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继园台七号》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继园台七号》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继园台七号》是一部由杨凡执导,张艾嘉 / 赵薇 / 林德信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继园台七号》观后感(一):美术强于文本

终于有缘得见《继园台七号》。不觉得值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编剧奖。倒是值得一个美术类奖项。因为是杨凡啊,那个拍过《美少年》《游园惊梦》的杨凡啊。虽然我还是喜欢他那种纨绔子弟游戏人生的调调的,因为美学品味是真好。这个装不出来也学不会。但叙事构架和对白那是真的一贯随性(拉垮)而特别(做作)。敢情大家都相信剧本搞戏中戏就能拿奖是吗?《兰心大剧院》也搞,《驾驶我的车》也搞,这部也是,还夹带了三部戏中戏啊。[翻白眼] 原封不动把原来的电影情节动画版复刻一遍。占据了全片三分之一的时间。我明白这里与主人公有互文关系,可是这手法也太偷懒了吧。说到戏中戏,印象深刻的还是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那才是这种手法的经典示范。总得来说,杨凡在对影像的风格化追求上有点像Wes Anderson,我表示非常尊敬。请杨导就在动画片这条康庄大道上勇敢前行吧。

《继园台七号》观后感(二):“欲念”作祟下的言情小说般的美感

美学层面水准挺高,但这个剧本从动画创作层面来看,还是挺另类,一方面我惊喜于它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质疑故事整体的衔接性,其实这个表达挺跳脱。导演在创作层面可以说非常大胆,几乎可以说在表达非常私人化的欲望,男主角承载了导演个人的臆想,而张艾嘉配音的这个角色则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她或许在我看来代表了杨凡本人创作层面最真实的欲念,整部电影通过张艾嘉这个角色的两场欲念,很明晰的剖解了导演对欲望的执着和对欲念的迷恋,所有的配角都化身为导演的一部分,来戏剧性的承载这种近乎偏执的欲念。 在我看来,整部作品政治层面的表达,只是附带的,以政治为背景只是为人物处境埋下伏笔,而配乐和几场很港风的戏,则是呈现时代的一种生存面貌,但这些都是表象,电影的灵魂还是在于“欲念”作祟下的言情小说般的臆想美感,挺有意思的创作,当然,也是挺自我的一个创作。

《继园台七号》观后感(三):继园台七号

可以说这部的资源是史上最难找的,没有之一,全网封,绝了。 整个的观感就是,和那种定式的电影完全不一样,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导演完全不care大众口味,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东西。主题有点晦涩难懂,画面真的很美,比宫崎骏得那些动画有过之而不及,推荐。 其实很不喜欢看动画了,每次看到里面人物流露情感的时候,特别是眼部特写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真人演肯定更好看,但是后来在全部重头回味一遍后发现,动画是最好的呈现方式,真人可能真的演不出来吧。题材特殊,涉及到一些politics的东西,还有一些sex的东西,可能以动画方式展现才使得电影有种余味吧。 节奏太慢,以1.5倍速看的,然后没有字幕,最开始的粤语只能通过英文字幕来猜,后面就还好了,但是文化的杂糅和碰撞非常明显,香港、台湾、上海、大陆、英国,就不同人群所承载的地域特色,或者说口音是十分明显的。 旁白语言非常美,古色古香的那种,就真的有民国时期文学的那种感觉,配上导演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仿佛是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那种一本正经,发生了挺有趣的化学反应。 中国传统元素很多,猫,月亮,蛇,都是常使用的一些意象,就让人感觉其实也并不是完全西化或者格格不入,再就是像妙玉,京剧等这些的使用,还是根植中国文化之中的。妙玉那段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真的挺大胆的,特别是妙玉被掳走的那段,她在贼人肩膀上忽上忽下的那段,拍的太sexual了。 戏曲真的太好听了,特别是几种风格的突然切换,西方的那种爆炸式摇滚乐突然转换到京剧,再就是抒情慢歌,整个的就震撼的,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继园台七号》观后感(四):香港电影,到了集体缅怀的时候

