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纪的哭泣》读后感锦集

《世纪的哭泣》读后感锦集

《世纪的哭泣》是一本由[美]兰迪·希尔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7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纪的哭泣》读后感(一):结尾处

他相信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反映出了美国的耻辱,美国这个拥有应对疫情的知识、资源和机构的国家,已然失败了,败给了无知、恐惧、偏见和排斥。

而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河流,却又总是那条河流。

艾滋病刚出现时,人们的傲慢、偏见、利己主义,都给了它成长的空间,而2020时,新冠又以类似的剧情重演,上一个是里根政府,这一个是特朗普政府,而下一个呢?

《世纪的哭泣》读后感(二):本书的一些主线

看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抓住几条主线。 1.美国疾控中心(唐纳德·弗朗西斯)vs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罗伯特·加罗)vs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蒙塔尼耶和彻尔曼) 这条主线可以看出美法之间关于发现并分离艾滋病毒的争端,以加罗为首的人近乎蛮横地企图垄断这个病毒的发现和研究,这招致了巴斯德研究所和疾控中心的不满和愤怒。 2.旧金山vs纽约 旧金山的主要人物:塞尔玛·德里兹和默文·希弗曼(卫生局)、克里夫·琼斯和比尔·克劳斯(txl领袖)、保罗·沃伯丁(医生)… 纽约的主要人物:迈克尔·凯伦(艾滋病患者联盟)、拉里·克莱默和罗杰·麦克法兰(txl领袖)、保罗·波帕姆(男txl健康危机主席)、大卫·森瑟(卫生专员)、丹·威廉(txl主席)… 旧金山(代表西部整体)比纽约(代表东部整体)在txl问题上更为开放,所以两地在处理txl和艾滋病的问题上采取的举措也有很大不同。 3.媒体(刚开始冷眼旁观,后来转变态度)➕政府(冷眼旁观,直至艾滋会威胁异性恋群体才转变)vs txl群体的呼吁 里根政府在非军事方面的支出较前几任总统减少,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因此拨给艾滋病研究但钱也远远不如预期。 4.血库“是否要筛查献血人群?” txl“是否应该关闭浴场(此处应考虑渔浴场主)? 是否能在确诊艾滋后仍随心所欲地进行x行为?(参考盖坦·杜加斯) 是否应该减少xxoo次数以降低风险?” 这些问题都是公民权利与公共卫生的对抗,也是讨论的重点。 最后有个问题:埃博拉和艾滋病的诞生地这么相近是巧合吗?

《世纪的哭泣》读后感(三):震惊!艾滋病的研究预算竟高达25万美元

#完成这本书阅读工作的第1929人*

“25万美元比我做4年艾滋病研究的预算还要多。”

“在夏威夷,克里夫.琼斯看着电视新闻里的怪诞场景——多架新闻直升机争强全世界首位患艾滋病的名人的独家镜头——真想一拳砸了电视机。电视台为了拍摄15秒钟躺在担架上的洛克.哈德森的镜头,直升机都用上了,他们愿意花这个钱,却不肯花时间记录在他之前死去的数千人。”

“那些男孩现在都死了,他们的死没有引起媒体的哀悼和注意。克里夫心想,某个未出柜的名人在酒店大堂昏倒,事情倒成了。”

庆幸自己在2000人之前读完了这本书,如果《血疫》和《血殇》是故事性记述的书籍的话,这本书就是实实在在的纪实性书籍了,应该是给医学专业人士写绪论用的。政治层面的问题整本书都在讨论,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觉得自己以后再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时候再也不会感到枯燥了。

因为整本书内容过多,很难用一个书评来说明看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因为其自身性开放程度及同性恋政治层面的问题,导致HIV这种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可由人与人性传播且又正中许多政客及媒体报纸“避之不及”的病毒传播开来,实际是让我们看到了美国这种两党治国及政治层面所夹杂的一些问题。

但是HIV在其本身和对国家政治层面的影响,对全球公共卫生的进步…应该说有一个算一个吧。

《世纪的哭泣》读后感(四):世纪的哭泣声依然在回荡

以时间线排布,碎片式写作,算是全景式地展现了八十年代艾滋病在美国初期的蔓延以及各方如何应对,但是文中出现的上百个人名对读者来说实在是太不友好了。可以看到,公共卫生问题在与政治相结合后如何共同促成灾难的降临,书中的艾滋病和书外的新冠,都是如此。

公共卫生部门不同机构之间的互相倾轧,病毒专家们们之间的敝帚自珍,医学院管理者和研究者之间的话语权争夺,还有同性恋不同团体之间的互不信任,各有各的精彩,可以写好几出宫心计了,但都因为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散落在文中。

让人意外的有几点。比如说,我没有想到疾控中心在美国的权利那么小,它只是卫生服务部门下属的一个小机构,以研究为主,对政策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以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研究机构中两个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是癌症研究组织,还有一个是传染病研究组织。

从文中可以看到,由于艾滋病最初主要在男同性恋群体中蔓延,所以各方对这个问题通常是采取漠视的态度,到了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的时候,又非常注重政治正确,这四个字在80年代就成为镣铐般的存在。医疗团体和卫生服务组织既要考虑到同性恋群体的权力,不要让他们处于被污名化的地步,又要努力向他们传达合理的有效的建议,让他们能够保护自己免受感染。实际上又很难真的做到两全。

