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读后感摘抄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读后感摘抄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是一本由(美)本•斯泰尔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读后感(一):研究历史意味着将自己带出当前环境,探寻一个不同的世界

分类:货币史

主题:全方位展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经过、结局

架构:起因、美方代表哈里•怀特和英方代表凯恩斯、双方博弈的过程、后来的结局

价值:世界如何重新建立一个国际货币新秩序?今天,美国的许多论调与当年破产的英国如出一辙,而中国则采纳了当年美国人所持的观点。真实的货币战争远比想象得更为复杂、更不可思议。请让我们牢记1944年那次伟大尝试失败的原因。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读后感(二):读历史明道理

1944年,美国为什么需要设计布雷顿森林体系?因为美国需要稳定的外汇市场维持自己的出超地位,保证海外权益不受损失。

(英国为什么需要?现在看起来不需要,但在当时以一个帝国的观点来看,英国需要这个体系来体面的还钱,借国际组织的钱要比借银行家的钱要体面得多。)

1947年美国为什么要实行马歇尔计划,因为一旦欧洲国家破产,美国的欧洲盟友都会面临被苏联“赤化”的危险。

1971年美国为什么要废除美元兑换黄金承诺?因为继续承诺下去美国黄金储备将消失殆尽,没有人会愿意持有美元。

1998年美国为什么要赞美中国汇率挂钩的政策?因为这有助于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

2009年美国为什么要批评中国汇率挂钩的政策?因为美国发现欠了中国太多的债。

“在一个给定的时点,美国是支持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取决于哪种制度能够使美元更有竞争力”P345。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读后感(三):没有感想

一部讲述美元与英镑决斗的著作,居然席卷欧美,口碑销量俱佳,让人吃惊不已。作为早已“作古”的事件,布雷顿森林的往事有何魅力重新吸引当代人的视线呢? 原来,历史再次走到了一个特殊时刻:世界如何重新建立一个国际货币新秩序?人民币有能力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吗?这些问题,人们在回顾布雷顿森林的故事后,都能找到答案。 一方面,当时身为巨大债权国和贸易顺差国的美国,能以一场会议、一纸合约终结英国对世界贸易和金融的控制权,这背后的世界形势、外交风云、政治博弈颇值得探究。而作者把布雷顿森林会议作为连接点,将一战二战、马歇尔计划、国际金融体系、中美问题统统贯通起来,使整部作品相当有深度、有广度、有经济政治战略的高度。 另一方面,《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齐齐称道本书的历史细节扣人心弦、充满娱乐性的同时,又左右着历史的方向。代表英国谈判的凯恩斯,虽然思想光耀千古,却在决定性时刻难敌美国谈判代表怀特。更不为人所知的是,一手缔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怀特,竟然是苏联情报人员,于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走向和结果都受到了不可思议的影响,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今日格局。 历史令人着迷又发人深省。今天,美国的许多论调与当年破产的英国如出一辙,而中国则采纳了当年美国人所持的观点。真实的货币战争远比想象得更为复杂、更不可思议。请让我们牢记1944年那次伟大尝试失败的原因。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读后感(四):布雷顿森林货币战

如果读一些金融相关的文章,可能会常看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词,听着挺悬乎,到底啥意思呢?

布雷顿森林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1944年中,二战即将结束前,44个国家代表聚在这里开了一个会,讨论战后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

在这里确认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就是保证35美元能兑换到1盎司的黄金的情况下,其他各国的货币再以一个相对固定的汇率与美元绑定。

也就是说,是一个美元+黄金双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体系?背景是什么呢?

二战将要结束时,除了拉美,欧洲、亚洲、大洋洲都是满目疮痍,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不说,老牌强国英国打的也是家里揭不开锅,还欠了美国一屁股债。

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没有了黄金储备,战后如果得不到输血,就会面临通货膨胀,甚至经济体系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建议搞一个超主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清算联盟,以此来稳定各国货币汇率,并建立一套信用体系来为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这个国际货币的名字都起好了,叫做班科(bancor),来自于法语“银行黄金”的意思。

问题在于,话语权永远是以国家实力为背书的。英国在二战里快打到破产,丘吉尔低声下气地三天两头给罗斯福写信借钱。这会仗快打完了,又摆出老爷架子企图跟美国挤在主桌上分饭吃,必然会落个被羞辱的下场。

凯恩斯的对手,美国财长的副手怀特,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技术官僚。和自小在精英家庭中一路顺风顺水成长起来的凯恩斯截然相反,怀特是一个犹太后裔的移民,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奋斗到了这个位置,因而在谈判中非常务实。