近几年,带着怀旧色彩的香港电影密集出现,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继园台七号》(2019)、《好好拍电影》(2020)、《龙虎武师》(2021)……不约而同将视角转向过去,为香港(时代/电影)作出总结。《继园台七号》刻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盛世”(电影里讲述者所言);《好好拍电影》虽然是许鞍华个人纪录片,但因为许乃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这部纪录片也就有了见证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价值;《龙虎武师》则将目光转向香港电影特有的亚类型——功夫片,记录了香港武师行业由盛转衰的过程。

香港已不是当年多元文化混杂的香港,尤其在回归后,越发走向衰败。香港电影同样如此,随着资本退潮,香港影人要么北上合拍,要么固守本岛,拍摄反映香港市民生活的小成本电影。一切随着时代的变化,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困局。尤其“Z-Z”运动作为标志性事件,深度搅扰了香港社会的现状,让人警醒往昔岁月的美好。或许在这种社会现实的观照下,香港影人开始自发制作缅怀香港美好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电影。

导演杨凡称《继园台七号》是献给香港和电影的情书,无疑强烈反映出香港影人缅怀往昔的集体姿态。在此,需要加上一个前缀,即《继园台七号》是杨凡的个人情书,有着鲜明的作者风格。它讲述的不是普通港人认定的美好时代,而是杨凡心中最能代表香港辉煌过去的个人记忆。1965年定居香港时,杨凡十八岁,正值思想勃发的青春年华。两年后,香港发生六七暴动,作为左派青年的杨凡很可能参与其中。年轻时经历的社会变动,总会铭刻于我们的记忆中。杨凡将1967年的香港认定为 “盛世”,也就不足为怪。

《继园台七号》的主角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大学生,与当年的杨凡差不多同一年纪。在一次家教过程中,他认识了南下隐居香港十余年的京剧名角,做奢侈品外贸生意的台湾妇人,以及正在求学的女儿。男学生、贵妇人与女学生之间发生了一段类似三角恋情的暧昧情愫。男学生恋慕着台湾妇人典雅而成熟的风韵,学生母亲则被男学生的青春与阳刚激发起被传统文化教习压抑的欲望(自比《红楼梦》里的妙玉)。两人之间产生了“发乎情、止乎礼”的暧昧情愫,肉体关系只发生在梦境与想象中。

男学生头次拜访女学生家的段落,是全片最为优美、最撩拨人心的片段。伴随着画外音悠远、怀旧的腔调,讲述者带领观众进入了镜头里堪称经典的相遇场景,文笔、场景和情绪之美,颇有民国小说的风韵。那是一种对逝去美好岁月的恋旧,镀着一层美好的金色光韵。借用电影里多次出现的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这段回忆起的岁月同样是“似水年华”。正是在回忆目光注视下、在回忆声音的讲述中,逝去的时光被重新寻回,寻回的也是杨凡个人对香港的记忆。

屋里是隐而未发的情欲,屋外是左派革命暴动。在欲望与热血交织的歌声中,青春交汇于此,但也止步于此。这种未尽的情缘,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惆怅与惋惜。杨凡用一种极慢的速率讲述这个从记忆里打捞起来的故事,通过戏里戏外的映照(男学生与台湾妇人多次共同观看电影,电影情节暗示着情感的变奏),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笔法(讲述,而非叙述),用类似于京剧中悠扬、婉转的唱调,涂抹出颇具古典风味的美丽与哀愁。这确实是一封写给香港和电影的情书,但只存在于个体记忆里。

《继园台七号》观后感(五):对于喜欢香港的人是一场灵魂盛宴

影片里的香港

“那个年代,朴实中带着繁华,繁华中带着真诚,实实在在,绝不炫耀。”

在讲这个香港的故事之前,大量的香港的气息已经涌出。在慢慢的叙事中,主人公像是提线木偶,也像是被封存起来的角色,连同着那时候的香港,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

是一个足够慢节奏的电影,会慢慢被治愈。

是一个有些恶俗的故事,很帅的男主同时吸引了一个继园台七号的三个人,甚至包括一对母女。

最后男主选择了把他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的母亲。

“这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也只不过是在寻找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