从医疗团体的态度来看,他们都在努力避免使艾滋病这个议题政治化。看来,在美国如果一个议题和政治扯上了关系将会变得非常棘手,因为议题本身将变得不再重要,政治立场才是第一位的。你在政治光谱上的位置决定了你要怎么看待这个议题,而不是专注于找到问题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让人思考的是,有时候普通民众的生命似乎就取决于那些精英的一念之间,但是他们似乎又不需要真的为你的生命负责。即使是由于他们的政策错误,导致了普通民众的死亡,由于这个错误是系统性的普遍性的,那就没有办法真的追究到某个人或某个组织,让他们负起责任来。而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基于傲慢与偏见的不作为。

《世纪的哭泣》读后感(五):艾滋病的故事非常简单:偏执,以及偏执对一个国家造成的影响。

“他参与消灭了天花和可怕的埃博拉病毒;可是,当体制成为人类病毒的帮凶时,他束手无策。”

“美国这个拥有对疫情的知识、资源和机构的国家,已然失败了,败给了无知、恐惧、偏见和排斥。”

很难受的一本,长达700页的艾滋病纪实,作者以时间为序,讲述了艾滋病发展及扩散时期各个力量: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各个州政府、同性恋平权团体、疾控中心等之间的博弈与举措。

美国作为一个医疗完备、科技发达的超级大国,明明拥有良好的抗疫能力,却因为各方势力歧视、自私或无知而对疫情视而不见,各个团体力量间不断的纠缠与利益冲突,因而在应对疫情方面反应迟缓而排斥,因此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感染与死亡。明明有能力加以控制却生生让那么多无辜的人因此疾病缠身、每况愈下,只能坐等死神镰刀落下,真的是深深地悲痛。(但显然美国并没有从艾滋病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新冠的防治工作依旧像个笑话)

美国在艾滋病防治上的拖延、漠视与不作为,是所有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前车之鉴,是指导我们更好更快应对传染病的警世之殤。

1.拒绝歧视,生命等价

因为艾滋病早起感染者是弱势的同性恋群体,所以更多的人对艾滋病是处于隔岸观火的心态,甚至艾滋病被一些恐同、宗教极端狂热者视为“天罚”。当一些传染病学家呼吁大家关注艾滋病,关心染病者的时候,却因为同性恋的“敏感话题”而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与支持,面对数千位感染者的严峻疫情,甚至没有大型报社愿意报道,直到有了血友病、异性恋等感染者才第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关心,而真正的得到重视却是因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罹患此病,在短短一天时间内登上头条,筹集到了几十万美元的捐款。

人的阶级、性取向或有不同,但不论如何不同,生命本身是等价而宝贵的。生而为人,同理心是最基本的共情,拒绝歧视,生命等价是最基本的品质。很难想象是怎样的冷漠让人可以对同类的死亡与苦痛无动于衷甚至于拍手称快。

2.虚伪的政客与机构

美国应对艾滋病如此迟缓的原因除了歧视、漠视之外,还有政府机关与部门单位的贪婪与自私。政客为了追求选票,不敢得罪同性恋人士与资本家而一味政治正确,明知浴场不安全却任其开放;疾控中心明知不安全性行为有着极高的感染风险,却为了不引起恐慌与同性恋者的抗议,选择明哲保身,安全指南说得含糊其辞;血液中心为了保证收益、控制成本,面对着再明显不过的血液传播案例,却强行说没有证据,狡辩感染率很低,不对可能有风险的血源做任何处理,使得很多血友病及输血者感染了艾滋病毒;联邦政府为了缩减开支一再克扣艾滋病研究资金,阴阳走账,直接限制了艾滋病毒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工作等等。

再有才华的科研人员也无法单枪匹马的对抗疫情,如果连体制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罔顾生命,成为了病毒的帮凶,那么人类只能一败涂地。

3.关于抗疫:隔离永远第一步,无知恐慌不可取

任何传染病,隔离永远是最重要的一步,前期不重视不隔离,只会让传染病进一步扩散,导致后期感染者的成倍增长。

而其二重要的就是打倒无知。无知导致恐慌或无畏,前者使社会混乱动荡,后者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不负责,让疫情有机可乘。

没有边界的自由不是自由,当面对疫情,只有第一时间进行强制隔离措施,全力支持科研人员针对疫情开展科学研究,让普罗大众能够理性看待疫情,打败无知,才能够有效控制疫情。

4.疾病引出人性之光

虽然艾滋病很痛苦很无助,但在艾滋病人及其亲属好友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人性最好的一面。哪怕面对绝症,病人依旧坚强勇敢的对抗病魔,还有亲朋爱人不离不弃的陪伴与支持,能够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感情。

最后,不得不佩服强取豪夺的美帝本色,虽然疫情防治不力,但人家会窃取科研成果啊。

摘抄:

谁不遵循科学原则,混乱就会接踵而来。

病毒带给人疾病,也引出人身上最好的一面。

偏见对仇恨者和被仇恨者都是桎梏。

艾滋病的故事非常简单:偏执,以及偏执对一个国家造成的影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