务实的意思就是,怀特虽然理论上认同凯恩斯那套需要建立具备国际信用的黄金可兑换的货币体系的计划,但他的目的是由美元来做这个货币,而不是什么班科。

因此虽然在开会前,凯恩斯成功地向主要国家代表兜售了他那套班科的东西,但毕竟战后的黄金储备都在美国国库里堆着,各国也都欠着美国的债,因此大家伙都拍手叫好,转头到会上就投了美国的票。

更让凯恩斯感到气愤的是,怀特是在投票前夕把“黄金可兑换货币”换成了美元,根本就没他反击的时间,事实上,美国人也不是很在乎英国人的态度,毕竟已经借了太多的钱给英国人,英国海外资产也都贱卖的差不多了,怀特只是想安抚下英国人,好让他们不要对美国主导的这套国际体系瞎捣乱。

一个事实是,经过讨价还价,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给英国提供才37亿美元的贷款帮助英国偿还美国债务,而美国人转头给苏联人提供的是100亿美元的贷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怀特是认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打心底里是希望美苏联手建立战后国际金融秩序。这又牵涉到后来一个疑案,那就是怀特被指控为苏联间谍,但由于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他为美国取得巨大利益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当时指控并未能把他怎么样,巧合的是,很快不久他就去世了。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无需置疑,但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他对美国的让步是值得商榷的。

当时,美国华尔街因为不希望由美国联邦财政局控制未来这套国际货币体系,曾找到凯恩斯,愿意提供差不多等额的贷款,换取英国政府拒绝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但是,凯恩斯觉得自己可以说服美国政府,由他来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从而可以名垂青史,因此拒绝了华尔街。

凯恩斯更为看重他个人的利益还体现在另一点。其实英国在事后能以更优惠的条件获得它从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得到的东西,而在当时英国急需的是一笔短期的不带地缘政治条件的贷款,而凯恩斯并没有尽力去争取,一心只是为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尽快通过。

于是,战后黄金本位的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建立了,但凯恩斯关于超主权货币体系的理论才是更科学的。因为一旦美元绑定了黄金又作为国际交易货币,决定了迟早会走向崩盘。

这其中的悖论是这样的:有多种货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时,必然会“劣币驱逐良币”。原因很简单,人们肯定会留下信誉好的货币而把差的货币花出去,时间久了,在市场上流通的慢慢就都是差的货币了。

既然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那么各国政府和企业必然会留存或多或少的美元下来。日积月累之后,美国自己市场的流动性就会不足。如果要把美元收回来,只有通过贸易顺差。但正因为美国长期是贸易逆差美元才会往外流啊,所以美元不可能通过正常贸易往回收了。

那剩下一条路就是只有印钞了。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是很难停下来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元对黄金的贬值。加上各国一看,原来你美国这么不要脸,赶紧拿美元来兑换黄金,一下子挤兑的把美国的黄金储备都快搞没了,更加加重了贬值。

到了这个份上,面对滥发的美元,尼克松政府已经没法保证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答应的金本位价格了,索性就把桌子一掀,拒绝承认35美元/盎司的黄金兑换承诺了,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崩溃了。

这时候大家伙回头想想凯恩斯苦口婆心那套建议,只能感慨世上怎么没有后悔药吃了。到了2009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还发表了一篇《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建议搞一种与国家主权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超主权国际储值货币,就是凯恩斯思想的延续性思考。

再回头看看布雷顿森林会议,本身来说是失败的。唯一对于美国的好处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建立了美元霸权,利用货币价值的波动可以轻松收割他国财产。

那么,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无论是凯恩斯,还是周小川,他们为什么要坚持货币要保持币值稳定呢?

这个,有空再另写一篇文章吧。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读后感(五):以史为鉴:美帝国是如何把英帝国搞破产的?

本文题图这张照片,非常有意思。图中坐在左边的那位男士,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徳·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坐在右边,戴着眼镜的另一位男士,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前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德克斯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在美国召开。来自44个二战同盟国的730名代表参加了该会议。凯恩斯和怀特分别是英国和美国的谈判代表。

在这张照片中,两人坐在椅子上气定神闲的进行交谈。事实上,在这背后的冲突博弈,则是惊涛骇浪。

在门背后的谈判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凯恩斯是英国的英雄,还是罪人?大英帝国是如何在布雷顿森林谈判后被美帝国搞到濒临破产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背后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和《布雷顿森林之战》的作者,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国际经济主任,Benn Steil博士进行了一场非常有趣的对话。

对于那些对金融历史不太熟悉的朋友,让我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盟军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眼看日本和德国快要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后来日本和德国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因此盟军各国开始考虑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

为什么国际金融秩序很重要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用什么货币结算?如果发生收支逆差怎么办?在二战中,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欠下了巨额债务,接下来怎么解决这些债务?这只是各国政府需要解决的一大堆问题中的几个而已。

