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影评有感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影评有感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是一部由郦波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7-04-09(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精选点评:

●不觉潸然泪下!

●到15集了,弃,第七集讲的真好,不讲争议,你未看这花时,紫花与如心同归于寂,寂宝盖头是祭祀场所。下面的舒适祭祀过后声明归去预约落下收视祭祀物品这一种感受。你来看此花时,它的颜色在你心中明白起来,明是日月,光明,白是舌头,极尽所能地表达。你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中之外。这是一种价值存在。你不是依托于物理客气,而是精神价值。知行合一,知道但做不到不是真的知道。败人之道,非傲即惰。致良知没听懂,地理跨越:浙江北京武夷山贵州龙岗江西吉安南京。心中反复多少次了,心先过去。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喜马拉雅听完~要坚定自己内心的力量!

●后面越来越不靠谱。解读王阳明难道不需要看一下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吗,光用儒家的践行之道来解释不够的吧。还是偏重于事实陈列。中国这些只会背书没有方法论的学者们啊。。。

●非心学之人不能讲阳明

●浅显易懂,详实有趣。有时间有点过于浅显了...

●条理清晰 通俗易懂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外无物,事上磨,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有裨益,受教。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开始推崇阳明心学。2019最大收获可能就是认识了郦波老师。通过他的讲解了解了王阳明和曾国藩。郦波老师的嘴部动作非常有特色。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影评(一):郦波教授精彩视频《五百年来王阳明》

王阳明五岁才开口说话,一开口就是《大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小立志当圣人,没事就用枣核排兵布阵,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旦生,一个儒生带兵打仗,无一败绩,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螺旋式否定之否,不断的提升,其儒家思想回归本位,吾心光明,郦波教授还原了真实的王阳明,其中融合了郦波教授和王阳明的智慧于一体,其具有启迪智慧的思想,让人受益终生。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影评(二):致敬灯塔

此前看过几个关于王阳明的为官事迹,觉得非常有趣,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内涵且幽默的人。平日开车听了郦波教授关于王阳明的百家讲坛,我的赞美之词匮乏,只是经常开车的时候会被有趣的事迹和表述逗的哈哈大笑,从王阳明的出生到去世,完整的一生,追求成为圣贤的路,真实有趣,引经据典。非常值得想要完整了解阳明的人入门。

近日看《明朝那些事》也看到了关于阳明先生的一段,在同一个时间段两种不同的场景分别学习两位前辈对于阳明先生的剖析与解读,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借用当年明月的一段话表达对先辈的致敬:圣贤之路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幸好阳明先生没有放弃,成为无数后人心中的灯塔。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影评(三):对于心学的思考讲的比较浅,可以当作历史来读。

花大概一周的时间在喜马拉雅听完了郦波老师讲的《五百年来王阳明》,对于心学的思考讲的比较浅,可以当作历史来读。较完整的讲述了王阳明从出生到去世的重点事迹以及心学的总结过程。

王阳明很早就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十二岁时做的诗: “山大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便道山小月更阔。”(《蔽月山房》)

而后期的生平和经历,让他不断的补充自己所学,思考、完善和自洽自己的逻辑。格竹七天七夜的王阳明没能致知,还伤了身体。但也为此,让他彻底的从理学中跳脱出来,催生了后来的“心外无物,心即理”等诸多的思想萌芽。

没有去到的远方或者深山中,你虽然没有看到此花,但花就不开不落了么?又怎么确定心外无物呢?

王阳明给到的解释是:

是的,在没有看到此花时,花与我没有任何的联系,两两相安互不打扰,就像没有读到我这篇笔记的人一样,彼此都互归于沉寂。而只有当我看到此花时,才在“我的内心“世界多出了这朵花。也好像此时正在读这篇笔记的你一样,彼此有了联系。

这也恰像杨绛《100岁感言》中说的:

是啊,世界虽然是物质的,但也是自己的,而自己的世界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不正是心即理,心外无物么。

这也让我想起了郦波老师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小和尚就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被执念、怨恨、思念等诸多情感所困,久久不能放下,而这些恰恰是”心“带来的,只”唯我“所累,与他人毫无关系。

王阳明的一生并不顺畅,可谓诸多坎坷,但他把所有的挫折都当成”世上炼“,以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不断熔炼己身。

被大太监刘瑾针对,第一批脱裤子廷杖,派刺客追杀,最后又贬到龙场驿,扛过了毒瘴毒虫侥幸活下来,却仍然安于讲学。

这是王阳明在龙场驿站所制定学生守则。龙场悟道可以说是王阳明从青年到中年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也让他炼就了一颗强大的心脏,之后在遇到大风大浪依然能够处变不惊,心外无物,不动如山。

后来的剿匪,平叛,解决宁王之乱等等,皆展现了王阳明对“人心”的把握,判断敌人的性情从而料敌机先,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从而制造出多个以弱胜强的奇迹。

