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亲子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亲子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亲子说》是一本由王小骞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亲子说》读后感(一):妈妈知道怎么办,因为妈妈是超人

祝全天下的妈妈们母亲节快乐!

妈妈们在生活中一定都有遇到这些问题:孩子总是哭闹、不听话或者不爱学习,那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呢?这本书会给你答案,教你快速摆平亲子教育中的“鸡飞狗跳”。

本书的作者王小骞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同时也是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当然,她也是一位妈妈,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怎么样和孩子高效沟通

很多的家庭矛盾都是败在沟通上,如何和孩子高效沟通,是大多数妈妈都面临的难题。

书中写道,想和孩子高效沟通,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的态度、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语气等要素。

书中提到了“55387定律”,告诉你沟通的55%在于你的态度、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38%取决于你的语气,而语言本身的力量只占7%。

其次,要善于调动起你的同理心,请倾听孩子的表达;学会复述、理解、认可、适当反驳孩子的观点。

有趣的是书中指出,当你的孩子有一个阶段开始说脏话时,不要惊慌,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叫做“脏语期”,孩子或许只是在学习语言,观察说脏话后旁人的反应,父母在这个时候不要过分解读,而要采取消退处理。

最后,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现象,作者提出了“口令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建立“口令思维”,面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们往往会败在自己的情绪上,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前,首先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你需要了解“冰山隐喻”,你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冰山,能看到的只是表面的行为,大部分的内心藏在更深层的“海面下”,不为人所见,或许你自己都很难意识到。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首先就要学会一致性表达,在与孩子的沟通中, 你怎么想的,就应该怎么表达,,当然,言语克制和语气平稳也同样重要。

不要打孩子。心理学家实验证明,打孩子会产生5个后果

1.把孩子打傻

2.给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

3.孩子容易沿袭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

4.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5.可能形成孩子易怒的性格

父母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了,也可以采取“三步补救法”:当着孩子的面向对方道歉;父母一起和孩子道歉;和孩子说清吵架的原因和结果。

•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可以从这些方面做起:

1.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

有一个著名的方法——六步闹钟法,通过设置闹钟,在固定时间给予孩子肯定和正向反馈,以此来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

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在孩子完成任务时,学会去夸奖孩子。

同时也要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学会安慰和引导孩子,也要教会孩子分享。

2.给孩子坚实的人生基座。

首先要告诉孩子,说真话并不会挨训,但是不允许撒谎;

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同时要能够扮演好“玩伴、培朋友、顾问”的多种角色;

最后,要让孩子学会勇敢,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恐惧传递给孩子,对孩子也不要刻意的保护,不要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

3.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父母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时可以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允许孩子出错,用夸奖的方式让孩子爱上写作业;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让孩子选择;

最后,家长需要持有一种“玩学不二思维”,不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或切割开来。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自己的育儿秘诀,读本书也许可以帮助你更深层次地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想法。

妈妈不是生来就是妈妈,但是爱学习的妈妈一定是个好妈妈,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说出“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样的话一定很骄傲!

祝全宇宙的超人妈妈们母亲节快乐!

《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亲子说》读后感(二):当父母最不能做的一件事

最近刷到张彩玲的视频,吐槽她是家里的“枢纽”,不论是老公、孩子、还是姥姥,遇到问题都会找她。可她也不是万能的,问题都堆到她这儿了,她能怎么办呢?

很多妈妈们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困扰大家最多的可能就是育儿问题。《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或许能帮到我们。

《妈妈知道怎么办》针对父母们在育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给出了解决思路,旨在帮助家长提高思考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看书过程中,我不时会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自己对宝宝的了解还是太少,所以遇到问题才会手足无措。

樊登老师在推荐序中说“养育,难就难在父母的养育从组装技能到充盈心灵,并非是简单的观念变化,而是需要身份的觉醒和理性的自觉,就像重装一整套操作系统。”反思自己,好像还停留在组装技能的阶段,需要多看一些经典的育儿书来唤醒自己身份的觉醒。

分享三个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理念。

“55387定律”是一条关于沟通的定律,指的是人际沟通的效果分别由三个方面来决定。

55%+38%+7%=100%

能猜到这三个百分比分别代表什么吗?占比最多的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等,38%是说话时的语气,7%则是说话的内容。

最让我意外的是说话内容竟然才占7%,是最少的,我一直以为内容占比应该是最多的。而被忽略的态度、语气加起来占比93%!