在这里,需要向大家稍微介绍一下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被大部分国家接受成为国际货币秩序之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金本位制”。各个国家将自己的货币和黄金以一个固定的兑换率锁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在如此以黄金为中心的货币系统中,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基本是固定不变的。

如上图所示,从1800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间的100多年里,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一直在1:4.86左右。当中有一个小的波动,即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那段时间里,英镑对美元汇率涨到1:10左右。但是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又恢复到1:4.86。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爆发,国际贸易秩序被颠覆,国际贸易量急速下降,世界各国政府(包括英国)纷纷暂时中止“金本位”。

4年后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很自然的,大战结束以后的各个国家,又逐渐回到“金本位”,慢慢开始恢复国际贸易。

但是第一次大战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不列颠英帝国,由于在战争中花费太多,欠下了巨额债务,在国内产生了高速通胀,已经无力再维持英镑和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了。

1925年,当时英国政府的财政大臣丘吉尔决定回归“金本位”,将英镑和美元的汇率再度固定在1:4.86左右的价位。但是由于英镑被极度高估,该金本位制度风雨飘摇。

1926年,英国的煤矿业发生大萧条,失业率急升,矿工举行大罢工。192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在这一连串事件的打击下,英国经济陷入衰退。1931年,英国政府宣布放弃“金本位”,允许英镑贬值。

接着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政府又开始忙着动员打仗。国际贸易再度迅速萎缩,没有什么人有闲情逸致去关心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

因此到了1944年,眼看二战快要结束时,各国政府齐聚美国的布雷顿森林,讨论如何重建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有两点历史背景值得一提:首先,美国是老大。美国是两次大战中唯一本土没有受到过攻击的国家。同时,美国在二战临近结束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由于打仗,大部分政府都负债累累,唯独美国是最大的债主。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约3/4的黄金储备。因此从布雷顿森林会议中讨论出来的任何国际货币体系,都会以美国为中心。

其次,各国都看到了英国在1925~1931年间不成功的“金本位”经验,因此希望吃一堑长一智,建立一个比金本位制度更好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一套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兑换价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同时,世界其他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都以美元计价和交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就相当于黄金。世界各国政府在积累了外汇盈余(美元)后,可以拿着手中的美元向美国政府交换黄金。这也是“美金”一词的由来。

毫不夸张的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从此以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

布雷顿森林会议,可谓是英国的“伤心地”。当时的英国谈判代表凯恩斯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也被称为“凯恩斯计划”。他提出,国际清算同盟发行一种全新的统一国际货币,名叫班克(Banca)。货币的分配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这个计划实际上主张恢复多边清算,取消双边结算。暴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根据Steil博士的研究显示,事实上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美国政府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草案的95%(也就是“怀特计划”)。所以到最后,英国代表是否参加会议,来了以后的谈判过程,基本上都是过场戏。凯恩斯理想中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有趣的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前夕,当时华尔街有一批纽约银行家,曾经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份方案,以英国政府拒绝签订布雷顿森林协议为条件,向英国政府提供至少30亿美元的贷款。华尔街银行家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原因在于,以“怀特计划”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主要颠覆的“对象”有两个:英帝国主义,以及华尔街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国际间的货币和信用体系,主要由美国政府(财政部),以及美国政府控制的国际机构(IMF)说了算。

但是凯恩斯否决了华尔街银行家们的提议。这背后有不少复杂的原因。其中有一条比较有趣的原因是,凯恩斯觉得自己可以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说服怀特和美国政府,将自己的计划,或者自己计划的一部分融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如果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凯恩斯将被计入史册,成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奠基人”。很可惜的,凯恩斯失算了。

回到布雷顿森林会议。根据Steil博士的研究,事实上美国政府想要瓦解英帝国主义,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领导国际金融秩序的想法,是早已有之。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第1776号案(《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基于《租借法案》,美国政府开始向英国,前苏联,法国,中国等二战盟国提供大量的战备物资援助,其中向英国提供了大约价值314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亿美元)的物资援助。

但是在Steil博士看来,《租借法案》极大的削弱了英国的国力,直接导致了英国的破产。早在二战爆发前,美国政府就对英国在全球建立的殖民体系有诸多不满。因此如果有机会把英国苦心建立的殖民帝国彻底瓦解,一直是对美国政府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战略目标。毫不夸张的说,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呈递《租借法案》时,将英殖民帝国瓦解,并建立一套新的国际安全和贸易秩序,就已经在计划之中了。

Steil博士的研究显示,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美国的谈判代表怀特,和他的上司,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确立了通过会议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四大目标:

1)和平肢解英殖民帝国;

2)苏联会成为美国的和平盟友;

3)德国会被”去工业化“,重回农耕时代;

4)基于国际间的短期贷款,建立一套新型的多边贸易系统。

如今回头来看,上述四大目标中,好像只有第一个目标得到了实现。

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会议的美国谈判代表怀特,确实成功的让英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极大让步:

