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一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句话不仅是我的座右铭,还一直激励着我,提醒着我,它成为了我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读二年级时,当时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讨厌学习,应该是骄傲自满吧,我那时就“升职”为班长,总是心里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我身为班长,可以管同学们了,难道就不能自己不学习吗?所以,我从有这种想法的那一刻起,做作业马虎,心里总想着玩……从而,学习就下降了许多。父母亲也跟我谈过心,虽然口头上说:“好的,我会的,我会努力的……”但是,我口是心非,没有把这些话当成一回事,慢慢地退出好学生队伍里,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有一天,寒风刺骨,当时已是冬天了,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环卫工人在路上扫地,他穿着薄薄的短袖,皱着眉头,看样子十分艰辛。街上的人们都穿着棉衣,而他,在人群中极为显眼。我有所感悟:环卫工人在街上艰辛地工作,可用“坚持不懈”一词来形容。他努力工作,为了家,为了家中的妻子和孩子。同样,我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为了未来。所以,我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后来,我慢慢改正缺点,用心静下心来学习,然后,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过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学习是一种乐趣。

如今,我也渐渐明白了诸葛亮那句话的含义:假如一个人不淡泊自己的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自己静不下心来,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座右铭,继续努力下去。我的座右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能够陪伴我一生一世……

作者:卢卓群

指导老师:邓小咏

第二篇

淡泊从来都是中国文人追崇的意境。陶渊明淡泊了,那一簇簇菊花堆满了东篱,远处的黛颜青山也融进了淡淡雾霭;苏轼淡泊了,足下泥泞,雨打竹林,也任由平生放纵在一蓑蓑轻烟细雨中了;稼轩淡泊了,把栏杆拍遍,看世情寥落,风声渐悄,也只道一句“天凉好个秋”了。

平平仄仄的世道过后,他们都归隐于淡泊,在思想境界遭遇重重蜕变后,升华至最高端的超脱。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志。“淡泊以明志”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儿子的。这位叱咤三国的军师,轻摇羽扇便有指点江山的凌厉。白帝城托孤世人皆知,他终究未争帝王之位。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硬是托起了人生的使命与职责,因感恩于刘备的信任,为完成一统江山的遗愿,不顾自身的利益,这就是淡泊。

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能。1988年和1992年,“航天之父”钱学森请辞“学部委员”称号,拒接任何荣誉头衔。他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科研人员,始终以平凡淳朴的姿态生活着。当它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与人生理念时,这就是淡泊。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事。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在蒙牛家喻户晓之后,辞去总裁职位,将股份全部捐出。

在纵横江湖之后,他说:“舍得舍得,舍了就得了,得失得失,得了就失了。所以‘无’是最大的‘有’。”人生的智慧往往也很难说清,一个人究竟是因为做了什么事才显现出什么境界,还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境界才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明志以舍得,舍得以明志二者,殊途同归,这就是淡泊。浮华世界,物欲横流。人们总是向往山那边的美好,而过度的急功近利让人不愿再恪守精神家园。淡泊之人也并非天生如此性情,他们同样遭遇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只是他们依旧怀揣着不变的灵魂守则和道德底线,追求利于世人的不朽目标。

李白在感叹“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也曾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追求淡泊不是放弃其他的追求,而是本着最纯粹的目的去实现个人价值。淡泊,不过是那一朵出尘莲花。

第三篇

淡泊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 洞穿 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莫言淡泊。他兢兢业业,在文学领域上一直默默无闻,而且从不为为获奖而写作,他获得了成功 。

居里夫人是名利为身外物。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 “ 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 ” 居里夫人却说: “ 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 居里夫人,重视事业, 淡泊名利 。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宋诗选注》等巨著,享有 “ 博学鸿儒 ” 、 “ 文化昆仑 ” 之美誉。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被拒之门外。他把《写在人生边上》一书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要重金聘他,皆被婉言拒绝。他对一位年轻人说: “ 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 ” 钱钟书惜时如金、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高尚的精神品格。

名利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首先要做到信仰至上。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人生总要有所追求,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就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总要有肯于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的东西。。总之名利乃身外之物,而且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一味的追求名利,最后你只会剩有一副空皮囊。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至远。

第四篇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二(3)班的xxx。今天我主要聊一聊大家心目中的千古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大为美化以后,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但批评诸葛亮的人也有很多,说他“不足以言智”。对此,我觉得应该对诸葛亮做出正确的评价。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是人就会有缺点,所以,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去评价他。