这条定律提醒我们,要管理好93%,才能让7%的内容被孩子接收到。

反观自己,在跟孩子沟通时,大部分情况下态度平和、语气温柔,不会跟孩子发火,但跟队友沟通时就会比较凶,常常是说第一遍是他没回应,第二遍我就会吼出来。队友就会说“可以温柔点说吗?”经过提醒,我的语气才会放平缓。

看来,在情绪上头的时候我要提醒自己,淡定点儿,注意自己说话的表情、语气,在气头上不说话,等情绪平缓了在好好说话。很多时候嘴比脑子快,情绪上来了,说话很容易伤害到对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刻意练习。想到一个小方法:把沟通对象当做自己的宝宝,语气就会更温柔,也会更有耐心。好像大家对待小宝贝都会比较温和,毕竟,谁忍心去凶那么可爱、那么弱小的宝宝呢。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吃“独食”,要学会跟大家分享。可从来没细想过,分享不是我们的本能,也不是小宝宝能做到的。

书中写到“分享是当人的能力和内心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发产生的行为,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孩子平时得到家人足够多的关爱,有足够的安全感,一般在孩子四五岁左右,孩子自然而然就懂得分享”。

看来“分享”这事儿不能着急,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她什么时候想分享就分享,不能去强迫她。

我家宝宝现在一岁半了,家里人平常会有意引导宝宝分享,比如让她把小零食喂喂姥姥。有趣的是,当她发现大人手里有她想吃的东西,她就会把自己手里的拿给大人,来换她想吃的,或者当她吃饱了,会把剩下的给大人吃。

健康的爱需要读懂孩子,不能想当然。

作者给出了两条建议:

1.“看见”孩子

这儿的“看见”是指带着尊重的观察,设身处地去读懂孩子的内心,找到孩子的内在需求。

宝宝现在还不会说话,但已经有了自己的意愿,比如她会选择想看的绘本拿给大人,让大人给她读。如果是大人选了一本她不想看的绘本,她就会拒绝。虽然有时候我不理解她的选择,但会尊重她的选择,希望以后能慢慢地读懂她。

2.多囤一些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硬核知识。

因为孩子的发展迅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父母一定要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说来惭愧,在宝宝几个月的时候我会看《崔玉涛育儿百科》,根据里面讲的去照顾宝宝,后来宝宝慢慢大一些了,我也偷懒了,没再继续学习。最近宝宝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我才找急忙慌地找书看,像是《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读懂孩子,温和养育》。

虽然是不同的书,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就是要读懂孩子,了解孩子。想到孕期读过的《捕捉孩子敏感期》《关键期关键帮助》,都介绍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敏感期和应对方法,只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得重新看一遍,做个表格保存到手机里,方便时时翻看。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当父母最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偷懒。特别是在学习育儿知识方面,更不能偷懒。只有及时学习,了解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结语

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不注重培养好习惯、不去好好陪伴孩子,等到孩子上学了,需要辅导作业了,各种生气,拿孩子没办法。其实这都是之前偷的懒,变成了如今的受的气和流的泪。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开始觉醒,开始行动,一切都不晚。

全书思维导图

《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亲子说》读后感(三):14岁男孩跳楼坠亡:管教孩子除了打骂,还能怎么办?

2020年6月18日,武汉14岁男孩因玩扑克牌被请家长,在教学楼道里被母亲扇打后跳楼坠亡的事情让大家感到心痛,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逝去了。

“打是情、骂是爱”,母亲用自认为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如果这对母子愿意沟通,这个悲剧可能也不会发生。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孩子上课不认真听怎么办?孩子管不住怎么办?孩子都不和我说话怎么办?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等等,所有的问题都落在“怎么办”里。

其实“养育,没有公式”,当母亲的角色和身份觉醒的时候,开放思维,去寻找方法,妈妈们就知道怎么办。

《妈妈知道怎么办》的作者王小骞,是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

她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帮助我们打开看待成长的视角,升级对教育的认知,解决层出不穷的养育难题。

亲子间顺畅地沟通,是父母引导教育的首要动作。

著名的“55387定律”,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沟通的效果,55%取决于沟通中的态度、肢体语言、面部神情以及仪表是否恰当;38%取决于讲话时的语气与口吻;只有7%来自说话内容,这条定律也适用亲子关系。

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想让孩子把7%的内容听进去,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

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了一位想当驾驶员的小男孩,他问小男孩:“如果你的飞机飞到天上,所有引擎都熄火了怎么办?”