1)英国废除英属殖民地特别优待政策;

2)英镑对美元汇率贬值;

3)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作为新的核心。

作为交换,美国政府向英国政府提供了价值37.5亿美元,年息2%的长期贷款(Anglo-American loan),来帮助延缓英国偿还《租借法案》时欠下的债务。英国政府一直到2006年才将该贷款还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租借法案》开启了大英帝国破产的序幕,而布雷顿森林会议,则彻底宣布了英殖民帝国的崩溃。

当然,从英国政府的角度来说,在二战时被德国步步紧逼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如果不通过《租借法案》寻求美国的支援,那么英国很可能会很快向德国投降。两权相害取其轻,其中的苦涩滋味,大概只有英国人自己能够体会。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另一个伴生产物,是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当时的设想是,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帮助众多国家进行战后重建,向他们提供长期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维系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汇率制度。

一个可能让人感到有点奇怪的地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刚建立的时候,美国拥有绝对最大的投票权重,但是该组织的总裁,却总是由一个欧洲人担任。

如上图所示,在IMF建立初期,美国的投票权重高达35%,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后来该比例逐年下降。截至2017年8月,美国的投票权重为17.46%。作为IMF中说一不二的老大,美国为什么要把该组织领导的位置拱手让给欧洲人?

Steil博士在和我的访谈中谈到,上面这个问题,涉及到当时美国的一桩政治丑闻。本来,杜鲁门总统的设想是让美国政府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的谈判代表,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担任IMF的总裁一职。但是时任FBI局长埃德加·胡佛(J.Edgar Hoover)向杜鲁门总统上交了一份非常长的机密报告,并在报告中指出,哈里·怀特是苏联间谍。

哈里·怀特到底是不是苏联间谍,一直到今天都存在争议,成为一桩“悬案”。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杜鲁门总统不可能让怀特担任IMF总裁,而只是将他作为IMF的美国代表将其“隔离”起来。

问题在于,怀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起了关键作用,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美国英雄”。如果怀特在IMF担任二把手,还真找不出另一个美国人去做他的上司。因此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美国政府提出一个看似宽仁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方案:世界银行的总裁由美国人担任,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一职则由欧洲人担任。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访谈的最后,我问Steil博士,有什么建议要和广大的中国读者朋友们分享。Steil博士说道: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翻译过来就是“人生有风险,许愿需谨慎”。

在Steil博士看来,美国政府致力于推翻英殖民帝国建立的世界贸易秩序,并获得了成功。但是Steil博士觉得,美国本来并没有想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帝国霸主”的打算。因此,美国后来成了“世界警察”,有点阴差阳错,无心栽柳的感觉。当然,对于这个意见,我相信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看法。

今天的中国,和当年的美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主,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则被巨额的战争债务压的喘不过气来。在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主,而美国则成了最大的债务国。

同时,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未来充满期望,也越来越有信心去挑战世界霸主美国的地位,就好像当年美国挑战英国一样。

从另一方面来说,今天的中美关系,和当年的英美关系也有很大不同。中国虽然是美国最大的债主,但持有的都是以美元计的债券。作为谈判筹码,该债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国来制约美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同时,经过两次大战,那时的英国基本已经被掏空,其首都伦敦被炸得面目全非,基本只剩下一副空架子。而今天的美国,还不至于如此落魄。

所以,如何智慧的处理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如何以史为鉴,从美国和英国的谈判博弈中学到经验教训,是我们很多有识之士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后记

作为一个金融投资从业人员,本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的历史以及它崩溃后造成的历史影响非常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我把Benn Steil博士请来“伍治坚证据主义”栏目做访谈的原因。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非常宏大和复杂的话题,本文的篇幅根本不可能写得面面俱到,只能做到蜻蜓点水。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收听我和Steil博士的访谈录音,或者购买阅读Steil博士写的《The Battle of Bretton Woods》一书。Steil博士目前正在撰写另一本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新书,届时会有中文译本在国内上市。

在笔者看来,研究布雷顿森林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上两大帝国的权力转移过程。强权国家争取世界领导地位,成为世界规则的制定者,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尽量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过渡,是我们很多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美帝国和英帝国在1940年代的那场交锋,值得我们回味思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要获取更多信息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以下渠道。

一、网络公开课

(1)小乌龟资产配置:该课程适合想要完整学习金融投资知识的大学生和刚工作两三年的年轻读者,以及想要自己动手DIY资产配置的投资者。

(2)小乌龟学基金:适合对购买海外基金感兴趣的广大基民。每个星期,我们会挑选一支基金为大家做深度分析。

二、投资书籍

(1)《小乌龟投资智慧1: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

(2)《小乌龟投资智慧2:投资丛林生存法则》

参考资料:

伍治坚和Benn Steil的对话录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