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一

晚风拂过北大的校门,时光漫漫。在北大的历史中,有一位奇才,以英语满分进入清华,而这样的人,现世已不复有,只能在民国的历史中,找到他的痕迹,他便是一代大师——林语堂。

也许在民国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林语堂的人生态度是绝无仅有的。仅仅二字的人生态度,说的轻松,却很少人让它融入至本质——幽默。

幽默不仅是一种性格,还是一种人生观。正如林语堂所说的:“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用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看似平淡一句话的背后,也许就是民国的战火纷飞,炮声阵阵。

而林语堂这种独特的幽默感,不仅存在于生活中,还在充斥于他的作品之中。

短小泼辣的风格在那时的文坛中引人注目,在对封建势力的批判文学中,表面是幽默的谈笑,内在的却是露骨的讽刺。

林语堂曾有过一次感叹:“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在这感叹中的,却是一份人生的感悟——自由、率性。在林语堂眼中,有两位隔代之友——苏轼与庄子。三者间,不都是有一种难以领悟的自由、率性与淡薄吗?

在林语堂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还有一种学习的态度。

林语堂北大任教时,曾因一次活动中听到“孟姜女哭长城”的事,不禁为之一震——因之前潜心研究英文,对中国的汉语却有很大忽略。自那以后,林语堂恶补汉语,成为了“红学家”,也用了外国人眼光,用英文写了一部惊动中外的著作——《吾国与吾民》,成为了往届美国总统必读书目——他们借此书,了解中国,走进中国。

也许在林语堂的一生中,事事不离幽默,但在那些幽默后,是那个时代的心酸与隐痛。

与其说林语堂是幽默大师,不如说是哲学大师——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人要向前看。

遇见大师——林语堂。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二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钱钟书纪念馆》参观。 走进纪念馆,就可以看到钱钟书的生平事迹介绍。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作家。他一生写过许多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围城》、《管锥编》,还有一些散文、小说,如《写在人生边上》、《宋诗选注》、《槐聚诗存》也是非常的经典的文学读物。 钱钟书小时候很顽皮,经常受到父亲的责罚,可到了十六岁,他就发奋读书,成绩伏异,十九岁,他以特伏秀的语文、英语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在清华大学,他以伏异的学习成绩被大家誉为“人中之龙”。二十五岁考取牛津大学英语系。二十八岁回国后,研究学问60多年,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 参观完钱钟书的生平事迹展,我心里油然升起了对钱钟书的敬佩之情。我想:钱钟书是无锡人,我也是无锡人,我也要向钱钟书学习,学习他发奋图强、励志奋进的精神,也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三

很早就知道我的家乡漳州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的名字叫林语堂。但是,我只是读过几篇关于林语堂的介绍、评论文章,对林语堂的了解仅仅局限在“文学家”、“翻译家”、“哲学家”这些头衔上,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取得过什么杰出的成就,他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多耀眼的头衔?我都不甚了解。对于林语堂这位前辈加老乡,我一直怀有一颗好奇心。

这天正值周末,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把郊游的目标锁定在林语堂纪念馆。来到纪念馆所在地天宝镇五里沙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蕉海”,“蕉海”深处,一座精致的半圆型两层建筑便是林语堂纪念馆。馆前竖立着林语堂坐像,身着长衫,手持烟斗,神态飘逸。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林语堂的生平介绍,字里行间展示了林语堂从故乡小镇走向世界的历程。林语堂1895年生于漳州,曾留学美国、德国,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任教。他创办了《论语》、《人间世》等杂志。他还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提倡幽默文学,他的短评、演讲语言精辟,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他创作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吾国吾》等大量经典名著,并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展厅里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林语堂作品数百册。林语堂擅长用英文写作,同时又极力向世界宣传中华族的传统文化,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林语堂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评论他:“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一身……”翻阅林语堂作品,拜读林语堂语录,我似懂非懂,但是,我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也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头衔。

参观完林语堂纪念馆。站在纪念馆前,眺望四周,蕉林环抱,绿浪起伏,阵阵蕉香随风飘来。这优美的景色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这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一代文化大师。我为我的故乡拥有这样一位文化大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四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五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一进门,就看到了许多陈旧的武器弹药,他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诉说着战争的冷酷与无情。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个复原的防空洞和一张日本空军轰炸南京的相片,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无助的人们,拖儿带女四散奔逃的情景。这时前方一个展柜里的展品,让我不由得愤怒起来,因为,那是日军庆祝南京被侵占的文字,图画和照片,可现在日本对南京大屠杀拒不承认,并且不在教科书中列出。甚至和饱受他们摧残的人们争夺一个个主权毫无疑问的岛屿。

