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了凡四训读后感摘抄

了凡四训读后感摘抄

《了凡四训》是一本由[明] 袁了凡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一):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了凡四训(典藏本) 袁了凡 木暮评注 ◆ 第一篇 立命之学 >> 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①;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如醍醐灌顶。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①;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 第二篇 改过之法 >> 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 第三篇 积善之方 >>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 第四篇 谦德之效 >>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了凡四训》读后感(二):了凡四训总结(转自微信读书书友)

了凡四训总结: 核心思想:命由自立,福为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命运源于内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源于内心的激情与追寻。 2.成事之道:做任何事要诚心诚意,心归正道,福报自然来。 3. 多行善事多积德:德分阴阳,阳德可以被人直接看见。阴德则可能不易被人发现、认可,但会因量而生质变。不要因不被人知而放弃行阴德。 4.过错救赎:改过要从新出发,以“将功补过”的方式,用同量善事抵消已行恶事,可得救赎。 5.成人六心:诚心、敬畏心、羞耻心、谦虚心、勇心 6.修心方略: 6.1除恶念(自己知道世界各种丰饶时间,但不随着这些欲念而走,不被欲念绑架,念佛也是佛家静心除念的一种方式) 6.2常反省: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反省、检讨,不放纵。 7.行善要分别:要分别真假、端曲、是非。7.1辨真假讲的是是否本质上对别人有帮助。 7.2分端曲是分行善的真实动机。正念助人的为端;投机取巧,谋己私利的行为是曲。 7.3分是非:好心做了恶事,恶心做了善事都称为便。 8.善的度量 8.1善的半满:心足够诚(表里如一)则为至善,心不诚则为半善。 8.2善的大小:以心诚为功德衡量,而不以物的大小为衡量。 8.3善的难易:举手之劳为易善;面对生命、艰难选择、本能欲念,能做到的善为难善。 9.行善积德的十个方法:予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为己、兴修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了凡四训集合了儒家、佛家、道家的精华,旨在助人修身、齐家、成事、得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

很发人深省的一本书,适合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时不时拿出来看一下。顺便赞一下这个版本的排版,一小节文言文原文,加难词注释,再加此小节对应的翻译。让读者可以在感受文言文原文魅力的同时,又不至于读起来太过晦涩。

很久没读文言文了,不得不说同时看译文和原文,虽然意思相同,但真可以明显感受到差距,原文的文字美感甩译文几万条街。感觉这要是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段落都会被要求背诵。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部分,讲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作者本是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人,完全无利他之心,而且认为自己的命已注定,也不想做什么改变。后得一高人指点,从此开始日日行善,积累福报,从而使自己的命越来越好。

改过之法部分,讲了人需有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来改过。“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人所犯的错误,有的从事情上改正,有的从道理上进行修改,还有的从心里开始改,所花费的功夫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

积善之方部分,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首先作者讲了十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随后,拓展讲了“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以上一组组两两对比,分辨了善的真谛。做任何事发心的正念十分关键,而且行善时不因抱着积累RP以换未来好运之心,要不求回报。

谦德之效部分,比较短,核心观点就是谦虚和有志向。“《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劝人为善的书。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和作者一样,在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命已天定的时候,仔细列举分析,还是自己的原因更多且更根本。

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回想起之前听到的一段话,大概是关于阿德勒的。他曾建议抑郁症患者,不求回报地尽可能多地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这样大概一个月,抑郁症就可以好。当一个人的心和行真的都正的时候,确实可以改变命运。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听作者的话,积善。

