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读解电影》读后感精选

《如何读解电影》读后感精选

《如何读解电影》是一本由[意] 詹姆斯·莫纳科 / James Monaco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读解电影》读后感(一):关于电影。

我们为什么要解读电影?

电影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种表达的艺术,编剧和导演通过演员的演技和技术手段来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故事与观点。

而电影对于观影者而言,则更像是一种媒介,通过无数部的影视作品,我们能够从戏中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有些戏中人所处的世界正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些戏中人的命运正是我们的命运。

我们能从电影中得到对于自己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能丰富自己对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时而从中收获幸福与美好,时而从中体验残酷与现实。通过电影,我们的生命增加了厚度,人生也不在单薄。

所以我们需要电影……如果你也是一个追求着精神世界的人。

那么,如何解读电影呢?

这本诞生于1977年的《如何解读电影》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打磨,如今已是第四次出版了。

电影是一个随着时代进步的同时飞速发展与变革的行业,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一代代的电影人们在努力的适应着时代的发展,成就着电影行业。

而本书作为第四次再版,同样也在努力的适应着这个随时变更着的世界,所以本版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修整与补全,于是最终呈现给我们的这本书真的很厚很重,很有内容。

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章节,详情可见豆瓣目录。

开篇第一章讲的是“电影作为艺术”。我细想下来,电影的确是一门艺术,并且它与小说、摄影、戏剧、音乐、布景、道具制作、灯光等等环节必须互相成就。记得曾经听一位老艺术家讲过,艺术本来就是一门需要互相“抬高”的学问,彼此之间互相帮扶,而不是互相贬低。我想这个观点运用到电影身上或许同样适用。

而对于解读一部电影来说,分别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台前还是幕后?艺术还是美学?镜头语言还是故事情节?理论知识还是受欢迎程度?人文情怀还是商业目的?

解读电影对于一个喜爱电影的人来说,可以解读的角度有太多,而本书就以极为丰富的例子为我们分析了“如何解读电影”的多个维度。

我们从第二章“电影技术”中可以了解与学习到一部电影的剪辑与制作过程,这同样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的视频剪辑中去。在第三章“电影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属于电影特有的语言,在蒙太奇运用的背后导演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它能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一部电影。第四章的电影史能帮助我们从中得知百十年来定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与所处的时代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电影又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再之后,电影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这个网络世界无比发达的今天,电影拥有了更多甚至无限的可能性,它们替我们记录着、讲述着、发声着。

从事故事创作或视频创作的人、影评人或者对电影感兴趣的人,这本书大概不容错过吧~

另外,本书最后附录中的年表真的太太太太详细且实用了,我好爱,真的。省大劲了,书就应该这么做嘛~什么都要我自己查,我要书有啥用(理直气壮叉腰.gif)

《如何读解电影》读后感(二):电影,是娱乐还是艺术?

电影难以解释,因为它易于理解。

对于一场电影,我们可能会与同伴谈论导演、编剧和演员阵容,谈论剧情的编排、拍摄的手法、演员的发挥,也可能会探讨电影的表现形式等一些话题。影片会给我们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以及内心深处的感触,但在观影时,我们可能没有想过,自己是在欣赏一门艺术。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也不会把自己看一场电影当作是欣赏一场艺术展览,它更像是我们生活中一种简单自在的休闲娱乐方式。

而在《如何解读电影》这本书当中,作者詹姆斯·莫纳科首先就带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电影是一种艺术。在这位电影学者看来,摄影和电影是一种记录艺术,虽然电影常被看作是一门戏剧性艺术,但因极具图像性,也使得它比其他戏剧性艺术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和视觉节奏。电影作为一门最年轻的艺术,它能做的、能带给我们也许会比我们想象到的要多得多。

本书的第一版诞生于1977年。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技术和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间,这本书也与时俱进地对内容进行了删减和优化,如今这个版本实际上较第一版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图像、录音、镜头、胶片等技术的变化,从化学为基础的电影摄影到数字电影和其他领域转变,本书对电影拍摄、后期制作和放映等电影技术整个链条所涉及的元素进行了论述,剖析了电影与技术之间清晰且紧密的关联,以及电影与其小说、戏剧、音乐、建筑等其它艺术形式之间复杂的关系,帮助我们对电影的复杂结构、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有更为全面、准确的理解。

如今这个时代,创作者追求经济效益,观众寻求娱乐效应。处于这样的年代,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解读电影的知识?我们应该对电影和电影文化进行怎样的思考?