就在这时,前方一个令人恐惧和震惊的画面出现了——一具具白骨在万人坑里层层叠压着,许多无辜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没能躲过这场浩劫。有的还依稀能够看出被刺刀或子弹杀害时的痕迹,有的支离破碎,甚至连年龄和性别都已经无法判断。这些皑皑白骨在诉说着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和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无情。另一边,一张3岁儿童被日军杀害时的相片,让我触目惊心。一个3岁的儿童应该还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在阳光下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可是他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的夺去,再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再往前走,一幕幕中国平民被日军残害时的场景复原和石井四郎等人开展细菌战实验的场景复原记载了日军那惨无人道的行为,让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更加深了几分。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场馆的终点,一个足有两三层楼高的档案架上,装满了遇难者的档案,多得数也数不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短短12秒就有一个生命永远离我们而去。

历史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东京大轰炸,美军用轰炸机,于1942年4月18日对东京进行了轰炸,一枚枚炸弹和燃烧弹让东京变成了一片废墟,东京几乎所有的建筑被毁坏。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让日军和日本平民死伤共计至少四十万人,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受到了辐射的影响,无以计数的人们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仅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就超过100万。

最后,我只想对日本政府说,请你们认识到你们曾经对亚洲各国的伤害,向他们道歉,承认南京大屠杀并写入教科书。让你们的下一代知道祖辈曾经犯下地滔天大罪,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六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我现在才知道“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就足以让我很开心了。清晨从窗户中射入的一缕阳光,春日里朦胧中听到的清脆的鸟鸣,路上轻轻抚摸脸颊的阵阵微风……那会让你感到快乐。我记得曾看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大自然与人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西方有句古诗,“我来自尘土,我终归与尘土”。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鱼一样在水里,迎着粼粼的水波,荡漾着心情,自由的游弋;像鸟一样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与云为友,做天空的旗帜……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摒弃作为人的所谓的高贵和自尊,真正的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赏并赞叹种种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们有时就是一个鱼,有时就是一片云,有时就是一块石头,有时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想成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是自由的,没有谁可以干涉,可以阻止它的发展,只要你愿意,在思想中,一切皆可呈现。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早上好,都足以让我感到快乐。我现在愿意花时间在这嵌入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中找到了快乐。文字使我快乐。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出的文字与别人分享而让人从中得到启发与思考为快乐的源泉。

这篇章中还提到了“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只要你去挖掘,一天当中的快乐也许可以是一百则。如果我们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静静地享受简单的生活,发现不简单的快乐,这才是享受人生之道啊!人生之旅,快乐是无限的。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七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文化的大学者,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积淀。今晚读完了他的散文集,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幽默。开篇的第一篇文章讲“杀人记”,用一种冷幽默的笔触讽刺了官样文章的食之无味和社交礼节中的冗余。

在他的散文当中,唯一一个我不赞成的观点就是对于女性和子女的认识。林语堂先生在文中写道:“一个人在政治上、文学上或艺术上完成了伟业,其报酬只不过是智能上几声轻微的欢笑而已,可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孩子长成起来,其报酬是极真实的,不是言语所可以表达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如他在其他的散文里写了物质和精神能给人相近的满足感,不要分出高下,那么家庭和事业也应该是如此。杨丽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舞蹈,为了保持舞姿的优美,她甚至不能自已独立完成洗脸、吃饭这些简单的工作,更放弃了生育儿女的机会,可谁又能否认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当她谈起自己的选择,也总是无怨无悔。如今他已经是接近60岁的人了,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果她要后悔,让有太多的机会反悔,恐怕早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她能力排众议,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到今天,正说明她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据说斯宾塞在逝世的前几天,曾经望着自己的哲学著作想道,如果他有一个孙儿,岂不更好。暂且不论这个观点的真假,即使这是真的,那就说明繁衍后代一定比事业更重要么?其实未必,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诱惑着我们,因为人生当中总有太多不能两全的事情,而我们回顾的时候也无法避免去设想那个没有完成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林语堂还说:“成功的男女伶人摆脱了舞台生活,可是成功或不成功的母亲可有放弃过母性的生活的!那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君不见“弃婴堂”当中声声啼哭,放弃自己母亲身份的女子并不少见。就在前些日子,甚至还发生了这样耸人听闻的事情——年轻夫妻把亲生的婴儿亲手从楼上扔下,想要摔死孩子。

