主曾主演2015年的小成本恐怖佳作《It Follows 》,本片几乎成为《It Follows 》的翻拍。电影制作如同手工艺品,心手相传是必然规律。 选角导演功底深厚,摄影和调度也可以做到如教科书般骇人,窗帘后举起手的黑影,下降的电梯中仰视无脸男。 以为是最难把握的完全的心理惊悚,最后一刻破局反转,可能是为观众设定。本片中爱情的悲伤某种程度削弱了恐惧,如同女性主义电影必须模糊男性,必须清除爱情清除动作清除正邪之分才能实现无望的恐惧。

《监视者》观后感(五):导演/编剧对罗马尼亚国家和人民的恶意、刻意、黑化、污化

一句话概括剧情:为了爱情离开繁荣的美国、随男友回他祖国生活的一个美国白人女性公民,在一个东欧国家首都的悲惨遭遇。

影片把女主男朋友、监视者&连环杀手的国籍设定为罗马尼亚,把这样一个严重缺乏安全感、凶手横行、警察无能、民众对外国人的冷漠与排斥、空荡荡的地铁(甚至莫名其妙地就地停车、延误)、社会氛围压抑、了无生机的故事地点设定为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男友对女主的恐惧和悲伤的感受毫不在意、听之任之、甚至与同事以此作为玩笑,女主伤心欲离开、返回美国而无意挽留,把罗马尼亚男性描写对待爱情如此之渣。以上种种,如果说不是导演(兼编剧)对罗马尼亚国家和人民怀着整体仇视和满满的恶意、刻意黑化污化彼国彼民,我找不到这样说法成立的任何理由。

用电影、用文艺、用潜移默化的文化元素为武器去攻击一个国家和人民,相对靡费无穷的侵略战争而言,何其划算、效果又何其显著。但始作俑者的心理又何其阴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