电影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如果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体验,电影等艺术创作实际上也会以观众潜在的理解能力为基础,来提高艺术感知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观众能够提高对已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洞察力,积极参与电影艺术,也能促进电影创造的良性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则是将五彩缤纷的生活得以呈现的最佳形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之余反复回味经典电影。从电影中解读出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或许是真正把他人的作品化为己有的一种绝妙途径。经典的作品,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细节。

这本《如何解读电影》不像是一本说教式的教科书,它涵盖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丰富而复杂的电影发展历史上的一系列经典作品,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和近500张剧照为我们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引导我们全面理解电影技术和艺术,理解电影美学。

如书中所述,我们清楚地知道,要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必须进行必要的学习,但却常常错误地相信,任何人不用学习都能看懂电影。阅读此书,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懂电影,但或许你也会惊喜地发现,它能促使你更懂电影。

学会阅读电影,不仅限于理解电影的画面和声音,而是能够在观看电影时领会其中大量的内涵。能够多从更视角,学会从不同层面审视一部作品,会给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感观体验。当我们真正喜欢这门艺术,我们会想要更多地感受来自于它的魅力,这种意愿也会促使自己不断地提升观察与审视它的技巧,进而更投入地阅读电影。而电影能带给我们的,会是感观体验的升华。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能更好地回馈于人们的生活。

《如何读解电影》读后感(三):解读电影媒介的独特性、媒体及其它

“诗,是你所无法翻译的。艺术,是你所无法定义的。也许,电影正是你无法解释的。但饶是这样,我们也要努力尝试。”

詹姆斯·莫纳科说,电影制片厂像工厂一样有序地运转着。利润不断获得;编剧们投稿工作,不断为了拍摄而调整剧本;布景设计与服装设计部门寻找拍摄所需要的材料;技术人员以日薪计酬,有规律地进行轮换工作,演员和导演也是如此。

阅读在这里时,我想到了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横店影视城里的那些群演的故事。大多数群演和技术人员的日常也是以日薪计酬,吃的也是大卡车拉来的快餐,租住在周边城中村里面,一个月收入有时候三千不到,实在令人唏嘘!可每天依然有人前仆后继地走进电影制片厂,扎入群演行列……

詹姆斯·莫纳科认为,音乐是电影体验的组成部分。音乐这一最抽象的艺术,要求精确地控制时间,而其本身也依靠着时间。假如旋律是音乐叙事性的一面,节奏就是独一无二的时间元素,音乐的和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两者的合成。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也曾说过,音乐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它能够——仅用一个节拍——刺激或使人平静。它能使观众逐渐快乐或悲伤,或立刻迷惑并激怒他们。我宁愿我的影像不必与音乐竞争,这是一个导演能提的最有意识、最重大的过分要求之一。

我近年来被电影里的配乐震撼过的应该是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里面Hans Zimmer的《Cornfield Chase》与《No Time for Caution》。

不同于《教父》那首奠定三部曲基调、弥漫着浓郁古典风格的意大利西西里岛风情的配乐Nino Rota、Carlo Savina《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汉斯·季默的两首配乐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紧张与忧伤的心绪,好似牵扯着我观看整部电影曲折离奇故事情节时的每一根紧绷的神经,尤其是观影时的那种复杂情感也跟随着配乐升腾跌宕。

前苏联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则认为,音乐并不仅仅是影像的添头——音乐必须是整体构思的一部分。要是运用得当,音乐能改变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前提是必须让音乐与影像融为一体,亦即假使将音乐剔除,相关影像不仅从视觉上变弱,而且会发生质变。

我想,温情浪漫的的法国文艺电影《天使爱美丽》的配乐《Comptine D’un Autre Ete L’Apres》,《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配乐《A.R.Rahman、Suzanne-Latika'sTheme》、《梦之安魂曲》的配乐《Requiem for a Dream》、《燃情岁月》的配乐《James Horner-Alferd Moves To Helena》等,这些应该都称得上是饱满、生动、经典、真正的电影音乐。

这些电影中的世界与音乐中的电影世界完美地契合,令人拍案叫绝!

电影是富有独特性的媒介,电影改变了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并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在其中运作的方式。

就像塔可夫斯基所说的,文学只能通过以语言为载体的象征和理念去理解,而电影和音乐一样,能够让我们直接通过情感去领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