待到王阳明老年时,终于提炼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世界观,是我看待世界,我与世界关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生观,是我与我的关系,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心即理,心外无物;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是我与事/物/他人的关系,致良知,当你还拥有羞耻心,当你意识到自己犯错的时候,那么正确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其实你已经知道了。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如何做?去人欲,存天理;知行合一。

心学大概了解了一些皮毛,不求甚解。但历史中的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明王朝276年的历史,有了王阳明这样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才更显得多姿多彩。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影评(四):五百年来王阳明

1.传奇开始的地方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两个终极之问—完人之问/心学之问。

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两大完人—王阳明/曾国藩。

王云—王守仁,自号阳明子。

家庭教育的真谛—陪伴教育很重要,上行下效潜移默化很重要。

曾国藩天资较为愚钝。

第一个终极之问(完人之问):很多优秀的人走不出一个怪圈—优秀着优秀着优秀成了平庸。相反,一个愚笨的人,只要认定了人生的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在过程中不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

第二个终极之问(心学之问):为什么由王阳明开创的心学能够促使整个近代日本跨入世界列强的行列,但在中国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作用和影响?

二十一世纪一定是王阳明的世纪。

2.叛逆的儿子

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认为“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不以为然“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王阳明认为圣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是天才且品行很高,品学兼优,后为皇帝老师。

王华“正”,王阳明“奇”,因此父子二人之间经常擦出火花,王华深以为忧,但爷爷王天叙却处处袒护孙子。在王阳明七八岁时深深沉迷象棋,王华将象棋丢入河中后王阳明依旧没有将精力投入儒学经典中,而是喜欢上了道家长生术和兵家,带着一群孩子舞枪弄棒,直到十三岁时母亲去世,王阳明悲痛万分,开始发生转变。

3.父亲那座山

王阳明年少时期最崇拜于谦,十五岁的王阳明出居庸关打算对边塞的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进行实地考察。

王阳明另一位偶像是马援,汉代的一员名将。

一天王华早晨上朝时,王阳明要求父亲将自己亲手书写的《帝国平安策》转交给皇帝。

当父母的总是关心则乱,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弯路,殊不知这些弯路是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年轻人又总是蔑视权贵,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家长往往是孩子遇到的第一个权威。一个男孩只有在精神层面战胜了父亲的权威,他的自我人格才能完全独立出来。当王阳明翻越王华这座大山后,终其一生对其父亲充满敬佩、热爱与崇拜。

当王阳明建功立业后,父亲对他说“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荣,复以为惧也”。

王华由于王阳明的叛逆,打算十七岁让他成亲,在王阳明小时便定了一桩娃娃亲,诸养和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王家。王阳明在婚礼上感觉无聊出来散步,碰巧走到“铁柱宫”(万寿宫),发现一个老道,向其请教道教长生之法,彻夜长谈,大婚之夜“失踪”。后有学者认为诸夫人对王阳明有冷暴力倾向,与其在新婚之夜被“停”一夜有关(洞房昨夜停红烛)。

王阳明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就会达到“入乎其内”的境界(一是用脑子想:琢磨;二是全身心用心想:揣摩;三是着魔)。

诸养和带着王阳明上班,王阳明闲来无事便练书法,后成为大明王朝有名的书法家。

只有用心,才是心外无物第一义。

王阳明为了精神世界中重要的事情可能会完全放弃物质世界里的需求。

4.理学那道坎儿

原始的儒家所以人性十分尊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总结过孔子的礼乐之教:礼乐即人心。

宋明理学又称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理学从最初的克己复礼发展到最后的扼杀人性,在个体方面谈论的是修身之道。

理学大师娄谅说“圣人必可学而至”,圣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学习而成就。

儒家成圣之路讲究“内圣而外王”,怎样内圣?朱熹名言“格物致知”,于是出现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坐在竹林中整整七天,自此大病一场,彻底引发了王阳明自出生以来的肺病和哮喘。

阳明格竹体现了理学的方法论很注重观察,观察格物,然后达到事物的道理以求天理,而只是观察可能造成想当然,为了致知,格物就变成了形式主义,通过实验解析分析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阳明格竹的三个结果:1.影响了王阳明的健康;2.导致了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怀疑,最终超越理学,开辟阳明心学;3.驱使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先行获取成圣平台。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5.宦官那个坑

1499年的会试迎来了两个天才考生:艺术史上的天才唐伯虎,哲学史上的天才王阳明。

儒是人之所需,每个族群每个团体的人之所需。

思想家需要博采众家之长,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王阳明在悟得儒家根本后重返北京城。

刘瑾乱政,宦官回京述职时必贿赂刘瑾。

当所有人都在刘瑾熏天权势下噤若寒蝉之时,王阳明挺身而出,他认为在之前所有人都上疏之时“多我一个不多”,但当大家良知被泯灭时“少我一个却少了”。因为上疏王阳明被刘瑾廷杖四十(第一批被脱裤子廷杖的文官)后扔进锦衣卫诏狱,人生的巨大落差使王阳明产生了极大的孤独与恐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