小男孩说他会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背着他的降落伞跳出去。

这时观众还不能理解,便哄堂大笑,林克莱特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小男孩握紧拳头大声的说:“因为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完话,就按照自己地理解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武断地给孩子下结论,让孩子感到无比委屈,不被理解,甚至愤怒。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爱孩子,就用倾听的方式去走近他。

同理心倾听,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用自己的感情去理解孩子的观点。被理解的孩子,才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

有次孩子和我说:“今天不想去上轮滑课了。”

当下我放弃和孩子说教“你应该坚持上课!”“学习一样技能不能放弃”等。当我询问孩子:“为什么今天不想去了?可以告诉妈妈吗?”

后面孩子告诉我原因,仅仅是因为害怕,怕上课的时候教练会借她的小风扇,听到这个原因的时候,不自觉被孩子逗笑了。

同理心倾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亲子沟通中的烦恼。

如何用同理心去倾听:首先眼睛聚精会神的看着孩子,重复孩子说的话,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要全程用平稳、温和的态度说话。

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与爱,他们会觉得,在父母眼里,他们是出色的人,他们也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与你同样的尊重。

亲子关系的沟通中,38%是由讲话时的语气决定的,我们的情绪影响着我们的语气。

当你今天上班不如意,到家看到孩子满地的玩具在地上,你可能会用暴躁的口气和孩子说“你怎么把房间弄这么乱!你真是个坏孩子!”

切换一个画面,今天领导给你升职加薪了,当你回家看到这一番景象,你或许会很开心又温柔地说“哎呀,看看是哪个淘气鬼把房间弄得这么乱。”

孩子没有错,你也没有错,只是你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了你的情绪。

在你大吼大叫的时候,孩子可能什么都没听见去,只知道自己做错事情,妈妈生气了。负面情绪就传递给了孩子,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当人受到环境影响,产生负向情绪,便选择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

负情绪,一环扣一环传递,最后传给了我们最爱的人。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孩子会形成“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的想法。长大后也容易缺乏自信,丧失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

当你面对孩子生气、郁闷时,如何正确的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第一步,先“憋感觉察”。当你觉察到自己感受的时候,就和真实的自己靠近,便走向了个人成长之路。快要生气时,憋住,用336呼吸法,吸3秒空气,让空气停留3秒,呼气6秒。

第二步,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不分好坏,不管愤怒还是悲伤,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生气,但这是正常的。

第三部,“憋感释放”做一致性的表达。尽量平静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当孩子一拖再拖的时候,可以温柔的告诉孩子“妈妈的耐心在变小,只有花生那么大”,或者是“妈妈龙要喷火了”“妈妈身体里的大怪物要出来了”。

最重要的是,这时候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一定要温和。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给孩子绘制一个靓丽的的童年底色。

03 最好的爱,是我和你一起成长

亲子沟通的“55387定律”,55%的肢体语言是用行动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妈妈:“今天要穿什么衣服?”

孩子:“我想穿这件蓝色那件。”

妈妈:“今天会冷,你穿厚点的这件吧。”

孩子:“妈妈,我想看这本书。”

妈妈:“这本不好看,我们看这本吧。”

这样的对话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们总爱带着一种优越感,认为“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替孩子做决定。

当你觉醒母亲的身份是帮助孩子时,去倾听并支持孩子合理的思考结果,把独立思考的时间还给孩子。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思考与选择的能力,当一个好的提问者。比如“你觉得现在怎么做好呢?”“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你觉得妈妈说的对吗?”

孩子,我用行动陪你一起成长。学习成为懂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在孩子的人生路上,给他一个好的引导。

41岁的王小骞成为妈妈后,在无数个被孩子制造的“怎么办”中,与自己对话,却总结束在“不知道”这条死胡同里。

44岁的她,决定重新背上书包,把自己“回炉”了,学了两年心理学硕课程,在育儿路上,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了孩子不断改变。

如果武汉14岁男孩的妈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个方式和孩子沟通,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个从主持人转行到“父母”这个行业的妈妈,告诉你如何解决育儿中的各种问题,书中有各种关于育儿的干货。

当你翻开这个书的同时,你也带着孩子站在了起跑线上,因为父母的格局眼界与管理情绪的能力,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