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是一部由Cameron Nugent执导,J·K·西蒙斯 / 杰克·布塞 / 诺尔·古格雷米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精选点评:

●好温暖哦~话说爸爸的子弹好危险啊

●干枯的心脏

●色调好棒啊!

●有点寓言式的故事,真正的意义都是奶奶曾经说过的话,小男孩弹吉他唱歌看上去就很治愈,可惜全场没听到原声,JK演的是上帝吗?

●全程愉悦,不可多得

●上帝的声音,很可爱的片子

●一切都太唯美

●生活中有很多缺陷,有些能补好,有些永远补不好,有时还变成强项。

●没想到在年底看到了本年度最“可爱的”片子,虽然始终没有听到萨波写给奶奶的歌,但

●小帆船的爸爸希望拥有一匹马,小帆船希望拥有一艘船,一心想拥有一样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 配乐是斯卡布罗集市吗,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演员们演技真实自然,看完一点也不累,小帆船写给奶奶的歌到底有多好听呢,大概要我们自己想象吧,那些触动到灵魂深处的歌,每个人都有的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观后感(一):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

在饱受干旱困扰的小镇中,一个拉美裔家庭给他们唯一的儿子取名为“帆船”。帆船给他的家人带来了新的爱和希望。一天下午他带回了一把小吉他。从这一刻起,帆船和他的吉他形影不离。病重的祖母希望他为她写一首歌,帆船迎难而上,创作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曲。魔幻的童话,温暖的色调,沙漠中的行舟,倾斜的房子,没有门的车,那始终未曾出现的上帝之音。整部电影纯洁得如同一个透明的玻璃晶体,在太阳光照射下散发出无数斑斓的光辉,它简洁的美好是如此的炫目,让人如痴如醉沉迷其中。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观后感(二):人人平等,本自具足

我对这部电影的关注点侧重于里面几个关键人物的内心。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他周围的大人、同学,陌生人关注的世界——即每个人都在关注外部的事物,爸爸关注柱子(背负责任但自身缺乏安全感),妈妈关注爸爸在想什么(在意自己“胖胖的”外表,看不到自己身上优秀的特质),体育老师热情搞笑又无厘头(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敢为了爱情踏出那一步),同学不能闭眼睛(梦想着自己能够进入足球队),祖母是少有智慧的人,她更关注孩子的本身,也有一点播种者的意味(种下爱和希望)。在影片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电影里描述的小社会一样:大部分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外寻求对于自我的认同,不论是工作、生活、家庭等等,仿佛想要依附于一件事、一个人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忘记了向内探索,对自我的探索。而小男孩的设定是片中唯一一个带着纯粹的心灵去感受和接纳自我的存在,最初他只是带着想要创作一首歌送给祖母的这个愿望,一点点在努力前行,并没有被身边的人事所影响,也没有被环境所制约,最后用他纯粹真挚的歌声感染了身边的人,慢慢的,他收获了“成功”(其实他并不在意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他只想单纯的唱给祖母听),而听完他的歌曲,爸爸不在只关注柱子了,开始向内探索自己曾经的梦想,妈妈开始欣赏起自己的价值并逐渐勇敢的走出了家门,因为夫妻双方都开始寻找自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又包容和尊重对方,所以家庭里的氛围更温暖和谐了。其实我觉得导演刻意让歌曲静音是在告诉我们,艺术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不仅仅限定在音乐上,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做着一件事物的时候,他的热情和勇气(真实的自我)不仅点亮了自己,还能照亮周围的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被外界影响,会被社会主流价值观驱使着去做一些符合大众标准的事物(外在物质的追求),这些物质维度的东西其实非常容易内耗掉自身的热情和动力,会有攀比、会有分别心,并让人逐渐迷失自我,忘记看到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想要更好的爱别人,首先要学会的是正确的爱自己,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自己。影片里还有一段比较打动我的是,小小船的父母虽然一开始是没有活出自我的,但是他们都对孩子给到了及时的回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去成为他自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所以小小船才能专心致志的做他自己喜爱的事物,最后影响到了他的父母,成功只是顺带的,因为他的力量是无限的!

愿我们此生都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尊重自己,小男孩是人,大人也是人,人人都是平等的,本自具足,不是吗?

《一个叫小小船的男孩》观后感(三):拿什么拯救你,荒漠的家园,残缺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曾经读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读过纪伯伦的《先知》,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个人如果曾经思考故事与象征,文化与传承,传统与现代,教育与影响……

那么她在看《一个小小船的男孩》时,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眼光,不一样的感受。

就像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个叫小小船的男孩,曾经有过那样的奶奶,他的人生便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这里,最近的水域也在一千公里外。连走南闯北的二手商人都没见过海。

几乎没有人见过船。

小男孩却被取名为sailboat。因为他小时候刚会握笔时,竟然能画出一艘帆船,不曾见过的帆船。

小小船的家,是一座倾斜的木屋,用一根木棍支撑着。

小小船的父亲,一个五大三粗的光头,身上有大面积的刺青,脖子上脸上也有一些。去学校接送孩子的时候,他会用创可贴盖住脸上的刺青。他有一辆老爷车,缺了一个门。他想要一匹马,却只能在图画里看,或者自己填色。

