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粉墨》读后感100字

《粉墨》读后感100字

《粉墨》是一本由张天翼著作,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粉墨》读后感(一):好像一个你关系比较好的女同事给你讲述一些故事

看了ELLE主编晓雪发的微博,在读这本书,就搜了并且很感兴趣买回来看了,为什么是关系比较好的女同事,总感觉书里讲的故事,一个和你关系一般的人不会说,特别的闺蜜不会暴露出特别窘迫伤心的一面给你,可是这种关系疏离却又很亲的人,往往会透露出不少自己的故事给你。

里面有租房子的故事,家长里短,旅行见闻所感,真是很久没读散文了,以至于拿起书来不舍得放心,并且觉得深有同感。

最后讲述姥姥的故事,几段我也掉下眼泪,对亲人逝去的感受,如果太过矫情的描写往往看着只是一下而过,作者没有大段抒发感情或者回忆过去,真实的记录描写当时发生的事,往往让你感受到当下的氛围,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也是女儿的缘故,对妈妈的妈妈,和妈妈的故事描写感情相同。也许一本书内容过了很久大部分都忘了,只留下一部分让你记住,这就是书最值得读的地方啊。

《粉墨》读后感(二):现在印象都不深了。只记得第四间房子临街

前面五间屋,我住的时候年纪小,现在印象都不深了。只记得第四间房子临街,门口就是垃圾箱,整条街的人都到这里来倾倒瓜皮、粪便,天长日久地臭气熏天。七处房子,最后两间记得最清楚。倒数第二间,位于一幢极老的筒子楼,把一条漫长幽暗的长廊走尽,就到家了。

公用一个厨房,两个厕所。厕所在走廊的另一头,我和爸妈要上厕所,要步行将近三分钟时间。每个厕所只有一个坑能用,另外一个大概从建国那年就堵塞了,因为在堵塞的坑位上堆积了大量住户们的废物,其中有一只搪瓷杯,上面印着“平津战役纪念”。

我傻头傻脑地把对“家”的热爱和归属感献给了这一间屋子,每天放学后疯狂踩自行车,想要回到它身边。老师教唱《可爱的家》,我心里出现的都是它的身影。

《粉墨》读后感(三):又见粉墨

比起纳兰的小说,我还是更喜欢她的散文。与小说而言,总觉得里面的人不够真实,端着(尤其是我还一起买了《荔荔》)。看散文终于觉得仿佛踩到了地上,每个人似乎都有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气味。纳兰对人身上的气味大概很敏感,我也如此,因此很能对书里反复出现的人的体味的描写感同身受。荔荔的感觉就像《香水》里生来没有气味的男主,那种只会在小说里出现的人物,还不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纳兰把生死和衰老赤裸的揭开,将死亡恐惧成功的变成丑陋恐惧。

这本散文集里有几篇是收在《世界停留在我吻你的时候》里的,买这本书时我刚大学毕业,上了一段时间班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考虑要不要转行,搞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看到了纳兰写的《粉墨》,感觉当影评人似乎也不错,电影背后虽然有那么多不堪的东西但又能产生这么好的电影不是更厉害了吗?这样想着就考了电影学的研究生,如今已经研三快毕业的我,再次看到《粉墨》已是不一样的心境了。当时粉上纳兰的那个cp已经不再热心关注,变成了纳兰的个人粉,唯一没变的是我更爱电影了。我要谢谢纳兰的《粉墨》,你一定不知道在某时某刻,这篇文章曾给一个迷妹带来鼓励。

《粉墨》读后感(四):闹心啊 老铁!

我是“租二代”,做租房客的生涯从降生便开始了。身为城市贫民,爸妈一直租房住,搬来搬去,一共搬了七处。官不修衙,客不修栈。这句话我小时一直听父亲和母亲互相告诫,在他和她忍不住想做点什么改变的时候。到我上高中时,他们才攒够钱在近郊买了房,搬了第八次。可惜我读的高中是寄宿制,因此始终无法与那间房子建立起太深厚的感情。

前面五间屋,我住的时候年纪小,现在印象都不深了。只记得第四间房子临街,门口就是垃圾箱,整条街的人都到这里来倾倒瓜皮、粪便,天长日久地臭气熏天。七处房子,最后两间记得最清楚。倒数第二间,位于一幢极老的筒子楼,把一条漫长幽暗的长廊走尽,就到家了。

公用一个厨房,两个厕所。厕所在走廊的另一头,我和爸妈要上厕所,要步行将近三分钟时间。每个厕所只有一个坑能用,另外一个大概从建国那年就堵塞了,因为在堵塞的坑位上堆积了大量住户们的废物,其中有一只搪瓷杯,上面印着“平津战役纪念”。

我傻头傻脑地把对“家”的热爱和归属感献给了这一间屋子,每天放学后疯狂踩自行车,想要回到它身边。老师教唱《可爱的家》,我心里出现的都是它的身影。

《粉墨》读后感(五):等待一场死亡

这并不是一本畅销书,可能都算得上是滞销书了,新经典动不动就三九折促销,像是要把并不多的库存尽快清空。我是从《扑火》知道了这位作者,因太喜欢《扑火》了,又入手了作者这一本书。

不同于充满瑰丽想象的小说集《扑火》,《粉墨》是一本个人散文集。就像作者所说,散文是一种自我展示,近乎真人秀,这本散文就是在写作者自己及其家人的故事。琼·贝兹在她著名的《钻石与铁锈》中唱到“我们都知道回忆能带来什么,它即给了钻石闪闪,也给了铁锈斑斑”。这本书就是作者擦拭钻石上锈迹的过程。

在《等待一场暴雨,或死亡》中,作者描述了全家人等待姨夫死去的过程,真实又残忍。姨夫离抵达最后的终点,还差最后一口呼吸,全家人聚在一起,等待着将死者最后咽气。因为死亡是个漫长的过程,全家人坐在一起枯燥的等待着,喝茶、嗑瓜子、聊天、做饭、吃饭、刷碗,一如往常,时不时的去个人到屋里去看看将死之人走没走,这样真实的画面却充满着黑色幽默。

傍晚时分,小姨推门看了一眼,回头说了句,走了。大家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各自起身,跺跺脚,把缩在小腿上的裤子跺下来,整理衣服,随后就联系殡仪馆前来拉人。这时大暴雨降下了,殡葬车用了两个小时冒雨前来,司机师傅嘟囔着,偏选了这一天上路,也是够不长眼的。全家人跟着一起道歉,大姨说您说的对,我们家这位祖宗活着讨厌,死也死得讨厌。

这样的死亡现场,没有想象中的撕心裂肺、歇斯底里,只有近乎冷漠的平静。也许是姨夫真的人缘很差,很讨人厌才导致的。但这样的平静却让我觉得正常又真实。当死亡将在预期之内降临的时候,人类所能做的只有等待了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