或许是年代改变了,又或者即使是大师,也有自己没有顾及到的角落吧,林语堂先生歌颂生育和母性,这便是唯一一处我不能同意的地方了。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八

进入暑期以来,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事业单位青工等,或有组织,或自发地来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他们深受铁人等老一代石油工人热爱祖国、艰苦创业精神所鼓舞,纷纷表示发扬铁人精神,争做铁人的好后代。

7月26日,大庆石化公司组织180多名新入厂青工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他们对大庆石油会战的历史并不熟悉,问了许多关于石油会战方面的问题。他们渴望学习石油知识、了解会战历史的情绪在讲解员的耐心解答下得到了满足。参观结束后,纷纷表示必须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7月26日下午,十几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搭伴来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学生们被丰富的展览资料深深的吸引了。当讲解员讲到铁人发出的誓言时,讲解员刚说出前两个字,孩子们就异口同声的接了下去“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个半小时。参观结束后,他们每人写一篇观后感,抒发对铁人爷爷的怀念。

7月28日,6岁便离开大庆,现就读于加拿大ThornLodgeP。S学校天才班的薛文博同学回到大庆,与家人、朋友一齐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群雕“石油魂”前,薛文博同学用英文朗诵了一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对铁人的真情实感。一同前来的大庆外国语学校宋诗宁同学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散文诗:《英雄啊大庆》。参观后,薛文博同学表示,作为铁人的后代、作为一名大庆人是无比骄傲和光荣的。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祖国和家乡,走到哪里就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带到哪里。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九

林语堂爷爷是世界知名作家、学者,是我们漳州杰出的文化名人。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林语堂纪念馆。

在纪念馆前,安放着一尊林语堂石像。林语堂爷爷身穿长衫,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双目平视,带着一副很有绅士风度的眼镜,脸带笑容,多么和蔼可亲啊!

当我站在林语堂爷爷的塑像前,怀着难抑的激动,瞻仰着这位名人时,一般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林语堂爷爷博学多才。他一生怀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抱负,写下了七八十种著作,涉及文学、语言、哲学等诸多领域,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你看,他虽然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流露出炽热的感情,好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无论怎样也不能忘本,要心系祖国,心系家乡;你看他慈祥的笑脸,好像在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欣慰地笑着;你看,他安定地握着烟斗,一手自然轻松地放着,好像对我们充满了期望……

凝视着塑像,我的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它告诉我要想像林语堂爷爷那样了不起,就得靠自己的勤奋,用自己的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林语堂爷爷不正是用自己的勤奋,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吗?

天色渐渐暗下来,老师召集大伙要返程了。林语堂爷爷的塑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他的形象,他的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关于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的作文篇十

他或许是天生的交际达人,凭着骨子里的幽默在文学界站稳了脚跟。人们常常看到他和蔼地笑着和朋友们谈笑风生,常常在咨询中西文化时,惊叹他脑中星辰浩瀚下包含着的中西精华。

他并非有一张天生的巧嘴,他至今记得那日自己站在北京大学的门口,羞愧于自己讲话时的羞涩枯燥。他看见里面的老师各个谈论着自己听不懂的天方夜谭,一方面为那天方夜谭的美好感到惊讶与憧憬,一方面则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羞于露齿。

他是行业的标杆,骨子里更是倔着一股傲然的自尊。他不敢想象自己在一群学历资深的学生中教书的窘态,也为自己浅薄的知识面无地自容。他至今记得在图书馆中大汗淋漓的求知之感,他憧憬着知识的一切,乃至中国和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知识面终于成为人们遥不可及的梦。他自始至终,仍是端庄儒雅、谦逊幽默、诙谐的语气,成为当时人们称赞的对象。

他一生沉浸在中西文化之间,他迷极了西方的玄与新,也恋透了中国古典的典与陈。如同他的一生,不卑不亢,成为自由的操守。他羡慕那苏轼洒脱自由的开放豪气,喜爱极了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率性。他站在冥冥之间,想与隔代知音论一世清郁寡欢。

他的心随波飘扬,如他的人一般,随性自由。他站在中西的边际,一生都在游离,一生都在向往自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