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固体海洋》读后感精选

《固体海洋》读后感精选

《固体海洋》是一本由灰狐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万卷出版公司,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固体海洋》精选点评:

●海洋环保SF佳作,前半段的多线叙事非常精彩,有灾难大片的气势,可惜结尾部分略显泄气,解决方案没什么新意,动作戏感觉是强行加进去的,最后只是匆匆交代了所与人的结局。共生体的设想极具冲击力,但是有点突兀感,没有足够的铺垫来交代它的来源,可能作者也无意在科学细节上深究吧。

●令人意外地不错。虽然有些说教,但是多线合并的叙事非常吸引人,而且故事视觉化很强,非常适合改电影,设定也新鲜,还有各种冷幽默和亚文化梗。作为通俗小说来说可读性很强。结尾也讽刺而有趣。

●大刘的贡献,不仅在于写出了«三体»这样里程碑的中国科幻作品,更在于,让不少年轻人发现,其实,靠写科幻作品也是有出路的,如果你确实家里没矿,又不能跻身暴富产业的话。9.7分太高了。是不错的小说,但是比起大刘,对人性的探索,思考还是不够深入。画面感很强,可以拍成电影。不过这类型的电影也不少。

●瑕疵比较多,但想象力挺丰富的,科幻小说还是关键看想法,总体瑕不掩瑜,可以给三星半的评价。

●让人伤感的事,即使经历了这一巨大的灾难,人类在发现这种共生体是可以对付的之后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的生产垃圾了。但是很可惜,这确实是最可能的现实。

●神作!~

●灰狐老师厉害的

●建木2417 一般吧,但内容很新奇,但故事水平不是好

●看多了刘慈欣的有些审美疲劳,固体海洋题材很接地气,作者脑洞也很大 满分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抛弃现象更严重了,那如果下次"建木"研究失败,人类拿什么去拯救自己呢

《固体海洋》读后感(一):好莱坞式海洋的复仇

环保题材并不新鲜,这部小说中的一些描述更像纪实文学,讲的是真实存在的捕鲸,具有鲜活的画面感和震撼力,对于呼吁环保有一定积极效果。

既然是环保主题,那么,从模式上就免不了延续“人类破坏自然—>大自然报复—>人类毁灭/新生这一传统套路,看到最后,果不其然,所以模式的创新是不多的,但仍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优秀的小说。

作为科幻小说,点子非常重要,无论模式如何旧瓶装新酒,只有点子别出心裁又逻辑自洽,就能为其增色不少,本篇就是典型。营造了一场恐怖刺激又包含科幻感的阅读盛宴,没有太多让人一头雾水的东西。

故事结构搭建巧妙精致,整个事件是由一系列巧合串联起来的,特别是渡边佑心理活动的变化,读起来代入感很强,情感把控到位。

总结,这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商业科幻小说。但不得不说,其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凝练和加深,环保和科学主题鲜明但让人一眼就看透,没有像大刘作品里的属于个人的独特思考。属于个人的思考,不一定让所有人都赞同,但是给人新鲜感,哪怕引发争议都是一种成功。

《固体海洋》读后感(二):“塑料时代”的警示录

久闻科幻小说《固体海洋》的大名,在用了两个晚上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开始时的几个似乎毫不相关的人物,在小说的后三分之一开始逐渐产生关联。小说中每个主角,或者每条线可读性都很强,当产生关联后,即对抗“肉”的剧情,非常紧张刺激,是全书的高潮。

网上有句开玩笑的话:xx像塑料花,虽然虚假但是永不凋零。塑料能保持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这是材料的优越性能,但一旦它成为垃圾,这一特性就成为了梦魇。塑料被自然打磨为颗粒进入生物体中,是否真的会像小说中写到的,使动物变为“丧尸”,使新出生的婴儿变得畸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太平洋上的垃圾大陆,不断到达上限的城市垃圾填埋场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固体海洋》像是这个“塑料时代”的警示录,虽然里面的结局是好的:基因工程的植物快速解决了塑料垃圾,但是现实世界里我们没有这样的植物。所以,除了尽可能减少塑料的丢弃外,进行垃圾分类也是重要方法。全国很多地区都在推广,或者计划推广垃圾分类,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我们应全力支持,守护唯一的地球。

《固体海洋》读后感(三):读完小评

北极冰原,夏威夷,日本四国岛,南极圈海洋……作者的笔频繁切换着全球各地风格迥异的场景,像是播放“全球风光”的视频集。 倔强勇敢的因纽特男孩,风流倜傥的动物保护者,固执细腻的生物学家,无私无畏的老船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各自做着互不相干的事,最后骤然碰撞,一场惊悚恐怖的生化危机铺天盖地。 这故事真的挺不错。一场围绕“塑料垃圾污”为主题的冒险,层层推进、网罗交织,惊险刺激,发人深省。 非常难得作者描绘了这么多命运迥异的人物,每一个都很有代入感,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遇到困难时不同的反应,可以说写啥像啥了,读起来很有领略异域风情的感觉。给作者一个好顶赞。 具体情结不剧透了。很冒险很刺激。科幻小说很多都是对未来的忧虑,或警醒或批判。《固体海洋》做到了这一点,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精神,我想这篇故事足以成功引起读者对塑料污染的注意。 以下再说说一些书评的题外话。 看完这个故事,心情复杂得查阅了一些关于塑料垃圾污染的资料,这才知道原来塑料制品最终都会碎成无数细小的颗粒,无法降解也难以打捞,像液体一样无孔不入,被无数的海洋生物误食。现实中的太平洋塑料垃圾污染远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成堆成片的漂浮,但实际上的危害却更严重,更可怕。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断回想起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个以娟秀深情的文字描写出农药的危害,一个以惊险刺激的故事警示着塑料垃圾。或许这种危害并不会像故事里的危机那样来势汹汹,但现象就摆在那里,承受结果是迟早的事。 感谢作者的思考。个人给本书打分可以八十五以上,文笔,故事构架,意义,角色及场景塑造都很棒。五星好评,期待更好的作品。

《固体海洋》读后感(四):环保不是在救地球,是在救我们自己--《固体海洋》评论

故事的开头以一种李安式的奇幻远征开始。

被外来游客现代生活包围、想去寻找传统的北极因纽特男孩,在冰川上遇到羸弱的北极熊,一人一熊踏上浮冰漂流,会发生什么惊奇?