小小船的母亲,一个身材肥胖的女子,总是穿得严严实实,在家里做肉丸。因为被人嘲笑身材像肉丸,不愿意走出家门、与人交往。

小小船的朋友皮提,不能眨眼睛,永远带着人工泪液。他热爱足球,却从来不能上场,只能当茶水男孩。

即便是一头金发、活力充沛的宾老师,他的热情也显得过犹不及,学生们觉得他很无聊、很神经。

二手商人摆着三辆车、一艘船,除了小小船无人光临。

可以说,小小船身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残缺的。即使我们不了解。

因为这个炎热干旱的小镇,已经九年没有下过一滴雨。

这是所有人共有的残缺。

直到有一天,小小船在旧物堆发现了一把小吉他(尤克里里)。

他去哪里都带着小吉他。

就像奶奶说的,一件事情发生了,导致另一些事情发生。

当他们去城里看望病重的奶奶时,她说,小小船,用你的小吉他为我写首歌吧!

一个抢他肉丸的橄榄球小男孩,剪断了他的琴弦。但小小船的父亲教训了他,让他赔偿最好的琴弦,并且以后见到小小船必须露齿笑。

一个总是戴着耳机、用光盘播放器听音乐的小女孩接近了他,并把设备借给他播放小吉他教学光盘。

最后,小小船写出了那首歌。

小女孩听了,说歌词就像是我自己的回忆,旋律比著名乐手还好。

妈妈听了,走出自卑;爸爸听了,梦见骑马;宾老师听了,摘掉假发,勇敢追求独脚的姑娘……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听这首心灵之歌,治愈残缺的现实。

当小男孩在电台唱起这首歌,通过电波把它传遍小镇的那个下午,天空落下了雨水。

久旱的大地,终于迎来了一场甘霖。

这场干旱,何尝不是心田的饥渴;这场甘霖,又何尝不是每个心灵的渴盼!

电影没有说,他们是在美国,还是墨西哥?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处在墨西哥和美国的文化夹缝中,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更迭中。或许是墨西哥人移民在美国,又或许是美国殖民了墨西哥的地区。从学校和师生来看,我推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且小小船说,“爸爸来这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喜欢这种平静的生活。”也许他们在墨西哥,饱受战乱之苦,因而背井离乡来到美国。

然而,他们的房子,一直是歪的。支撑房子的木棍,刷着绿白红——墨西哥国旗的颜色。小小船的摇篮,也同样是这种颜色。

这座匪夷所思的房子,在父母第一次听完那首歌时,发生了更大的倾塌。然后,由小小船操方向盘,用汽车把房子拉起,重新稳固。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象征:离开墨西哥的人们,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倾斜、摇摆,又用墨西哥文化支撑着,勉力平衡;可是夹在两种文化之间非常辛苦,非常别扭;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从墨西哥文化中汲取心灵养分,治愈残缺。

他们的语言行为细节也证实了这一点。一家人去看奶奶的时候,对话是这样的:

爸爸是个硬汉,教训起霸凌妻儿的人来也毫不手软,然而,他的价值观是摇摆的!

奶奶,则代表着墨西哥传统文化。

解决办法,是重建稳固的价值观。这就是小小船的心灵之歌带来的力量。

小小船的心灵之歌又是怎么来的呢?

每次写歌,他都会安静下来。有两样东西可以让他安静:想一个人;看帆船。

他想的人,当然是奶奶;而帆船,所有人都以为小小船画出了他见所未见的事物,其实是奶奶在他摇篮上方贴了一张照片,那是年轻的奶奶在海边与帆船的合影——奶奶不止代表传统文化,她同时也为小小船埋下了大海的种子。

这张照片的存在,无人知晓,甚至小小船也意识不到它的影响。

他只是接受这一切,成为这一切,写出这首歌。

他只是在讲这些故事时,总是说,奶奶曾经说过……

这首歌,是奶奶叫他写的。

小小船说:有时你为别人做了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为大家做了一件事。但其实,那是为了特别的人做的事,只是,大家忘了。

尽管那么多人被他的歌治愈,那么多人来到房子旁边听他唱歌。他没有忘记奶奶。或许,奶奶也没有忘记这个约定。

昏迷了几天的奶奶听完这首歌,心电图变成了直线,安详地走了。

唱完了这首歌,小小船把小吉他留在奶奶身边。

他再没有唱过那首歌。

因为,他是孩子。一个约定,完成了就放下了。

这就是为什么,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认为孩子是精神的最高级变形。

因为他们纯洁,真诚,创造。而且,还以游戏心态对待自己的创造。

这一次是奶奶、帆船和音乐;也许,下一次是飞机……

不过,电影里并没有那首歌。导演处理成静音和耳鸣音。或许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每个人的歌都不一样。

生活在浮躁自媒体声音中的我们,在传统与现代、华夏与西方各种价值观夹击中的我们,尤其需要寻找自己的那首歌,稳固自己的那所房子。

在一段段生命旅程中,面对一次次的开始和结束,做一个游戏的孩子。

本文首发于「儿童电影之光」,每周五更新,欢迎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