《了凡四训》读后感(四):善哉,善哉

《了凡四训》诠释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事迹,作者列举诸多示例,本意是教人积德行善,诚心改过,小至身体力行善举,大至心怀天下苍生。初次阅读时或有感于“立命,积善,改过,谦德”的论述,“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论调也颇有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韵味,然近来再读,感受不尽相同,特记录如下,以待更正。 作者对于善恶有着自身的理解与认知,例如:从出发点而言,善念讲求行为发自内心,就行为而言,应从有益他人的方式行善,从结果来看,善举最终不得损人利己……本书能成为众人传诵的作品,自有其意义,然无论是讲述个人经历,还是援引他人故事时,试图以善恶之举作为结果导向,此类说教难免无法让人信服,初闻或深以为然,想来并非尽然如此,除对善言过其实外,也不乏引人思考之处。 有关善恶的诘问素来是恒久不变的话题,也因此成为许多故事争议的焦点——“善意与恶意,我们究竟该站在哪一边?又该如何去区分判断?”,本书似乎划清了善与恶的界限,甚至列举了诸多可为及不可为之事。然而细细品味,我们或许会发现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谁也无法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是大多数人所面临的道德焦虑,善与恶之间有着巨大的跨度,对于我们而言艰难的向来不是选择,而是努力维持内心与行动的统一,或者说是在问心无愧的坐标上寻求自洽的平衡点,继而坚定地活下去。 作者想要实现的境界或许是众人皆能自行改过,多为善举,远离恶果,类似于一种自我和解的彻悟,然而不问缘由地阐述事理,总感觉低估了世事的复杂,高估了向善的可能。想来恐怕只有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传奇故事才会有顿悟的奇效,例如《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的机缘点化,“天下罪业皆归于我”,佯杀慕蓉博与萧远山,又让两人互相医治内伤,历经生死方才放下往日恩怨,仇恨尽归尘土。可惜这样的场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呈现,所谓善恶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评价,而在某些时候也可延伸至对来世的寄托,诸如善恶终有报,何尝不是一种说辞。 近来仍如同写下《是也善哉,非也善哉》时的感受,概述恐怕无法适用于每一件事,就如同各人的悲喜性情不尽相通,想当然地定论自是有所偏差,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对一言一行的价值认知,若能推己及人时,无外乎同种方式,可谓善哉善哉。

PS:【是也善哉,非也善哉】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609328

《了凡四训》读后感(五):《了凡四训》观点分享

内含一些时代糟粕,但抛除糟粕后讲述的内容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修心养性,配合早睡早起,可以达到一个每天心情都快乐,平和,生活舒适的效果。简单来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恶自有报。

分享一些我学到/我觉得很有意思的观点:

1.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 身。

过去的错误或者正确都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的现在和以后,每一分一秒都是修行的开始;

2.要做一个功过表,每天都登记,善则计数,恶则减数,做好事的时候不要想着结果,不要想着我去做好事是为了福报,去做就对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累积功德;

3.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我非常喜欢的观点之一,胜不骄败不馁,永远都是新的开始;

4.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吾日三省吾身,每一天睡觉前都思考一遍今天做错了什么,哪句话可以说得更好,哪件事可以做得更好,还有哪里需要改进?

5.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心平气和地接受别人的诽谤或者中伤,都是一种修行,都是一种磨炼。

6.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做好事的时候不能只是想当然觉得:哦我在做好事!而是要重新深入思考一下:我做的真的是好事吗?会有什么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是积极的吗?倘若只是自己想当然地去做好事,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最终结果是造孽。

这里作者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作者引用孔子说的一件事来论什么叫是非:鲁国有过法律规定,如果鲁人去把在他国做奴隶的人赎回来的话,都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子贡赎人后却不愿意接受政府的赏金。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说:“你这样的做法失策了。圣人做事是可以改变一地的风俗习惯的,也可以将这些道理传授给百姓们;做事不能只图着让自己感到舒服。现在鲁国国内富裕的人很少,贫穷的人很多,你这么做不就是表示收了赏金就是贪财吗?那要怎么去赎人呢?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去跟诸侯赎人了!“

因此做好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做好事,也要深远地思考,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影响。

7.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8.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但行好事,莫去想”啊我今天做了好事了“,真正的善应该是做了好事但不在意,一直坚持地把做好事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9.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10.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11.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12.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13.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整本书部分观点有时代局限性,有过度反思/洗脑和无端推导之嫌,但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修身修心,让自己心平气和,神清气爽。我觉得看完它,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剩下的就是去做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