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霍金传》读后感100字

《霍金传》读后感100字

《霍金传》是一本由[美]查尔斯· 塞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金传》读后感(一):另类《霍金传》讲述不一样的霍金奋斗史

这个版本的《霍金传》是霍金生平与其科学理论的穿插讲述。在霍金真实生活这方面很颠覆我们平常的认知,当然我并非是纯粹地对八卦感兴趣,而是从中更加能够体会到人性的复杂。这本传记的记叙方式是倒叙,从霍金去世的2018年讲起,一直到1942年他的出生。但是我是倒着看的,感觉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了解比较顺畅。

首先对于霍金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黑洞理论这方面,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霍金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是一个天才,而且他自始至终都是那种非常喜欢张扬的天才。二十几岁的时候敢于挑战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霍伊尔,年迈时又对于因为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的希格斯表现出不屑,在他看来宇宙是浩大的,科学家们应该去研究那些令人惊叹的大东西,而并非着眼于粒子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

本书中给了霍金一个称号,叫作“黑洞大师”。霍金的奇点定理、霍金辐射、黑洞面积定理、事件视界等理论都让整个物理学界耳目一新,但是他的黑洞面积理论与霍金辐射也留下了尚未解决的悖论,在这里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无法同时实现。虽然霍金对于自己提出的理论无法自圆其说,但是却引发了科学界的更多思考。正如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的:“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

虽然霍金在语录及作品中经常提到“上帝”,但是他却是结结实实的无神论者,这也是他与第一位妻子简之间难以磨合的矛盾之一。说到感情生活,书中提到了霍金的三位伴侣,简、伊莱恩及霍金去世前的那位被他称作“管家”的伴侣。霍金的第一段婚姻将要结束之前似乎已经演变成为不堪的“四人行”。简和互相有好感的唱诗班指挥,霍金和他离不开的护士伊莱恩。

在这里想要特别提一下简,她当初在牛津与意气风发的霍金一见钟情,喜爱文学的她与热爱物理的他,好似一对金童玉女。我相信那是真爱,因为哪怕第二年霍金就被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简仍然与他结婚、生子,继而放弃了事业,成为他的助理、护士。简在回忆录中记录了那些难熬的日日夜夜,以及成为“物理学寡妇”的悲哀,还有在性方面无所适从的绝望。很难想象,这位了不起的女人是怎样熬过了二十多年。霍金每一个成就的背后,都有她的一份汗水和泪水。如果说霍金面对惨痛命运是不得已的坚持,那么简则是更加伟大的主动奉献。

此外这本另类的《霍金传》还写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霍金黑料,比如霍金写《时间简史》的初衷是支付女儿露西高昂的贵族中学学费,比如霍金后期多数演讲稿和作品都只是一次次的洗稿,从九十年代开始他不再是科学家霍金,而是科学名人霍金。他享受着聚光灯下的生活,也从中获取着维持自己生命的巨额财富。总是瘫坐在轮椅上的霍金看似处于静态,但是他的大脑总是在高速运转着,不但要对付眼下的生活,还要思考头顶的黑洞……

《霍金传》读后感(二):他像他的研究对象一样复杂

二十世纪有很多科学家,借助现代媒体的发展,他们比任何时代他们的前辈在同时代人群中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公众像崇拜明星一样崇拜他们——虽然绝大多数公众并不了解或明白这些科学家的研究理论。