看到海豚被恶意捕杀视频、想要保护而冒险回到村庄加入出海队伍的日本大学生,能不能顺利拍到证据?

有着特工一样好身手的美国动物保护者,潜入各处海豚被困表演地,冒险解救它们回归大海!这样的日复一日,能拯救多少动物?

持续四年却毫无结果的塑料分解研究,建在臭气熏人的垃圾填埋场旁的实验室,导师、同事都放弃了研究,这样的日子,中国研究员还能坚持多久?

四个故事同时展开,他们会有怎样的联系和遇见?

——从开篇第一章,就被故事吸引,可读性很强!故事流畅、引人入胜,推荐阅读!

海洋污染对生活在内陆的我,是比较陌生的话题!隐约记得朋友圈看过一篇文章:素来以封面的漂亮风景著称的环球杂志,在今年一期中,却用了满布垃圾的沙滩做封面!触目惊心、堆积成山!

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下决心以后去菜场自己带布袋,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当我揣着一个塑料带递给卖香蕉的大姐“用这个袋子装着吧”,她看我的眼神怪怪的。可惜的是,自己也没坚持太久。

像研究员李时力,作为立志寻找塑料分解方法的研究员,盯着层层裹裹塑料袋打包回来的酸辣粉,顿时没有食欲。“我离成功远着呢,而且我现在还在制造着垃圾!”可是,这顿不吃,下顿还是要继续。

人类从来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万物之主,而只是进化法则的仆人!我们投诸自然的垃圾,总有一天会被自然还击!身体内长出塑料组织的鲸鱼,村子里不断出现的畸形婴儿,海洋中长出的“怪肉”。。。

小说里、现实中,科学家们都在研究降解塑料,小说里“建木”赢了,危机化解!可是现实中,灾难和解决方案,哪一个会先来呢?——希望这本小说可以引起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思考,除了科研我们普通人也许有很多可以做!

《固体海洋》读后感(五):《固体海洋》——柔软、带弹性的“生化危机”

根据最近的科学成果,一项关于“垃圾分类”的严格规定和一句狠话就此新鲜出炉。而这句狠话令人感到恐惧的是,它看似遥远,却绝不夸张,甚至能够令人连“隐居避世躲清闲”的想法都能瞬间无影无踪:“别装纯洁了,现在基本上是个动物体内都有塑料微粒了!” 所以,谁还能往哪里躲呢。只能直面现实,努力去想、并执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呗。 好消息是能够降解塑料的细菌已经被发现。尽管在等待更切实地、能够真正解决白色污染的结果出来之前,因为白色污染造成的疾病、人体变异、海洋污染等恶果,还会持续存在罢了。 好在,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一个人做不了什么,也没想放弃努力。 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事都偏离了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理解,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名为寇瓦纳的因纽特少年,一心想“中二”地恢复自己祖先的生活方式,却误打误撞地和一头病蔫蔫的北极熊成了温室效应的受害者,在一块裂开的冰川上开始了漫长的漂流生涯,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柔软有弹性的岛”。此后,一位身手不凡、致力于解救海豚的前特种部队成员拉尔夫,在被用海豚谋利的商人的手下击中了飞机要害部位后,与后援失联,不得不迫降在这个“岛”上。为了求救,他们无意中与远在中国、研究降解塑料的研究者李时力建立起了联系,而李时力之前恰好研究出一种奇妙的植物,能够以塑料为食;为了救人,拉尔夫和寇瓦纳追逐日本捕鲸船,想救援志愿者渡边佑,却意外得知,已经有一艘阻止捕鲸的志愿者的船只救起了渡边佑后,爆发了“生化危机”,而这病毒因为船只上和海洋里无处不在的塑料已经难于控制,事件的起因竟然与渡边佑有关…… 本书立足现实,把人类社会当前的几大问题毫不掩饰地结合在了一起,问出一个惊心动魄的问题——“真的出现那样的情形,怎么办?”所以,虽然也努力地在用曲折而颇有趣味的情节,和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结局略淡化了能给人带来的焦虑感,却依旧引人深思:许多种行为,在环保的层面上当然是错的,但是,要怎样改变这些“大恶人”持续多年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怎样行之有效地对抗“大恶人们”行为中超过生存需要、仅是因为习惯和欲望让人更加无法接受的部分?当他们自己成为偶然被催生的“生化危机”中的一部分,是不是值得拯救?无论是温和的、还是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大家的努力怎样“有目共睹”从而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得以继续下去?真的每次都有不太成熟、但的确有效的成果出来收拾残局固然很好,但是,人类是不是每次都有这样的运气?有了一次这样的运气,是不是会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这样看来,塑料在人类社会的问题中,真的只能算作一个柔软带弹性的生化危机,而我们面对危机还茫然无知、刻意躲避的态度,才是让我们自己无处藏身的“固体海洋”——有一天,又会是谁来“解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