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后七日》影评100字

《父后七日》影评100字

《父后七日》是一部由刘梓洁 / 王育麟执导,王莉雯 / 吴朋奉 / 陈家祥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后七日》影评(一):七日

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影片最后,女儿的这段独白让我深深的感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的是太多太多的思念。 女儿曾在朋友面前说起父亲离世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我也经常忘记。”其实她是把后半句藏在了心底:“忘记你已离去。”所以会蹲在没有人认识的机场角落不能自已的哭泣。有些人就是这样,在熟人面前若无其事强颜欢笑,只在陌生的人群中旁若无人的表达悲伤。 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总觉得离世的人其实并未离开,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只是见不到面了而已。所以对于死亡,我一直说:生活在别处。我觉得那只是生命换了一种模样,彼此不在一个空间而已。

《父后七日》影评(二):葬礼可以是像婚礼那样吗

如果我爸不在了,我会问死,你要不要做一个开心的鬼呀哈哈哈。

如果给我爸办葬礼,就会突然心里轻松了一块吧,就像这部片子,有点忙,有点错乱,要买衣服,要买花圈,要办桌,要有人接应宾客,要记住他们的出现,也许并没有心思去记,但是我一定会尽力记。丧礼,也有很多事等着我处理,挑选骨灰盒,等火化,我还得给他擦脸,真的躺在那里像睡着了一样。emmmmm,就我也会死的,so哭什么哭

我们吃了斋饭,宾客也都没吃肉

but唯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我买了一个3千块的进口轮椅,让他开心,结果妈妈说没必要让我退了。还有就是,爸爸没有吃到,不过呢都无所啦

不管怎么说做一个开心鬼真的很酷

我要在我葬礼放一段埃米纳姆

《父后七日》影评(三):于我像是纪录片

年前爷爷去世了,我们是乡下人,做白事的规矩流程多的很。电影里的每一步都和我们惊人的一致。

亲人去世后要喊他,让他回家了。然后是联系道士,让他换衣服,躺在灵堂上。准备各种蜡烛、香、遮上布,通知各种亲戚来吊唁。亲戚来了女儿就要在旁哭泣。还要披麻戴孝,去河边带上饭菜祭拜,绕住宅一周哭喊。要烧纸钱包上黄纸放在逝者手里供他死后花销,要奏哀乐让道士一场接一场的又唱又奏。真是数不胜数。

我不知所措的在旁边坐着,有事就喊我过去,没事就在旁发呆。葬礼的氛围是轻松的,一点不沉重,大家聊天喝茶,偶尔还有点笑声。哪有那么多力气一直哭,根本没机会释放情绪,葬礼不是供家属悲伤的,而是要招待好,要做的体面。

有点荒诞的是,从去世到放入冰棺再到火化这几天里,哭的最伤心的居然是一个未曾谋面的奶奶,是我爷爷的表妹或者堂妹,我不知道她在哭什么,不知道她为什么哭。

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仪式很繁琐,而且布满了迷信。我羡慕城里人,他们死后直接送到殡仪馆,几天后召集一帮亲戚做告别仪式,没那么多流程。但其实繁琐也有繁琐的好,我不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但是繁琐的流程让我放弃了矫情的想法,觉得死亡也就是这些繁琐的仪式而已,没什么的。

《父后七日》影评(四):很安靜的悲傷

看完電影我去搜索了原文,原文就叫《父後七日》,文筆流暢而情感飽滿。

這部電影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原文,看起來會覺得散。我恰恰覺得這種「散」就像是某種遲鈍感的反映。是梅對於父親去世的不真實感,讓電影看起來,觀眾是漂浮在她的記憶之上。看著這些斷斷續續的片段,好像都不太敏銳地撫摸在事件的表面上,直至最後——在機場,突然忘記了已經不需要給父親捎香煙了,瓦解了體面,失聲痛哭的那一幕好像劃開了一道深深口子,讓我們看到了梅的刻骨的悲痛。

很喜歡的一段原文:

有時候我希望它更輕更輕。不只輕盈最好是輕浮。輕浮到我和幾個好久不見的大學死黨終於在搖滾樂震天價響的酒吧相遇我就著半昏茫的酒意把頭靠在他們其中一人的肩膀上往外吐出菸圈順便好像只是想到什麼的告訴他們。

欸,忘了跟你們說,我爸掛了。

他們之中可能有幾個人來過家裡玩,吃過你買回來的小吃名產。所以會有人彈起來又驚訝又心疼地跟我說你怎麼都不說我們都不知道?

我會告訴他們,沒關係,我也經常忘記。

是的。我經常忘記。

於是它又經常不知不覺地變得很重。重到父後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飛往東京的班機上,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菸酒走過,下意識提醒自己,回到台灣入境前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

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直到繫緊安全帶的燈亮起,直到機長室廣播響起,傳出的聲音,彷彿是你。

你說: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父后七日》影评(五):《父后七日》

在闹与静的交替中,思念的情绪由轻变重,又由重变轻。在《父后七日》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艺术处理方式就是以闹衬静。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现丧葬仪式的过程,特别是着重描绘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就像导演在散文原篇中说的:“这些照剧本上演的片场指令,未来几日不断出现,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就连,哭与不哭。……有时候我才刷完牙,或者放下饭碗,听到击鼓奏乐,道士麦克风发出尖锐的咿呀一声。如导演喊action!我这临时演员便手忙脚乱披上白麻布甘头,直奔向前,连爬带跪。”当这些情节在荧幕上呈现时,配合上喜剧感的音效和转场剪辑其中的诙谐便进一步被放大。诸如此类的闹剧还有很多,例如罐头塔倒塌、给父亲用修图软件做遗照等等。但每当闹剧过后,导演总会穿插进一阵“安静”,是画面上、音效上的安静,也是剧中人物内心的安静。只有静下来,闲下来,思绪才有机会飘荡。从三兄妹在夜里谈天、敷面膜,到女儿独自一人背着父亲的遗像,到哥哥回到父亲的摊子上……,在闹剧的衬托下,留给人物独自思考的时间才显得弥足珍贵。当七日的殡葬仪式结束,被规定着行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父亲已然去世的实感才慢慢通过许多“物是人非”的场景抵达子女的心中,很多物品还在,例如父亲的ktv摊、父亲爱抽的烟。而时过境迁,女儿工作开始繁忙,要四处出差,平时也跟朋友在闹腾的酒吧里放松,于是父亲的过世常常只是轻轻的一句“唉,忘了跟你们说,我爸挂了。”,失去父亲的伤心情绪被冰封在脑子里,直到在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里,在没有烟酒麻痹神经的日子里,在思绪可以独自防控的时间里,一次独自的出差等飞机的时候,因为一个普通的推销车,想起和父亲的约定。

当然,本片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在结尾,片段过于零碎,导致情感总是还没渲染开就跳到下一个场景了。跟朋友轻描淡写,求职忙碌等都表现得太片面了。在散文里面零散的说这些画面是可以的,因为文字具有更强的想像感,但电影如果不留想象空间和情感延展空间就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即使配上最后对散文原片的念白。在看过散文之后,结尾二十分钟便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