而在这些科学家中间,最最有名气、在公众心目中更具崇高地位的有两位,一是爱因斯坦,一是霍金,而后者离我们更近,他2018年才刚刚离开我们。

我们那会儿常看到的霍金永远坐在轮椅上,歪着脑袋,通过电脑偶尔吐几个单词,说实话,形象并不太好,但再说一次实话,也许正是这样的形象,进一步让我们在心目中神化了他。 《霍金传》一开始——从前言就开始——毫不隐晦地揭开了这个现象,霍金是个矛盾的人,他在公众、同事人前人后,甚至在他自己面前,都是复杂和矛盾的。比如最简单的,我们都知道他很伟大,但我们并不能简单陈述他的伟大成就,而我们在说爱因斯坦时常说到相对论,虽然我们也不懂究竟什么是相对论。 这本书就是从这样的基调展开,第一章就从霍金的墓碑讲起,他的墓碑离牛顿和达尔文的只有一两米远,再不可能在他们中间挤进新的邻居了。 书通过倒叙的方式介绍了霍金的一生,他人生的最后1/3辉煌却因为身体而相对空洞,他中间的1/3则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我们是不懂,但我们绝不能否定他在宇宙研究中那些远超我们时代的发现和理论,他早已摆脱了地心引力,把他超凡脱俗的聪明才智投向了无限的宇宙。 是的,我们了解的也许是媒体包装下的带有光环的霍金,而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聪明的人正在霍金研究理论的指引下,做着面朝星辰大海的事情。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后人乘着飞船向太空奔去,在回眸这个蓝色星球时,心底会默默感激一个人,然后念叨一下他的名字:霍金。

《霍金传》读后感(三):于时光倒流中,寻找真实的霍金

“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霍金”

史蒂芬·霍金为世人所熟知,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提出的一些令人担忧的观点,再者就是他的特殊形象。对于大众和媒体来说,霍金是这样的: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拥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大脑,将毕生经历奉献给了宇宙最深邃的奥秘。

可是真实的史蒂芬·霍金究竟是怎样的呢?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查尔斯·塞费在《霍金传》一书中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霍金的一生。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霍金作为科学家的一生,也可以了解霍金作为丈夫、老师、朋友等身份是如何影响和鼓舞身边的每个人的。

霍金自小就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他在学校里并不是努力的学生,甚至对于自己考倒数第三名,他都不在意。在霍金的世界里,科学远比神学和超心理学有意思,但最开始听到宇宙膨胀观点,他并不相信。在后来读完博士,他发现自己错了,原来宇宙确实是从一场大爆炸开始膨胀的。

在牛津大学最后一年,霍金被诊断为渐冻症,生命似乎只剩下了十几最多二十个月生命。幸运的是,霍金遇见了简,两人相爱,感情较顺利,也因为简的关爱,霍金找到了下一个目标,从此走上了独一无二的道路。

研究黑洞与黑体,使得霍金逐渐成为一流的物理学家。但你能想象到,霍金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居然是源于一次刁难吗?因一次聚会上雅各布·贝肯斯坦提出的关于黑洞的想法让霍金无法忍受,甚至很恼怒,他便招来卡特和巴丁与贝肯斯坦对决,后来演变到霍金写论文反驳贝肯斯坦。关于这一点,他在《时间简史》种提到:“我必须承认,在写这篇论文时,我的部分动机是处于对贝肯斯坦的恼怒,我觉得他误用了我得发现……”这次针锋相对居然持续了两年时间,本来霍金写文章是为了证明贝肯斯坦是错误的,事实上,霍金是错误的。

我们都知道,《时间简史》的出版,让霍金名利双收,只不过这时候他的简离开了,伊莱恩进入了他的生活。令人惋惜的是,后来伊莱恩也离开了他。

因渐冻症的关系,霍金的身体渐渐无法行动,最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画面,他坐在轮椅上,歪着脑袋,通过电脑来传达自己的话语。2018年3月14日,霍金走完了他的一生,永远离开世界,但他的科学成就却永远都在。

通读《霍金传》,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霍金的一生是最负盛名的科学家,可在他生命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他并没有做出实际的科学贡献,因为媒体的关系,霍金这个名字才被更多人所熟知。霍金生命中间的三分之一时间段是他奋斗与默默付出之时,这段时间的努力,让他变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变成了国际巨星。他生命最初的三分之一,他获得了让他声名远播的科学见解,可他也因为身患绝症同样会恐惧,因为这个绝症随时会夺走他的生命。

平时我们看到的资料,大多数是将霍金神话了的样子,想要寻找他的真面目,还是读一读他的传记最合适。霍金的一生,似乎很复杂,但也很简单,简单的只需一个公式就可以概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