他对魏延的看法在我个人看来是有失误的。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又是否如此呢?其实不然。虽然魏延不断地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却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诸葛亮是有责任所在的。而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当然,诸葛亮也是有许多优点的。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还有一点,也是诸葛亮最妙的战斗策略:让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为什么说他妙呢?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假如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说明孔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再者,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计策,如“骂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东风”、“空城计”等。

但是,说到借东风和空城计,很多人对于诸葛亮便产生了歧义,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城楼前的司马懿没有看出来有埋伏的这一假象,或是他已做好了牺牲的决心,那城肯定早就被他拿下了;再设想一下,如果身处赤壁的诸葛亮算错了,那西北风就那么一直刮着,历史就要发生改变了。那么,可以说,种种事件都能够反映出诸葛亮许多时候的侥幸心理。当然,诸葛亮还是有智慧的

他若没有军事才能,如何助刘备入川,如何北伐中原?诸葛亮当时提出北伐中原,与人们统一中国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孔明的行动深受人们赞扬。

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从不同角度正确分析,不能就一些错误而全面否决他在当时的领导才能。曹操不是曾经大败于赤壁,大败于汉中吗?但人们还是认为他是乱世之英杰。所以,也不能为孔明的一点错误而说他不足以言智。

总其上述,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无以伦比,军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诣,但有时候也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将略为短”是即正确又谨慎的。

谢谢大家!

第五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於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於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前段时间,於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於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於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於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於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着作等身却仍躬耕於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绦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麽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着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第六篇

每个人都是时光的泅渡者。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中,似乎每个人都渴望冲在前面,害怕自己停一停脚步就前功尽弃再也没有飞起来的能力。越来越快的步伐,我们每天都气喘吁吁逼着自己加速再加速。可为何就不能静下心,在淼淼时光中等风来?

是的,生活缺少了静,缺少了“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志趣。人们总是急于求成:譬如我,每每总想在下课时间比别人多刷几道习题,或者多记几个单词,于是结果就是心急如焚的我不知该从哪门学科入手,往往是吃着嘴里的“数学”想着锅里的“科学”,更别提做题数量,我想这等浮躁的确是成不了什么气候。

还记得有一次我丢失了回家的钥匙,内心十分的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二十四就将书包翻了个底朝天,仍旧没有踪迹。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在我放学回来的路上搜寻,而当再次抬头,却只见天边的余光正嘈嘈切切地将白昼啃食,原来已是夕阳雾霭。我叹了口气,只好先准备雨伞,因为估计妈妈又得唾沫横飞了。在而后的几天我竟然发现钥匙在我的裤口袋里——显然是一个笑料,但却给了我诸多感悟,如若当时我能静下心,平静自己,好好地回想一下,结果还会是这样的吗?或许我所遗失正是这个世界上多数人所遗失的淡然与静。

我想起我的一位好朋友,他似乎做任何事都不急不躁,做任何事都一种小火慢熬的处事态度,做任何事都显得那么静。有时候我总笑他,动作如此之慢,慢到时代都要抛弃他了,并“善意”地提醒他要快。但他却不以为然,依旧坚守着他的执念,依旧在我不断催促他时保持惯有的宁静。然后我发现他早已在诸多方面赢了我,先不说他应考试的心态,单说每次功课的效率就比我高。我由衷的钦佩他,能摒弃世俗走出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静谧的世界。

以前去过一家超市,叫“慢生活”,吸引我的倒不是它里面的商品有多少多少精美,只是觉得它的名字很有诗意,便产生要决心进去一看的想法。嗯,生活中的确是要慢,只有慢下来,你才能可能找到自己的初心——就像米贝尔的“有恬静的心灵就等于把握住心灵的全部”。我不想自己的人生像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就只能适应越来越快的速度。

“非宁静无以致远”,通往成功,拥抱那远方和诗的前提,必须是静。我相信一个“静”字足以让我们度过人生中所谓的瓶颈期,我也相信一个“静”足以让你拥有一个连青春痘都可以闪闪发光的青春。

第七篇

成语典故 淡泊明志

成语拼音 dàn bó mínɡ zhì

成语解释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成语故事或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成语造句 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近义词 平平淡淡

反义词 争权夺利

成语英译 live a simple life showing one's goal in lif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